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歡迎來到環球石油市場的「新常態」。投資者終於被現實喚醒了,石油的供需基本面已經不正常,現時正進行調整。
布蘭特原油的價格,已經由6月份的高位每桶115美元,下跌至每桶88美元,後者乃是2010年底以來的低位。有報告聲稱,布蘭特原油的價格可能還要再跌一些,才能夠穩定下來。
供需現結構轉變 油價料未見底
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出現結構轉變,已經有好幾個月。只不過,因為投資者傾向低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美國的原油產量,而高估亞洲地區的需求,這個結構轉變對油價的衝擊,才延遲了出現。
近幾個星期,隨着市場越來越關注歐洲的疲弱經濟數據以及中國的經濟增長繼續放緩,情況改變了。
在供應方面,利比亞和伊拉克的產油量持續超出預期,已經引起市場注視,雖然它們的治安問題不會在短期內解決。
我們的觀點是,布蘭特原油的價格將會穩定在每桶80至95美元的範圍,遠低於它在2011至2014年間企穩的每桶100至115美元。甚至,進一步下跌至每桶60至70美元,也是有可能的。只不過,在沒有2008年那種經濟危機的衝擊下,這樣的價位只會是暫時性的,幾個月內就會調整反彈。
主要的預測機構都對石油供過於求的情形表達了看法。國際能源署(IEA)已將它預測的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下調至每日70萬桶,比它先前預測的每日130萬桶低了接近一半。這比起2012年的每日平均增長100萬桶,以及2013年的每日平均增長110萬桶,還要低一截。
然而,今年的產油量預料仍然有每日160萬桶的增長,雖然低於2012年的每日增長230萬桶,但仍然顯著高於2013年的每日增長50萬桶。
過去12年,中國平均佔了每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但今年,中國卻成為石油市場需求疲弱的主要因素。中國今年有可能達不到7.5%的經濟增長目標,而中國政府亦已表明,它會接受經濟增長受控地放緩。北京已經排除了推出2008至2009年那種刺激經濟計劃來重燃增長。而它在過去一年的行動亦表明,這個承諾是可信的。
製造業弱 中國石油需求降
此外,中國經濟中的石油密集板塊已經受到最嚴重的打擊,特別是佔了中國石油消耗量幾近三分之二的建築業和製造業。
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明顯的減速,而製造業的前景亦很疲弱,特別是涉及到資本財貨(Capital Goods)的生產者。就算是交通運輸行業,亦出現需求增長放緩,因為一些節約能源措施已開始產生積極影響。
當然,中國的石油需求不會崩潰,但好像2008年金融海嘯前那幾年般,每年每日平均增長80萬桶,已是過去的事情了。在2014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可能只需要相對微薄的每日多輸入20萬至25萬桶。而且,以中國政府的政策來估計,相信明年的情况也不會有大變化。
供應方面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2000年,石油價格飇升,是因為受到大型新興經濟體的需求驅動,刺激了大型的石油板塊的投資。在美國,則因為水力壓裂和水平鑽井技術蓬勃發展,帶來油產增長。
由於新增供應開始投產,油價本來是應該下跌的。然而,卻因為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變數,特別是由2010年底出現的阿拉伯之春,而令到減價被推遲。
利比亞的內戰、伊拉克的不明朗前景,再加上美國和歐盟對伊朗的制裁,合共令到每日產油量減少了300萬桶。
2011年8月,利比亞內戰高峰期,其石油生產差不多停頓,而獨裁者卡達菲亦倒台。但到了2012年3月,利比亞已經恢復了石油生產,日產量還增至150萬桶,2012年的餘下時間也繼續維持在這個水平。
但到2013年,因為勞工抗議活動升級,利比亞的石油生產幾乎停頓。然而,今年6月2日,利比亞的兩個出口港獲解除封鎖,其原油出口即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恢復。
如果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迅速採取行動,實行減產,油價可能可以避免下跌。若在11月2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會議之前,出現減產的提議,油價有可能快速反彈。
但是,以目前的情况來說,一起減產的機會看來很微,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似乎更着眼於在主要的增長市場爭奪市場份額。
產油國爭奪亞洲市場 現價格戰
此外,投資者對油價往往有一種過於簡單化的想法,認為石油生產國為了保持預算平衡,一定要將油價維持在某個水平。其實,政府是可以有赤字的。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產量最大的成員國沙特阿拉伯,已經有多個月沒有進行積極的生產控制措施。
當伊拉克和伊朗正在增產和瞄準亞洲市場,沙特阿拉伯越來越不願意好像過去那樣減產和失去市場佔有率。雖然伊朗可能會繼續面對西方制裁,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它以折扣價向亞洲市場供應石油。同樣地,美國不再需要的西非原油,亦正在運往亞洲。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還必須面對越來越多從伊拉克和敘利亞走私出口的石油的競爭。而且,伊拉克、利比亞和委內瑞拉這些受壓的經濟體,應付油價下跌的方式,是生產更多的石油。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最新調查顯示,該組織9月份的石油生產量其實還在增加。事實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等主要石油輸出國,過去幾年賣油給亞洲市場的價格差距都很小,清楚地表明了這些國家正在進行激烈的價格戰。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布蘭特原油的價格,已經由6月份的高位每桶115美元,下跌至每桶88美元,後者乃是2010年底以來的低位。有報告聲稱,布蘭特原油的價格可能還要再跌一些,才能夠穩定下來。
