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工作忙到不可開交的上班一族,要在家裏招呼一大班朋友,很多時均會叫外賣到戶,減省工夫。不過要將普通的叫外賣流程,變成一盤生意,讓用家上網或使用App(智能裝置應用程式)落單,兼且可以有不同餐廳及商戶選擇,再進階成為大數據演變成新的生意,說來容易做起來難。見證早年科網泡沫的第一線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文立,便再度嘗鮮,打外賣主意,搞搞新意思。
第一線在1999至2001年科網熱潮期間屹立至今,已經成為多協議標記轉換虛擬網絡(MPLS-VPN)市場的領導者,每年約有10億元生意。發展到2008年,文立說他們已經設立客戶服務中心(Call Center),服務內地的麥當勞、真功夫及吉野家等連鎖餐飲集團,藉此涉足內地增長快速的外賣市場運作,每年處理的下單總值達6億元人民幣。到2010至11年,他們更開始替客戶發展網上及手機訂單,發展愈來愈快。
英美同業 做到上市
以文立所見,內地連鎖餐飲公司在配備外賣服務後,往往令同店銷售增長多達30%,在網上下單更可佔外賣訂單超過20%。更有案例顯示,個別餐廳有一半銷售會來自外賣服務,與堂食生意平起平坐。眼見在歐洲及美國的外賣網站「JUST EAT」及「grubHub」均先後上市,市值同樣超過20億美元,另外內地的外賣網站「ele.me」按月處理100萬訂單,估值也高達5億美元,文立認為外賣市場「有得做」,在大中華市場的發展空間很大。於是他在2013年中,落實開發外賣網站及App,兼計劃涉足餐牌管理、物流運作,「我要外賣」App及網站因此應運而生。
暫不向食肆收費
「我要外賣」目前借助第一線的行政、人事、客戶關係管理的支援,以獨立團隊形式,從今年2月及3月份起,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惠州及香港先後投入運作,為內地1.2萬至1.3萬家食肆,及本港超過2500家食肆,提供外賣Apps及上網訂購服務。文立指出,日後他們擬按每項訂單收取5%費用,這相比外國同業向餐廳收取費用超過10%為低。但是在今年底之前,「我要外賣」暫時不向商戶收費,以吸引商戶使用,即暫時「我要外賣」仍未有收入。今年底之後,「我要外賣」亦不打算向累積少過100宗外賣的商戶收費,超出100宗才收費。
擬延伸經營餐飲物流
當整個平台順利運作後,文立稱,他們更可供商戶向每名落單用戶配送贈品。同時他們可以在將來進階發展至替餐廳印刷可供消費者叫外賣的「外賣單」,並且可以冠上餐廳的徽號標識,甚至爭取在未來6至12個月,嘗試為客戶統籌印製飯盒及物流運作。他相信高端食品市場長遠會提供發展空間。
明報記者
[陳偉燊 新經濟新天地]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