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短期來說,佔中主要影響香港的零售和旅遊業。長期來說,很多不合作抗命,政府和議員與市民間的矛盾激化,施政阻礙重重。投資者面對如斯情况,也就沒信心增加投資,因此影響會變得較深遠了。
現在海外對香港的投資信心還未有大跌,但其實可能已經開始。事件迄今僅三周,大部分人可能仍未思考政府將來施政的困難,香港的金融信用評級亦未受影響。我們應想想,經此公民抗命之後,中港關係會變得如何?上期說過香港的優勢是源於中國的不足,因此若中國發展較好就會對香港造成競爭,就如在旅遊、轉口和娛樂事業上,香港若停滯下來就會漸漸地被邊緣化,現在無可否認香港的發展是停頓了。
訴求不清晰 港府中央難配合
很多人或會想,10年前香港也有很多人上街,之後就出現自由行,兩者是否有關聯很難說,但香港就打從那時開始進入零售繁榮期。因此有人就會想中央或會給予一些東西來向香港示好,令管治變得較容易。但現在看來,香港究竟要些什麼?誰當特首並沒有問題,重要的是用什麼政策。我看到的訴求是:有人說不希望太多自由行、不要空氣污染、不希望太多單程證……綜合來說,就是要繁榮,但不要付出太多代價。若中央政府要配合,應該要怎做?其實我也不知道,可能就是要自由行,但只准有錢的人來;要藍天白雲,不要污染,要環保就不要建第三條跑道……中央也很難配合,以前只需要很大批自由行到港就解決問題了。
另外,社會分化,各人的要求都不盡相同。現在只聽到一大堆人高喊自由民主,但自由民主背後,其實想政府幹些什麼?理念上並不清晰。有人建議我去看看佔領區,說氣氛很和諧和NICE。我確信只有在幼稚園才會有NICE,真實世界中,哪有NICE?世上什麼都要競争,就如要有一份工作就要擊敗其他的對手,哪能NICE?說NICE是脫離了社會的現實。
年輕人追夢 不能執迷於烏托邦
最近有大學邀請我主持一個就業講座,但因為報名人數太少告吹了,理由當然和佔中有關。青年人不肯花一晚時間來和職場上有關的人討論,卻情願留在廣場上。當然和我吃頓飯不能和巴菲特相比,但我的時間成本也並不廉宜。我覺得年輕人現時的聚焦點有點不切實際,口中只說要一個政制,但在政制之後要如何提供好生活,這是十分不清晰的。香港現在沒有民主,但卻是極自由,什麼都可以幹。因為過分的自由,香港已經停滯了很久,如果不是有老本可以吃、靠中國的話,香港早已完蛋。現在中港關係微妙,不論結果如何,但相信會有一批人會窮十多二十年的精力去追尋一個夢,而正是這樣,這批人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減少很多。
爭取民主的目的是要自由,但其實香港早已極自由了。過去沒有利用這些自由來創造經濟價值,就會令香港基礎變壞。另一個迷思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去了烏托邦,沒有我們以往的實際,這樣會令整個社會的動力轉差。
有些人讚揚學生佔中時自律,但我覺得這並不能創造價值,去幫助社會上一些人解決問題,那些人才會反饋給你。公民上的覺醒是好的,但單是執迷於這一點,反而不美,為了這樣而放棄其他更屬不智。
經濟和政治無必然關係
中國並非一個很自由民主的國家,但在1989年後經濟有很大的躍進,這說明創造經濟價值和民主制度並無必然關係。很多香港人覺得英國管治時不錯,當時哪有民主?其實是經濟動力當時較強,公民覺醒有時其實可能會拖慢經濟發展。
香港如要前行,就要找出共識,否則會極度分化社會。追求一人一票並沒問題,但不要忘記其實真正的追求是生活上的追求。普選可以防止不公義,但不可能普選後就會變成烏托邦。新一代想要繁榮但又不想付出太多代價,這樣就需要極高的增值,需要有很好的領導者,但香港現在並沒有這樣的人,要達到就要加倍努力了。
佔中令整體消費減少,個別行業的得益也難以挽回大局。佔中表達了訴求,但經濟上的破壞如何彌補,是需要深思的。問題是有些人想「經濟問題,政治解決」,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世界上有很多自由民主的國家但經濟卻極差劣,現在環球經濟皆甚乏力,我們需要多花點時間去尋找香港極高增值之路,總比浪費時間去做其他的東西要好得多。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60分鐘新視野》逢周六早上11﹕00-12﹕00播出 ,主持︰黃國英、方嘉莉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現在海外對香港的投資信心還未有大跌,但其實可能已經開始。事件迄今僅三周,大部分人可能仍未思考政府將來施政的困難,香港的金融信用評級亦未受影響。我們應想想,經此公民抗命之後,中港關係會變得如何?上期說過香港的優勢是源於中國的不足,因此若中國發展較好就會對香港造成競爭,就如在旅遊、轉口和娛樂事業上,香港若停滯下來就會漸漸地被邊緣化,現在無可否認香港的發展是停頓了。
