跳到主要內容

健吾﹕A Place called HOME?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25日 06:35
2014年10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有不少在外國留學朋友,最近都在答謝我。


說因為面書,他們可以更貼近示威佔領地方的最新消息。因為網路媒體,不論是傳統紙媒的網站,都令他們可以緊貼,什麼地方有什麼事情、什麼地方清場、什麼地方泛民議員出現、佔中三子說過幾次解散、說過幾次自首。現在,連我那些從不理會本土政治的朋友,都知道《熱血時報》原來是熱血公民的、《謎米》就是人民力量、《獨立媒體》就是所謂的「左膠」大本營,《本土新聞》就是一些本土意識濃厚一點的作者聚集的地方(雖然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很本土,反而大家都知道我是以寫日本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文字起家的)……一時之間,大家發現,人在外,就更愛香港。


這場運動,對我來說,感受很深。前輩們都說,這場運動是一種解殖,一種由香港本位出發的運動。不論你是贊成抑或反對的,都會用上「香港人」的身分。在佔領的人,當然會說自己是「為香港出力」。但那些自稱自發、但有信息指是收90元一小時的拆路障市民,都會對着佔領人士、打氣的市民和電視新聞的鏡頭說:「畀番條路香港人。」


總之,現在所有人要做什麼事情,都要說「這是香港人」的東西,就連宇宙最強的功夫明星拍的「合拍片」,都要加一句「向香港動作電影致敬」。在路上,見到很多年輕人,都穿上有繁體字的T恤。不論是新亞書院的「桂林街」Tee,或是各式各樣的中文字樣Tee,以前,給我們那一年代的人,穿中文字,是一件核突到不行的事。但現在呢,好像又有點不同了。


大概,這次運動,真的令很多人不便。有很多大抵是月入過14,000元港幣的人會覺得,在香港生活,就是這樣子,我們沒有什麼特別的經濟發展,所以我們要靠國內輸入自由行打救我們。既要賺國內人的錢,就得要接受好客衰客都要接。各香港人,這幾年,不論是上水的、海怡的、尖沙嘴的、有誰沒有「咪埋雙眼當畀鬼責」?有誰在港鐵,沒有被那些大媽用行李箱、嬰兒車推推撞撞。就算你有錢坐頭等,那些陸客也會在車廂內剪腳甲給你看。


這廿多天的民意爆發,在我眼內,其實只有一個理由:過去這些年,當有事情要發生,當有項目要發展,執政者就只會向大勢力、大財團傾斜。而對小市民,就只會說一句「忍下啦」。港鐵上不到嗎?等下一班囉。要收樓嗎?錢給你了,你不夠錢在原區再住?是你沒有本事。誰叫你沒有本事?活在香港,沒有本事,就沒有資格住在市區。樓市升了很多嗎?為什麼你們這些八九十後那麼大使?不用你們的薪金的六成買房子,是你們的問題。食材很難吃嗎?為什麼不去網購日本的蔬菜。沒錢嗎?為什麼不好好想辦法掙錢……


「那些年如何捱過撐過」

總之,當年輕人面對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他們個人有問題,而不是社會有問題。當有人指出社會有問題,制度有問題,現行的做法有問題,就定當會有些中產報紙找一些人事管理顧問羅列他們「那些年如何捱過撐過」,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說這是社會的錯是他們太幸福。


說到底,當執政者真心相信,月入低於14,000港元的人沒有資格選特首的時候,我就真心明白為什麼運動會持續這麼久。畢竟,執政者認為權利的分佈,應由月入去劃分。月入不夠的,就永世要當賤民,永不超生。在這種政經環境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用盡他們吃奶的力,都不會得到中間派的支持。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洗腦,說我們應該努力,努力做一個有用的人。而那些人得不到房子、希望和未來,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的。何苦要同情他們?


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一切,都不會被解決。不知道,我那些在外留學的朋友、學生,看到他們的家搞成這樣子,又會有什麼感覺?又可以有什麼感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