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回(刊於9月16日)講到,教統局於2002年改用男女合併派位模式,自此,男孩似乎就輸在起跑線,亦造成中學、大學,甚至大小企業男女嚴重失衡的骨牌效應。要平衡社會整體的需要,要教好男生,必須正視他們落後的原因,還他們一個公道。
小學教育生態的偏差
問題構成始於根柢,我就談談自己熟悉的小學教育,點出幾個偏差了的教育生態﹕
1、 教師以女性居多,男孩需要學效的男性典模不足;天性使然,熱中科普的女教師寥寥無幾。大勢所趨,三科常識科(社、科、健)已經合而為一,當中的科學成分愈來愈少,甚至有學校變相把常識科刪減實驗環節,只側重語文學習,要學生死記大量英詞串法。施教者對科目缺乏熱誠,又如何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 男孩對語言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早已落後女生,連他們較有勝算的數理科技也給縮減扼殺,難怪大部分小男生都不安於(教)室。
教統局課程道明中、英、數、常皆為核心,可在許多學校裏面,後兩者所佔份額都相對地低,男孩被架上這條不利他們的軌道,潛質都被埋掉,他們還會覺得學習有趣嗎?
3、 慢熟的男孩整天奔跑跳碰,班長、行長、風紀、學校代表等神聖職務自然甚少落到他們頭上。教師恨鐵不成鋼,有時或會衝口而出:「看,你們男生多不爭氣!」早熟的女孩也會嘴巴不饒人﹕「好低能喲。」這些話兒潛藏的標籤日積月累,男孩自信就會一點一滴被磨蝕。
4、 男生體內的雄性激素是女生七倍,生理因素讓他們的細胞時刻蠢蠢欲動,可是老師教務沉重,管教自然講求效率,往往因此忽略男孩的特性,掛在嘴邊的是不假思索的「別動」、「閉嘴」。如果我們不刻意去營造健康的渠道,男孩又如何釋放他們壓抑的動能?
釋放男孩
今天,警號已經響起,無論教育前線同工抑或政策制訂者,都必須加以正視,一起反思有什麼更負責任、更有效的教育方案,以釋放男孩的學習潛能,設計性別共融的學習環境。
既然已有足夠研究揭示男孩的學習意識形態殊異,我們為何仍硬要他們跟女生一起走相同的軌道?既然已有確鑿客觀實證顯示人有個別差異,為何我們仍要抹平他們的特質,蓋上一樣的模子?
最後,我要強調本文分享的是一種普遍現象,讀者千萬別要把男孩女生典型化;文靜的男生沒什麼問題,好動的女孩亦正常得很。最大危機是把孩子典型化,而忽略個別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比性別的差異來得更大。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特性,因材、順性而教,這才算得上是教育。
文﹕英華小學 校長林浣心
■下期預告﹕鮮魚行校長梁紀昌。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