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家長群體中,流傳一個信念,就是學生讀IB課程是很舒服、很輕鬆、很開心,加上要繳付學費的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才會提供IB課程,所以家長對IB課程的印象便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因為不想子女辛苦學習,便為子女報讀IB課程。
由此可見,家長對本地教育的印象是課程深、填鴨式高壓學習,而IB教育則是課程淺,自主輕鬆學習。但是經過筆者多年來對本地教育的研究,卻得出不一樣的見解。
孩童成績與高年級關係不大
本地學前教育不是強制性的,即是家長可以決定子女在入讀小學前是否需要入讀幼稚園。由此來看,小一課程理應要照顧從未入讀任何學校的學生,故最極端的情况是,孩子六歲前不曾就讀任何課程,小一入學時才開始學習第一個字,換句話說,這樣應該可以非常輕鬆;亦有家長覺得,早點入學,便可保證跟得上課程,確保子女在高年級時能考得較好成績。
筆者對此有所保留,記得曾在報上看到,有持內地單程證到香港入學的學生,由不懂26個英文字母開始,經過兩三年努力後,便在公開試一樣考得英文科優良的成績。至於筆者親身經歷,在小五、小六時班中考第一的女同學,聽說便未讀過幼稚園。可見,孩童時代的學習成績,和高年級時的成績沒有絕對的關係。
填鴨式教育難培養其他興趣
家長之所以希望讀本地課程的子女讀得早、讀得深,其背後原因不單是因為成績,而是升小學、升中學的機會。
因此,家長希望學校教得既早且深,互為因果,學校也將課程教得愈來愈深,久而久之,本地的主流教育,便得運用填鴨模式,才能教得早、教得深,亦把不能承受或跟不上課程的學生淘汰出校。最終,本地主流教育便等同於填鴨式教育,重視成績,再沒有任何空間來培養學生的自顧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更遑論更重要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IB課程助發展五育
那麼為什麼IB課程,又不會變成填鴨式教育呢?看看採用IB課程的學校,大部分都是提供12年一條龍的中小學課程,即是學生被這些學校的小學部取錄之後,大都可直升同校的中學部,家長便不用擔心子女要和全香港的同級學生爭取升學的機會。
至於到中學畢業升大學時的考慮,家長只要看到同校的畢業生能入讀不錯的大學,便會對學校所採用的課程有信心,不用以子女的課程跟其他學校的課程作比較,只要子女能跟上就讀的學校所設計的課程進度便可。
另外,亦因為大部分學生都能升上學校的中學部,學生之間便沒有明爭暗鬥的必要,家長間亦不用互相比較子女的學業成績,反正大家都有相同的理念,信任學校所設計的課程。因此,學校可以採用適合學生心智發展的課程,學生學得輕鬆,增強自信心,可以把課餘的時間花在自己有興趣的體、藝之上,真正能發展他們的五育:德、智、體、群、美。
主流教育和IB課程的分別,其實並不純粹因為課程的理念和設計上的差異,家長和學生對這兩種課程的知識、態度和實際行為,亦不知不覺間主導了這兩種課程在香港的發展,亦令不同理念的家長,為子女選擇適合他們的主流或IB課程。(此專欄隔周刊出)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由此可見,家長對本地教育的印象是課程深、填鴨式高壓學習,而IB教育則是課程淺,自主輕鬆學習。但是經過筆者多年來對本地教育的研究,卻得出不一樣的見解。
孩童成績與高年級關係不大
本地學前教育不是強制性的,即是家長可以決定子女在入讀小學前是否需要入讀幼稚園。由此來看,小一課程理應要照顧從未入讀任何學校的學生,故最極端的情况是,孩子六歲前不曾就讀任何課程,小一入學時才開始學習第一個字,換句話說,這樣應該可以非常輕鬆;亦有家長覺得,早點入學,便可保證跟得上課程,確保子女在高年級時能考得較好成績。
筆者對此有所保留,記得曾在報上看到,有持內地單程證到香港入學的學生,由不懂26個英文字母開始,經過兩三年努力後,便在公開試一樣考得英文科優良的成績。至於筆者親身經歷,在小五、小六時班中考第一的女同學,聽說便未讀過幼稚園。可見,孩童時代的學習成績,和高年級時的成績沒有絕對的關係。
填鴨式教育難培養其他興趣
家長之所以希望讀本地課程的子女讀得早、讀得深,其背後原因不單是因為成績,而是升小學、升中學的機會。
因此,家長希望學校教得既早且深,互為因果,學校也將課程教得愈來愈深,久而久之,本地的主流教育,便得運用填鴨模式,才能教得早、教得深,亦把不能承受或跟不上課程的學生淘汰出校。最終,本地主流教育便等同於填鴨式教育,重視成績,再沒有任何空間來培養學生的自顧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更遑論更重要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IB課程助發展五育
那麼為什麼IB課程,又不會變成填鴨式教育呢?看看採用IB課程的學校,大部分都是提供12年一條龍的中小學課程,即是學生被這些學校的小學部取錄之後,大都可直升同校的中學部,家長便不用擔心子女要和全香港的同級學生爭取升學的機會。
至於到中學畢業升大學時的考慮,家長只要看到同校的畢業生能入讀不錯的大學,便會對學校所採用的課程有信心,不用以子女的課程跟其他學校的課程作比較,只要子女能跟上就讀的學校所設計的課程進度便可。
另外,亦因為大部分學生都能升上學校的中學部,學生之間便沒有明爭暗鬥的必要,家長間亦不用互相比較子女的學業成績,反正大家都有相同的理念,信任學校所設計的課程。因此,學校可以採用適合學生心智發展的課程,學生學得輕鬆,增強自信心,可以把課餘的時間花在自己有興趣的體、藝之上,真正能發展他們的五育:德、智、體、群、美。
主流教育和IB課程的分別,其實並不純粹因為課程的理念和設計上的差異,家長和學生對這兩種課程的知識、態度和實際行為,亦不知不覺間主導了這兩種課程在香港的發展,亦令不同理念的家長,為子女選擇適合他們的主流或IB課程。(此專欄隔周刊出)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