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移民者眼中的移民者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9日 06:35
2014年10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聽說在旺角佔領現場,有個大姨打算支持學生,怎知一開口說有口音的廣東話,就立刻被唱生日歌了。


新移民,我們着實不陌生,可是大多數人仍然戴着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從新加坡來港十年的攝影師鄭瑋玲,年初起不停與年輕新移民訪談,替他們拍照,嘗試用局外人的角度看這些局外人,也以另一個移民社會的人民角度,看這個移民社會裏的移民。


「你其實有多少來自內地的朋友?你了解他們的生活嗎?」訪問中,來自新加坡的攝影師鄭瑋玲這樣反問我,我頓時語塞。鄭瑋玲年初起,與二十多個新移民訪談,替他們拍照,她說,他們都是新移民中年輕的一代,學歷高,算是社會裏的中產,對於自己的未來有選擇權,而不再是過往那種逃難來港,又或是為婚姻為家庭團聚。


的確,我們對於新移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新來港婦女那時期,事實上,雖然這類新移民依然佔大多數,但年輕來港的人愈來愈多。校園裏多了說普通話的同學,公司機構也聘請不少香港畢業的內地生,我們或許沒察覺,年輕新移民在香港已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小眾群體。鄭瑋玲說,這個攝影展的構思,或多或少因為她自己也曾經是新來港人士,「當然,人們知道我是新加坡人,我所受到的對待,與來自內地的是兩回事」。她千禧年畢業來港,起初為雜誌當攝影師,「那時候並不適應,壓力很大。人人都長時間工作,很少時間見家人朋友。或許因為生活空間也很小,所以對這些的反應很大」。現在雜誌停刊了,但她沒有因此離開香港。「我在這裏已建立了人際關係。」自此,她開始從人的生活,探索關係,「一個環境究竟如何影響人,人又期望在關係中得到什麼?尤其去到一個新環境,那種反應更明顯」。


相片背後真實最重要

那麼,探索九個月,有什麼啟發或結論嗎?她說,二十個人的想法都很不一樣,其實無法歸納。「他們的職業,有記者、教師、公關、銀行職員、藝術家、零售,住在中環、大埔、銅鑼灣的劏房、小單位,大一點的都有。而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城巿跟在鄉間長大的都有。」她認為,二十個故事當中,沒有哪一個能說是最有代表性、能代表其他故事,所以這個展覽雖有十來幅照片,她認為沒有一幅是最重點、最有意義,「我覺得來看這個展覽,每一幅照片都是重點,也可以說不是重點,全部照片加起來,呈現背後的現實,才是重要,希望來看的人,能夠把照片與現場播放的訪問聲帶連在一起思考,這就足夠」。


回歸了 人心未歸

展覽廳裏,牆上掛有十來張照片,場內一直播放訪談的錄音節錄,當中有些受訪人的看法,很有啟發性。


「……現在香港發展到這個歧視不光是單向的,其實並不是香港人對我們這些在港的內地人的歧視,因為在香港的內地人愈來愈多,也會有一個反向的歧視……這種雙向的歧視,再加上政府實在太蠢了,政府的很多政策太蠢了,導致我覺得交流的可能性愈來愈小。如果這樣的話,留在這裏也沒有意義了。我個人來到香港的目的是想做一個國際公民,結果來到這裏還是做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那種公民。」


「香港其實本身是一個移民城巿,就是多與少也好,他們的上一代與大陸都會有關係,可能是他們父母在大陸,或者他們甚至是小時在大陸……但倒過來說,他們來到這裏,好像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以後,他們就會忘記了這事情……就連曾經跟大陸非常親密的人都會突然間覺得自己跟大陸是不一樣的……其實這種態度令香港人和大陸的距離,都還是很遠……所以說,回歸了,但人心未歸。」


愛用自然光拍攝

在室內拍攝人物照片,很多時候都會「打燈」,一來可以補充室內的光線,二來可以更突出人物,增添效果。不過,這次攝影展中的所有照片,鄭瑋玲都刻意沒有打燈,全靠現場的一切光線來源。「十年前,我拍這類照片,一定會打燈,還打得比較誇張。不過或許人大了,拍的照片現在都傾向自然一點,也愈來愈不怕碰運氣。」她說,這次不少拍攝的環境也很暗,快門往往慢至1/8秒,冲曬出來的照片,不少相中人都很模`糊。或許因為如此,她每次訪問都會拍攝近一百張照片。


談紀實攝影

鄭瑋玲大學畢業後,在香港初期為雜誌做攝影師,不過她強調,她拍的照片並不是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因為她會跟受訪者交談,在他們家中常常逗留好幾小時,其間在受訪者知情下把相機用腳架架起來捕捉,往往一拍就拍上百張照片,這與紀實攝影要求不干涉當事人活動有分別。所以拍攝紀實照片,最好不用閃光燈,以免干擾鏡頭要捕捉的人;也不必帶備三腳架,因為隨時要走動。


紀實攝影,以二十世紀初在巴黎拍攝街頭寫實小品的Eugène Atget為先軀,他在三十年裏,用非畫意派的風格,強調清楚的實體影像,有計劃地拍攝記錄一萬張迅速變遷的巴黎面貌而聞名。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是社會紀實攝影輝煌的年代,當時攝影師軟化了對現代攝影的堅持,轉而拍攝人們的生活,成為見證人類歷史重要的紀錄。


新移民教育水平上升?

根據政府統計處二○一一年的人口普查,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的人數,二○○一年有逾二十六萬人,十年後下降至十七萬。當中學生的比例增加了,而主婦則減少了。愈來愈多十五歲或以上的新移民,曾接受專上教育,所佔比例由5.7%升至16%;具小學或以下教育程度的比例,則由32%下降至15%。至於收入,這十年裏,新移民的收入中位數增加了25%,較全港人口的20%為高。


《棲處不容》鄭瑋玲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3日(逢周一休館)

時間﹕早上11:00至晚上6:00

藝術家分享會﹕11月15日下午3時

地點﹕石硤尾白田街30號JCCAC 2樓10室「光影作坊」

查詢﹕3177 9159 或 www.lumenvisum.org

文/ 陳嘉文

圖/ 鄭瑋玲

編輯/ 胡可欣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