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筲箕灣 戰火留痕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9日 21:35
2014年10月1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網上搜尋有關香港的歷史故事,不時都會連接到「阿群帶路」這個網上「香港的歷史文化雜誌」去。


讀網誌「阿群帶路」的文章,會以為作者是一個中年的香港歷史愛好者,因為他的文章題材大多非常「老餅」,往往從一些地方故事引伸到香港人的身分去,如寫調景嶺自不然提起國民黨,繼而寫到蔣震父女去;說半山、尖東的建築,便寫香港土生葡人的歷史;截稿前最新的一篇網誌是〈金牌司儀與警黑合作〉、寫的是一九八○年代初一單轟動全港,發生於娛樂圈的勒索案,當事人後來靠「中間人」擺平黑白兩道——原來所謂的「警黑合作」,不是新鮮事,而歷史總是在不停的重複。


約了阿群(黎仕南)出來見面,才知道他並不是「老餅」,而是八十後。


三四年前他開始迷上香港歷史與故事,追看香港歷史書籍,然後在網上撰文分享一些鮮為人知的有趣香港故事。


你知道「阿群帶路」的典故?就是英軍隊最初登陸赤柱時,得到原居民陳群引路至港島北一帶。據說香港的得名就是源於這位阿群,英軍路過香港村時問阿群︰「這裏是什麼地方呀?」阿群以她的客家口音說︰「Heong Kong」。於是後來「香港」變成了整個香港島,甚至是後來包括九龍新界的總稱。


現代的網上版「阿群」近日有空,經常在旺角、金鐘和銅鑼灣遊走,於是着他帶我行一段路,說一段香港故事來聽聽。他提議行行筲箕灣,說說那邊與「香港保衛戰」的故事。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那場為期十八天的「香港保衛戰」(即是二戰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筲箕灣譚公廟是日軍首先登上港島的地方。現在的譚公廟離岸有一段距離,但未填海前廟宇倒是近在海邊。我們於是從譚公廟走到海防博物館,然後往山上看西灣炮台,重溫這個大半世紀前的軍事要塞。不久前「街知巷聞」介紹過赤柱是在「香港保衛戰」中的最後一個戰場,這天在阿群帶路下,我們走到當年日軍從九龍渡過維多利亞港後首先登陸港島的地方。


譚公廟——登陸日軍指揮中心

說香港的歷史,不免提到那些炮台、軍營等軍事設施。以前記者也覺得這些有關戰事的古蹟是相當的無感覺。但後來發現二戰前的香港,本就是英國在「遠東」的一個戰略重點。


「『香港保衛戰』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開始。當天日軍由深圳過到新界,至十二日去到九龍。史書則說日本人在十二月十八日正式登陸港島,部分軍隊在愛秩序灣登陸。在一些英軍日記中記載,日軍就是在譚公廟登陸,譚公廟更曾成為日軍大隊的臨時指揮中心,他們在這裏部署攻打白沙灣,至後面柏架山,兩邊兵分兩路去打。」阿群說,選擇這裏作為指揮中心是由於十二月十二日至十八日的港島炮戰,日軍多次空襲筲箕灣把這裏炸得「蓉蓉爛爛」。唯有譚公廟是附近一帶最完好無缺的建築,本地善信相信這是譚公顯靈,而日軍亦選擇了這裏作為指揮中心。現在廟內仍有一塊立於一九四四年的石碑,據說是全港唯一一塊立於日治時期的廟碑。


海防博物館——重要防守據點

然後我們沿着譚公廟道走去路盡頭的海防博物館。我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海防博物館雖然位置隔涉,卻是香港罕有館址與展覽主題有關連的博物館。海防博物館的前身其實是鯉魚門炮台,此處原本與後山的鯉魚門度假營相連。


「日本人想過從幾個地方進攻港島的,一是中環,因為當時日軍總指揮部在半島酒店,過去中環最近、最直接;另一是由東區鯉魚門進攻。到了日軍攻打九龍灣、魔鬼山的時候,英軍才發現港島東的白沙灣炮台和西灣炮台都是重要的據點,有需要守住。現在海防博物館與鯉魚門度假村看似在兩個山頭,但在東區走廊建成之前,這裏原是相連的山。鯉魚門軍營的人是走山路到這邊的炮台操練、上班,所以兩者是相關的。」他提到的白沙灣炮台現時屬於海防博物館範圍,但沒有對外開放;至於發放高射炮的西灣炮台則是在鯉魚門度假營那一邊。現在已不能從山路走過去,需要離開海防博物館,走一段上阿公岩道,轉上柴灣道,再轉入通往鯉魚門度假村及西灣炮台公園的山路上。


之前我也到過海防博物館,只覺得整個博物館依着舊炮台及地勢而建,也算能配合博物館要述說的那段歷史,加上能眺望鯉魚門海峽及對面油塘、三家村的美景,就更值回票價。這次得到阿群導賞,才發現館中細藏的故事。


