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然滬港通能否月內開通仍未明朗,但各方都已密鑼緊鼓。除了憧憬北水可藉滬港通南下,首度容許香港投資者直接投資A股的內地市場亦期待港資可帶來機會;不過,本報訪問了老中青三代內地股民,他們均指出,要在A股獲利只能靠炒細價股或垃圾股,而納入滬港通的大價指數股,多數只適合長線投資。
內地股市向以散戶為主導,大約八成交易額來自散戶,比例與港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剛好相反;自4月宣布滬港通以來,A股新增開戶數連續上升,9月新增開戶數更是全年最高(見表),顯示內地股民也期待滬港通可帶來的投資機會。
少受外圍影響 獲利靠細價垃圾股
「內地股市受外圍因素影響較低,大家喜歡炒作話題,所以要更多留意國策、股市消息等」,現年29歲,已投資A股4年的上海股民吳先生道。他指出,能獲利投資不會來自績佳股或大藍籌,而是隨時破產的細價垃圾股,「因為這類股票一旦傳出重組或注資,就可以連續幾日漲停板,只要趕在前面入股,便可以倍計賺錢」,據他透露,兩年前聽到有一間上海創業板公司將獲注資發展國家大力支持的高新科技,於是大手花上近10萬元(人民幣,下同)買入,之後消息果然屬實,賺了數十萬元。
正因A股充斥「政策」、「消息」,吳先生說他每日都留意財經網站新聞,亦會花時間上一些股票討論區,看看有什麼傳言;但他也直言,萬一消息出錯,垃圾股反彈無望,結果就是資金被套牢,無翻身之日。
另有10多年A股經驗的深圳股民羅先生表示,現已不喜歡投資垃圾股,因為他更喜歡香港投資者那種研究公司業績,投資好股的方式;所以現時他持有的A股以內銀為主,難短炒但較穩健,部分資本則投放在中央支持的行業板塊,例如新能源股,而不沾手新股、細價股或垃圾股。
內地獲港股資訊渠道少
本身亦有投資港股的羅先生笑言,雖然港股投資風格較健康,但他反而交了更多學費,原因是內地要獲取香港股市的資訊渠道不多,無法掌握即時信息。
年過70歲的李婆婆差不多每天都會去家附近的證券行看股價,她手上股票以內銀和大國企為主,偶爾才買些熱炒題材,像年初的保健板塊,李婆婆笑言,有時也會聽到街坊說甚麼細股可以買,但她不太敢,因信錯了便會有很大損失。
有本地基金經理稱,近年內地投資者佔港股市場成交比例日益增加,不少內地投資者主要透過財經網站、微信、微博,他建議投資者可參考這些渠道,因網站及微博等都同時有提供A股資訊。
(滬港通特輯)
明報記者 陳子凌 陳偉燊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