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勵超﹕「民主盛宴」誰埋單?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3日 06:35
2014年10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為了擺設「民主盛宴」,港島北交通被癱瘓已兩周有多,波及其餘地區「車龍」頻現,小市民日常生活和小商户生意受嚴重影響,激進青年卻躍登《時代》周刊封面,獨領風騷。若要談經濟損失,最有資格向發起佔領行動團體採取法律行動索償的應是本港的公共巴士和電車公司,它們每天每條路線的平均載客量和車資收入均有實在數據,停駛和改道也是鐵一般的事實,只不過就算勝了官司,敗訴者大不了申請破產。假如巴士和電車公司控告政府不執法確保道路暢通而勝訴,那麼政府唯有以公帑賠償,亦即佔中三子等人「請客」,納稅人卻被迫為他們付鈔,如此一來,豈不是所有納稅人,不論個人政治立場如何,都得資助佔領行動?


日前學生團體發言人就佔領行動為市民帶來不便,公開道歉。假如行動乃無心之失令大家不便,還算情有可原;但抗命行動是早有預謀和精心策劃,大肆宣傳,目標是要逼政府做一些它根本沒有憲法權力去作的決定,對市民影響早已在預計之內。學生團體刻意以民生作押注,只不過視此為collateral damage,還要冠冕堂皇地強迫普羅大眾蒙受時間、金錢和其他物質或非物質的損失。抗命團體常批評政府運用語言偽術、漠視民意,他們為預知的後果事後道歉,不也正是語言偽術?有過百萬(註:主辦團體聲稱有150萬)市民簽名反對佔中的民意,卻視而不見,這是民主還是專橫?爭取民主團體遺憾政府破壞法治的香港核心價值,但當有外國領導人和媒體聲援,便對大律師公會最近發表的佔領違法意見置若罔聞,這還不是玩擲毫的「公我贏、字你輸」遊戲嗎?正因如此,沉不住氣的反佔領市民萬萬不能自行替警方清場,釀成流血衝突,干犯法紀,既與違法佔領者無異,更為「雨傘運動」造就了一批「烈士」。


佔領行動未見利先見害

筆者相信,香港沉默的大多數市民,領教過歷屆由小圈子選出的行政長官和後者挑選問責團隊的管治理念與表現之後,並不反對爭取以更開放、更民主的制度選出特首,甚至不反對佔領政府總部或其他場所表達對真普選訴求,但卻不贊同以民生要脅政府就範的策略,因為他們比較務實、冷靜、客觀,知道抗命最壞的結果就是爭取失敗、民主鬥士白作犧牲不在話下,問題是並非所有普羅大眾都有能力作犧牲,不惜賠了夫人又折兵,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擱筆之時,佔領團體與政府對話告吹,互推互撞進了一個死胡同。除非出現政治奇蹟,否則2017年政制只會原地踏步。更甚者,泛民派政黨已明言日後要為爭取真普選在立法會內對政府長期抗戰,第一步是突襲上周立法會兩個重要委員會的主席選舉中,不依既往與建制派協定的遊戲規則,成功爭取了由泛民派議員當主席,志在運用主席的權力協助泛民派阻撓政府申請撥款(直接影響民生而又迫切的除外),第二步是繼續事事「拉布」。筆者估計其他的招數可能包括令立法會頻頻「流會」、議事廳內公眾席上出現更多的擾亂,逼主席腰斬會議,甚至仿效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等。請問尊貴議員立法會的工作究竟是立法還是防止立法?假若政府因此不能有效全面運作,立法會監察行政機關的角色如何發揮?


政治角力危害香港前途

再者,明年選舉區議會、後年選舉立法會、2017年選行政長官,這3年剛滿18歲,首次取得選民資格的人數依次約為 59,300、53,000、和51,000(統計處人口數字)。觀乎今次參加佔領行動者大部分為年輕人,未來的3次選舉(假設仍有一人一票選特首),這些新選民的投票參與率(杯葛除外)和他們投票的政治取向相信是不言而喻,而未來的香港會因政治角力加劇和管治艱難日增而裹足不前。發展局很多的撥款申請都是涉及比較長遠規劃和工程項目,如在大嶼山東北填海發展新都會、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文物保育等,運輸及房屋局則可能要申請注資擴充機場成三跑道系统等。這些關乎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項目大有可能被泛民派政黨搬到冷板櫈上。年輕人為自己理想和後代福祉採取行動,是天經地義,但部分年輕人和泛民派政黨的所作所為,恐怕只會適得其反,危害香港的前途!


作者是地政總署前署長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