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抗爭中的木頭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9日 21:35
2014年10月1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的兩三個星期,無論你政治立場如何,對佔中看法怎樣,只要你是香港人,不管情緒上和生活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場前所未見的社會運動所影響。


在這個歷史性時刻,身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專欄作者,除了能加入集會行列,去爭取認為合理的事情外,如果不好好運用一下專欄,去把箇中的人和事記錄下來,日後定會感到慚愧。


所以今期特別抽起原本的家居系列,改和大家走到佔領現場,看看抗爭中出現的木頭,究竟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誠如本欄目的簡介所言,木材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物料,無論是「佔中」或「佔旺」,都不乏木材的蹤影,有些成了亮眼的藝術作品,有些則成了實用或低調的臨時公共設施,哪一件作品你曾在集會現場碰見過?

撐傘木頭人

由樂隊成員Milk和友人一起創作的雕像——雨傘人,自十月五日晚上豎立以來,便成了雨傘運動的象徵作品之一,甚至有傳媒將之與六四的民主女神相比。雨傘人由大小不一的長形夾板堆疊而成,以氣釘和釘膠接合而成,有種聚沙成塔,由無數小個體組成巨人的意味,同時持着黃色傘子的手往外伸,既像為他人撐傘,亦帶着傳遞接棒的感覺。作品送抵現場當晚,小弟剛好在天橋上往下觀看,幾個年輕人和圍觀的群眾,還有一湧而上的記者及閃光燈,共同見證着藝術作品如何和時代扣上密切關係。雨傘人較早前已移往政總外對着七彩memo牆的位置,並成為不少參與集會者在電話中向朋友交代自己位置的一個地標,亦是不少人抗爭相片日誌中的一個註腳。


木搭自修室

這次遍地開花的集會當中,大部分牽頭的和參與的都是年輕人,無論正在罷課的大學生,或下課後前來參與的中學生,同樣心繫社會之餘並無疏懶學業。由幾名理大學生創作,在金鐘海富中心天橋下,馬路中央的石壆上加建拾來的木板和買來的黃色竹枝,頓時成了實用和設計味道兼備的書枱,加上後來不少仗義叔叔的幫忙,截至筆者完稿時該處已成了能同時容納五十多人一起使用的自修區域。雖有反對的聲音指佔領馬路是犯法行為,溫書學習應返回學校云云;然而,這正是香港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證明,也如實反映出香港人多重身分的生活狀態,小弟夠膽說,學生在集會中親身感受的經歷、聽到的意見、想過的問題和練就的勇氣,肯定在學校待多久也不會學到。


木板梯級

有到過金鐘一帶集會的朋友,該對馬路中央的石壆或欄杆甚有印象,其高度多剛好令人猶豫能否跨過去,為了方便解決這問題,不少在場的能人異士,各出其謀地動手搭建出不同款式的梯級,連小孩或中區下班的女士們,都可安全而娉婷地走過各式障礙,而梯級旁邊通常還有兩個奇景,一是必有途人或義工溫柔地提醒你要小心慢走,甚至伸出攙扶之手;二是不少梯級上都寫着數字「689」及歡迎踐踏的字眼,身為一個地方的首長,究竟要幹下多少不得民心的事情,才會被民眾如此唾棄和踐踏而後快?

卡板防線

離開中區一帶,走到眾人都說氣氛不同、到處龍門陣的旺角,最矚目之一是橫列在彌敦道上的卡板路障,因木卡板本來就分量十足,又容易以膠索帶或繩結將之繫緊及築成三角形的穩固結構,加上竹竿穿插在後方補強,絕對不是容易踰越的一道防線。更蔚為奇觀的是,及後有市民在卡板路障上分別加上關公像和耶穌像,前者更被修建成一臨時廟宇般的模樣,還有市民供奉香火和貢品,故被戲稱為旺角關公廟,肯定是全球抗爭場面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作品。(剛寫完此段落時,網絡正傳來警方大批反黑組探員在旺角現場,指罵眾人是否進行黑社會儀式的片段,然每個飲港產片奶水大的,都看過香港的警署內亦供奉關帝,此番掃蕩行為着實有種賊喊捉賊的黑色幽默在其中。)


碌架牀控訴

最後出場的一張木製碌架牀,看來平平無奇,卻是喚起香港人辛酸的最佳物件,因香港多年來的住屋問題嚴重,狹小居室內要住上一家幾口,碌架牀便成了我們的同病相憐;自「沙士」一役後,樓價一直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的不斷暴漲,不少貧苦市民連一張碌架牀的空間也將面臨失守,政府的房屋政策和發展方向卻依然明目張膽的向地產霸權傾斜,加上議會內保皇黨的盲目支持,成為民怨沸騰的誘因之一。


後記

抗爭,誰都不喜歡,尤其是本來習慣各家自掃門前雪的香港人;然而,當手握權柄的在上者,一再無視人民對各項政策的聲音、反對和憤懣,終於迫使無力的市民,只能以卑微的方式,展開一場無懼催淚彈和所有下三濫暴力勾結的抗爭。而佔領行動,對社會確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過這些影響,相較起政府各種不合理的政策卻能一一付諸實行而言,兩者的影響誰更深遠?邏輯理性、和平公正的隕落,又是哪方一手造成?我們今天站出來去爭取,能夠為現况帶來多少改變或許大家心知肚明,但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如果今天沒有人播下敢於說不的種子,將來香港又會是何等模樣?香港人會否都只能成為凡事贊成的木偶?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是」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 天仁

圖/ 天仁、資料圖片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