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經天緯地﹕facebook unfriend潮——更開放還是更封閉?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2日 06:35
2014年10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過去兩星期的雨傘運動,令facebook掀起unfriend潮,足見這場運動正反雙方都情緒高漲,平心靜氣的討論變得愈來愈難。這並非只是香港社會的問題,箇中涉及的,其實更是普遍的現象,值得思考。


迴聲室效應製造錯覺

互聯網興起之初,不少人曾憧憬互聯網能成為開放多元的討論平台,使能裨益於民主社會發展。針對此問題,美國早已有不少討論,其中有所謂「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之說。簡而言之,若圍繞着你的都是一些跟你意見相近的聲音,你便會認為這是主流意見。 迴聲室效應並非互聯網特有現象,但「迴聲室效應」在互聯網有增無減,互聯網甚至可以說把效應放大了。


美國近年政治生態趨兩極化,便是迴聲室效應的結果。不少論者將之歸咎於有線電視清談節目及互聯網。你是共和黨支持者便自然擁抱同聲同氣的霍士電視及Rush Limbaugh等保守派主持;你是自由派便自然老是看MSNBC及Democracy Now等自由派網站。 這些節目左右觀眾對事實的觀感之餘,也令觀眾認為吾道不孤,進一步鞏固己見。


Facebook的情况又是如何?fb的動態消息決定顯示哪些內容其中一個因素,便是根據用戶跟內容的互動,若用戶總是對某些內容「讚好」,fb便會投其所好,顯示更多符合用戶口味的內容。當然,就算沒有fb的篩選,fb能否讓不同意見者交流亦成疑問。因為除了「迴聲室效應」外還有「沉默螺旋」。


持異見者傾向沉默

所謂「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是德國學者諾爾紐曼1980年代提出的觀察,大意是指若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跟身邊大多數人不同,便會傾向保持沉默。 社交網絡的興起曾令人預期這現象會消失,可以鼓勵更多討論及交流,但美國皮尤8月的一項研究卻發現,結果是恰恰相反。


調查發現人們傾向不在fb發表跟朋友不一樣的意見。該調查只針對斯諾登所揭發的美國大規模監聽計劃,這話題當然跟美國人息息相關,也算是爭議話題,但調查卻發現,只有42%的fb及Twitter用戶願意在網絡上表達看法。所謂「沉默螺旋」仍然在社交網絡存在,意味着一些重要資訊仍然無法分享。


迴聲室效應再加上沉默螺旋所造成的,是議題正反意見無法交流,雙方只看到有利自己的事實,認為自己看到的便是主流意見,無法容納異見,結果當然跟很多人對互聯網的期望背道而馳。


避免僵化方能推動變革

2011年西方出現各種社會運動,目的便是要促使僵化的政治體制回應民間訴求。西方政府近年陷治理危機,不少論者開出的藥方,不約而同都在加強政府回應能力處着墨。社會運動當然不能跟政府相提並論,但若考慮社會運動最終目的是要推動社會變革,那麼它本身能否避免僵化、避免黨同伐異、能否促進社會更多人參與,便是必須面對的任務,而且也是貫徹民主精神的關鍵。


林康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