訴求不清晰 港府中央難配合
很多人或會想,10年前香港也有很多人上街,之後就出現自由行,兩者是否有關聯很難說,但香港就打從那時開始進入零售繁榮期。因此有人就會想中央或會給予一些東西來向香港示好,令管治變得較容易。但現在看來,香港究竟要些什麼?誰當特首並沒有問題,重要的是用什麼政策。我看到的訴求是:有人說不希望太多自由行、不要空氣污染、不希望太多單程證……綜合來說,就是要繁榮,但不要付出太多代價。若中央政府要配合,應該要怎做?其實我也不知道,可能就是要自由行,但只准有錢的人來;要藍天白雲,不要污染,要環保就不要建第三條跑道……中央也很難配合,以前只需要很大批自由行到港就解決問題了。
另外,社會分化,各人的要求都不盡相同。現在只聽到一大堆人高喊自由民主,但自由民主背後,其實想政府幹些什麼?理念上並不清晰。有人建議我去看看佔領區,說氣氛很和諧和NICE。我確信只有在幼稚園才會有NICE,真實世界中,哪有NICE?世上什麼都要競争,就如要有一份工作就要擊敗其他的對手,哪能NICE?說NICE是脫離了社會的現實。
年輕人追夢 不能執迷於烏托邦
最近有大學邀請我主持一個就業講座,但因為報名人數太少告吹了,理由當然和佔中有關。青年人不肯花一晚時間來和職場上有關的人討論,卻情願留在廣場上。當然和我吃頓飯不能和巴菲特相比,但我的時間成本也並不廉宜。我覺得年輕人現時的聚焦點有點不切實際,口中只說要一個政制,但在政制之後要如何提供好生活,這是十分不清晰的。香港現在沒有民主,但卻是極自由,什麼都可以幹。因為過分的自由,香港已經停滯了很久,如果不是有老本可以吃、靠中國的話,香港早已完蛋。現在中港關係微妙,不論結果如何,但相信會有一批人會窮十多二十年的精力去追尋一個夢,而正是這樣,這批人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減少很多。
爭取民主的目的是要自由,但其實香港早已極自由了。過去沒有利用這些自由來創造經濟價值,就會令香港基礎變壞。另一個迷思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去了烏托邦,沒有我們以往的實際,這樣會令整個社會的動力轉差。
有些人讚揚學生佔中時自律,但我覺得這並不能創造價值,去幫助社會上一些人解決問題,那些人才會反饋給你。公民上的覺醒是好的,但單是執迷於這一點,反而不美,為了這樣而放棄其他更屬不智。
經濟和政治無必然關係
中國並非一個很自由民主的國家,但在1989年後經濟有很大的躍進,這說明創造經濟價值和民主制度並無必然關係。很多香港人覺得英國管治時不錯,當時哪有民主?其實是經濟動力當時較強,公民覺醒有時其實可能會拖慢經濟發展。
香港如要前行,就要找出共識,否則會極度分化社會。追求一人一票並沒問題,但不要忘記其實真正的追求是生活上的追求。普選可以防止不公義,但不可能普選後就會變成烏托邦。新一代想要繁榮但又不想付出太多代價,這樣就需要極高的增值,需要有很好的領導者,但香港現在並沒有這樣的人,要達到就要加倍努力了。
佔中令整體消費減少,個別行業的得益也難以挽回大局。佔中表達了訴求,但經濟上的破壞如何彌補,是需要深思的。問題是有些人想「經濟問題,政治解決」,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世界上有很多自由民主的國家但經濟卻極差劣,現在環球經濟皆甚乏力,我們需要多花點時間去尋找香港極高增值之路,總比浪費時間去做其他的東西要好得多。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60分鐘新視野》逢周六早上11﹕00-12﹕00播出 ,主持︰黃國英、方嘉莉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