供需現結構轉變 油價料未見底
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出現結構轉變,已經有好幾個月。只不過,因為投資者傾向低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美國的原油產量,而高估亞洲地區的需求,這個結構轉變對油價的衝擊,才延遲了出現。
近幾個星期,隨着市場越來越關注歐洲的疲弱經濟數據以及中國的經濟增長繼續放緩,情況改變了。
在供應方面,利比亞和伊拉克的產油量持續超出預期,已經引起市場注視,雖然它們的治安問題不會在短期內解決。
我們的觀點是,布蘭特原油的價格將會穩定在每桶80至95美元的範圍,遠低於它在2011至2014年間企穩的每桶100至115美元。甚至,進一步下跌至每桶60至70美元,也是有可能的。只不過,在沒有2008年那種經濟危機的衝擊下,這樣的價位只會是暫時性的,幾個月內就會調整反彈。
主要的預測機構都對石油供過於求的情形表達了看法。國際能源署(IEA)已將它預測的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下調至每日70萬桶,比它先前預測的每日130萬桶低了接近一半。這比起2012年的每日平均增長100萬桶,以及2013年的每日平均增長110萬桶,還要低一截。
然而,今年的產油量預料仍然有每日160萬桶的增長,雖然低於2012年的每日增長230萬桶,但仍然顯著高於2013年的每日增長50萬桶。
過去12年,中國平均佔了每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但今年,中國卻成為石油市場需求疲弱的主要因素。中國今年有可能達不到7.5%的經濟增長目標,而中國政府亦已表明,它會接受經濟增長受控地放緩。北京已經排除了推出2008至2009年那種刺激經濟計劃來重燃增長。而它在過去一年的行動亦表明,這個承諾是可信的。
製造業弱 中國石油需求降
此外,中國經濟中的石油密集板塊已經受到最嚴重的打擊,特別是佔了中國石油消耗量幾近三分之二的建築業和製造業。
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明顯的減速,而製造業的前景亦很疲弱,特別是涉及到資本財貨(Capital Goods)的生產者。就算是交通運輸行業,亦出現需求增長放緩,因為一些節約能源措施已開始產生積極影響。
當然,中國的石油需求不會崩潰,但好像2008年金融海嘯前那幾年般,每年每日平均增長80萬桶,已是過去的事情了。在2014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可能只需要相對微薄的每日多輸入20萬至25萬桶。而且,以中國政府的政策來估計,相信明年的情况也不會有大變化。
供應方面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2000年,石油價格飇升,是因為受到大型新興經濟體的需求驅動,刺激了大型的石油板塊的投資。在美國,則因為水力壓裂和水平鑽井技術蓬勃發展,帶來油產增長。
由於新增供應開始投產,油價本來是應該下跌的。然而,卻因為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變數,特別是由2010年底出現的阿拉伯之春,而令到減價被推遲。
利比亞的內戰、伊拉克的不明朗前景,再加上美國和歐盟對伊朗的制裁,合共令到每日產油量減少了300萬桶。
2011年8月,利比亞內戰高峰期,其石油生產差不多停頓,而獨裁者卡達菲亦倒台。但到了2012年3月,利比亞已經恢復了石油生產,日產量還增至150萬桶,2012年的餘下時間也繼續維持在這個水平。
但到2013年,因為勞工抗議活動升級,利比亞的石油生產幾乎停頓。然而,今年6月2日,利比亞的兩個出口港獲解除封鎖,其原油出口即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恢復。
如果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迅速採取行動,實行減產,油價可能可以避免下跌。若在11月2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會議之前,出現減產的提議,油價有可能快速反彈。
但是,以目前的情况來說,一起減產的機會看來很微,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似乎更着眼於在主要的增長市場爭奪市場份額。
產油國爭奪亞洲市場 現價格戰
此外,投資者對油價往往有一種過於簡單化的想法,認為石油生產國為了保持預算平衡,一定要將油價維持在某個水平。其實,政府是可以有赤字的。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產量最大的成員國沙特阿拉伯,已經有多個月沒有進行積極的生產控制措施。
當伊拉克和伊朗正在增產和瞄準亞洲市場,沙特阿拉伯越來越不願意好像過去那樣減產和失去市場佔有率。雖然伊朗可能會繼續面對西方制裁,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它以折扣價向亞洲市場供應石油。同樣地,美國不再需要的西非原油,亦正在運往亞洲。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還必須面對越來越多從伊拉克和敘利亞走私出口的石油的競爭。而且,伊拉克、利比亞和委內瑞拉這些受壓的經濟體,應付油價下跌的方式,是生產更多的石油。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最新調查顯示,該組織9月份的石油生產量其實還在增加。事實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等主要石油輸出國,過去幾年賣油給亞洲市場的價格差距都很小,清楚地表明了這些國家正在進行激烈的價格戰。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