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996年,Louis Vuitton推出由Manolo Blahnik、Helmut Lang、Romeo Gigli、Isaac Mizrahi、Sybilla及Vivienne Westwood設計的品牌monogram 100周年特別系列,翌年,Marc Jacobs上任LV創作總監,並將monogram帶到另一境界。
來到2014年,Nicolas Ghesquière接任創作總監,無獨有偶,LV踏入160周年,同樣找來6名創意大師,推出「The Icon and the Iconoclasts」的「致敬Monogram」系列,聲勢之大成功製造話題,但是否曇花一現的造勢?
新總監低調 先聲未奪人
說不懷念Marc哥掌舵的年代,相信是騙人的,16年的花樣歲月,LV在Marc哥的無窮創意下,交出一季比一季好的成績表,每一次呈上華麗得像舞台劇的秀場布景,至今仍舊深印在不少人腦中,成功推高LV至超級一線的大品牌。亮眼的不單是這些,還有Marc擅於為品牌造勢的公關技巧,為品牌塑造年輕、時尚的形象,更掀起大牌和藝術家合作的先河,2003年伙拍日本著名畫家村上隆推出了限量珍藏版的「櫻桃」、「櫻花」系列,雙雙讓品牌和村上隆知名度大增,到2012年與草間彌生的波點crossover,數之不盡的波點,視覺上的震撼,以及全球僅7間的聯乘概念店,都足證Marc哥在make noise上的顯赫功力。
接任的Nicolas Ghesquière,未上任已成為輿論焦點。交了兩季作品的Nicolas,予人默默耕耘的感覺,加上低調的作風,難免令人覺得LV的聲勢不及之前。趁着「致敬Monogram」系列的推出,在一眾大師Christian Louboutin、Cindy Sherman、Frank Gehry、Karl Lagerfeld、Marc Newson及川久保玲的推波助瀾下,品牌似乎已經成功回歸時裝圈的話題中心。
人人執一個 品牌回歸平淡
1896年,喬治•威登(Georges Vuitton)為紀念已離世4年的父親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創造了monogram,品牌的經典就此誕生。在過往100多年,monogram經歷了不少變化,由行李箱上的圖案,演變成完整的系列,只要是手袋飾物上就會有monogram的圖案,OL們幾乎人人手執一個。
2001年LV破天荒與前衛藝術家Stephen Sprouse合作,還記得Marc哥接近全裸的廣告照嗎?Stephen Sprouse的塗鴉概念展現「從解構破壞中創新」的精神,顛覆了monogram的classic味道,成為紅極一時的fashion item。
當品牌最標誌的產品,普及到一定程度,上至內地土豪,下至旺角打扮時髦的少女都擁有時,人有我有的心態在此刻並不適用,稀有程度才是時裝界的定律。往好處看,確實少有品牌能有這般高的使用率,但相對下,消費者對產品的興趣已不復從前。這正是時裝的循環,高處後終會回歸平淡。
尋大師聯手求突破
要在平凡中求變,找到出路,相信是LV當前要面對的最大關卡,這次找來大師聯手,正是期望能為monogram帶來新氣象。6個設計師各有千秋,Karl爺的拳擊組合贏盡目光、Frank Gehry的流線形手提包延續建築上的美學、Cindy Sherman的行李箱絕對是向經典致敬之作……
不過,當中最能帶出信息的必定是川久保玲的作品,她的bag with holes設計看似簡單,但勝在概念蘊含破舊立新的意味,細看下頗為耐人尋味,和當年Stephen Sprouse的塗鴉系列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能真的如玲姐所言,「這次的創作前提是要為經典的monogram換上新的價值。我用上最直接的方法,破壞它。」這等的破壞,能否為Nicolas和品牌帶來思維上的衝擊,開闢新的方向,實屬未知數,但盼望不用等太久後,LV又能迎接另一個黃金時代。
文﹕葉伊霖
圖:品牌提供
查詢:2907 2781
統籌﹕John Wan
編輯﹕麥少菁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來到2014年,Nicolas Ghesquière接任創作總監,無獨有偶,LV踏入160周年,同樣找來6名創意大師,推出「The Icon and the Iconoclasts」的「致敬Monogram」系列,聲勢之大成功製造話題,但是否曇花一現的造勢?
新總監低調 先聲未奪人
說不懷念Marc哥掌舵的年代,相信是騙人的,16年的花樣歲月,LV在Marc哥的無窮創意下,交出一季比一季好的成績表,每一次呈上華麗得像舞台劇的秀場布景,至今仍舊深印在不少人腦中,成功推高LV至超級一線的大品牌。亮眼的不單是這些,還有Marc擅於為品牌造勢的公關技巧,為品牌塑造年輕、時尚的形象,更掀起大牌和藝術家合作的先河,2003年伙拍日本著名畫家村上隆推出了限量珍藏版的「櫻桃」、「櫻花」系列,雙雙讓品牌和村上隆知名度大增,到2012年與草間彌生的波點crossover,數之不盡的波點,視覺上的震撼,以及全球僅7間的聯乘概念店,都足證Marc哥在make noise上的顯赫功力。
接任的Nicolas Ghesquière,未上任已成為輿論焦點。交了兩季作品的Nicolas,予人默默耕耘的感覺,加上低調的作風,難免令人覺得LV的聲勢不及之前。趁着「致敬Monogram」系列的推出,在一眾大師Christian Louboutin、Cindy Sherman、Frank Gehry、Karl Lagerfeld、Marc Newson及川久保玲的推波助瀾下,品牌似乎已經成功回歸時裝圈的話題中心。
人人執一個 品牌回歸平淡
1896年,喬治•威登(Georges Vuitton)為紀念已離世4年的父親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創造了monogram,品牌的經典就此誕生。在過往100多年,monogram經歷了不少變化,由行李箱上的圖案,演變成完整的系列,只要是手袋飾物上就會有monogram的圖案,OL們幾乎人人手執一個。
2001年LV破天荒與前衛藝術家Stephen Sprouse合作,還記得Marc哥接近全裸的廣告照嗎?Stephen Sprouse的塗鴉概念展現「從解構破壞中創新」的精神,顛覆了monogram的classic味道,成為紅極一時的fashion item。
當品牌最標誌的產品,普及到一定程度,上至內地土豪,下至旺角打扮時髦的少女都擁有時,人有我有的心態在此刻並不適用,稀有程度才是時裝界的定律。往好處看,確實少有品牌能有這般高的使用率,但相對下,消費者對產品的興趣已不復從前。這正是時裝的循環,高處後終會回歸平淡。
尋大師聯手求突破
要在平凡中求變,找到出路,相信是LV當前要面對的最大關卡,這次找來大師聯手,正是期望能為monogram帶來新氣象。6個設計師各有千秋,Karl爺的拳擊組合贏盡目光、Frank Gehry的流線形手提包延續建築上的美學、Cindy Sherman的行李箱絕對是向經典致敬之作……
不過,當中最能帶出信息的必定是川久保玲的作品,她的bag with holes設計看似簡單,但勝在概念蘊含破舊立新的意味,細看下頗為耐人尋味,和當年Stephen Sprouse的塗鴉系列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能真的如玲姐所言,「這次的創作前提是要為經典的monogram換上新的價值。我用上最直接的方法,破壞它。」這等的破壞,能否為Nicolas和品牌帶來思維上的衝擊,開闢新的方向,實屬未知數,但盼望不用等太久後,LV又能迎接另一個黃金時代。
文﹕葉伊霖
圖:品牌提供
查詢:2907 2781
統籌﹕John Wan
編輯﹕麥少菁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