他說現在博物館主樓建於一八八七年,是英軍建來防禦法軍及俄軍的工事。「現在博物館的頂部是白色帳篷,以前這裏是密封的頂部,這裏有如一個被山泥覆蓋的碉堡,只留有一個透氣位令空氣流通。」走進那些曾是士兵房間的展覽房間,從前每間房大約住着十多二十名士兵吧。房間的頂部是圓拱形的,「因為圓頂較能承受手榴彈爆炸時的衝力」。


使用一天 憑弔百年

我們走過一些機槍堡,好些外牆還留有當年子彈,甚至是炮彈的痕迹。「這裏建於一八八七年,但其實應該只經歷過香港保衛戰期間一兩天的戰役。」他說。軍事設施,花人力物力建成,用的時間不過一天半天,之後數十甚至過百年,只能留下來給人憑弔。


在展覽館內有張舊相片是香港志願防衛軍(HKVDC)在灣仔修頓球場操練的情形。「你看他們都很『窈窕』的,很難想像他們是軍人,可以跟人打仗。那場仗,甚至整場保衛戰,都好似不夠兵力與軍備的。有加拿大士兵說,原本是有一艘船運人,一艘船運物資與軍備,但那士兵到了香港,戰打完了,也等不到那艘『物資船』到來。可能根本無這艘船也不定,他們是給騙了也不定。但到了戰爭之時,他們卻不知哪裏來的勇氣,面對敵人卻是出奇地勇悍。」阿群說。潮濕又炎熱的香港,對於那些遠道而來的加拿大年輕軍人來說,不會是舒適的亞熱帶地方。那到底當時,他們是想着什麽,要拚死一戰?想着回家?為了同袍?


鯉魚門海峽——日軍奧運泳手冒死橫渡

魔鬼山在香港史上有一重要的位置。如果沒有這座山,日本人是不能從那裏到港島的。魔鬼山的碉堡,歌賦炮台、砵甸乍炮台這些遺址都沒有路徑可直達。


走到博物館頂層的外邊,可以遠望油塘的工廠及高樓住宅、茶果嶺及三家村一帶,下邊是鯉魚門海峽,維港的東端入口。對面則是魔鬼山,應該還有炮台遺址的,但現在已沒有路徑通往。「日軍決定從這邊登陸港島,理由很簡單︰你看維港的形狀,從鯉魚門那邊過來的距離是最短的,港口在這裏最窄,於是日軍選擇在這裏進攻。日軍曾挑選一些奧運游泳選手,訓練成為『敢死隊』渡海至港島,但不成功。因為鯉魚門西灣炮台有着可以將整個鯉魚門海面照亮的探射燈,山上的英軍哨兵看到,炮兵便向海面發炮掃射。而那隊敢死隊只有少數人能生還。」


借東北風登陸港島

阿群說,後來日軍得以登陸,是得力於「風」。「北角曾有一油庫的。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晚,日軍空襲,他們射毁油庫。恰好那天吹東北風,油庫的黑煙正好吹至港島東的鯉魚門海面。此時,英軍用探射燈也照射不了海面情况,日軍於是以帆布摺疊艇,從油塘三家村那邊划過來——他們怕船的摩托聲會引起英軍的注意,所以划船,到了譚公廟道上岸。」他說,日軍登陸後馬上衝上鯉魚門西灣炮台,第一時間破壞那些大光燈,讓英軍無法攻擊日軍船舶,好讓他們渡過維港登陸港島。


西灣炮台公園——鮮為人知的屠殺地

我們走下博物館,再走到阿公岩道,轉入柴灣道,再走上西灣炮台。我從來不知道有這個「公園」的存在,即使我去過鯉魚門度假村,而炮台就在度假村旁邊。公園入口的斜路旁邊,是一列列的防空洞。走到沒人卻有鐵欄欄着的洞穴,有絲絲詭異的感覺。「這裏除了晨運客或軍事迷,很少人知道,因為行山又不夠高。」阿群說,這裏曾是英軍放大光燈及高射炮的地方。現在當然沒有炮台,但仍有一些放置可以移動炮台圓形鐵軌在。


不知山下已投降 頑抗遭屠殺

西灣山上的英軍,由於不知道山下已向日軍投降,仍向攻上來的日軍不斷攻擊,於是惹怒了他們,並因此而進行了一場「西灣大屠殺」。「日軍要被俘虜的英軍跪在懸崖邊,背向開槍的日軍。日軍會向他們開槍,再用槍刀拮他們,然後踢他們下山。當中有兩名士兵,中槍後自己衝下山,躺在別人的屍體上生存了兩三天,然後逃到當時是救護站的慈幼修院。當這兩個英兵來到見慈幼的醫生,醫生也嚇一跳,因為他們全身是血和傷口,而傷口都生了蛆蟲。這些蛆蟲卻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因為這些蛆蟲專吃腐肉,吃掉了他們的腐肉反而令他們逃過了敗血病。」這兩個人,其中一位姓左,他們在香港軍事法庭上指證了二二九聯隊的田中良三郎,令他被監禁二十年。


文、圖/ 蔡琇莹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