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社交媒體與雨傘運動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2日 06:35
2014年10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寫這篇文章時,學聯與泛民議員表示將開展全民不合作運動,而政府亦擱置與學聯原定的對話。


這似乎表示,持續了近兩星期的「雨傘運動」,將進入另一階段。


在進入另一階段前,我們或許能點算一下,社交媒體在過往兩星期佔領街道運動所扮演的角色。


信息交流 的渠道

信息交流的渠道以幾種面貌呈現。跟近幾年香港其他社會運動一樣,社交媒體即時報道了運動的最新動態。它發放消息的速度,比有一定「出街」時間的大眾媒體更快,令消息更快達至接收者中。因此,不少時候,大眾媒體的報道甚至要跟着社交媒體裏的信息動態與流向走。然而,社交媒體不單止打破了大眾媒體裏的時間障礙,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社交媒體有其去中心(decentralized)與分散式(dispersed)信息發布的特性。由於不同人處於佔領區內不同位置,於是他們上載的相片、消息都只是他們在某一地域所見所聞。但社交媒體就如一個匯集平台,把這些消息聚在一起。這平台無疑比一些只有幾家公司的大眾媒體(如電視),提供更多元的角度、現場裏一幅較全面的圖畫。


注意真偽 辨識謠言

當然,大量信息必然造成真偽問題。而消息的真偽,在這場運動中至關重要,因為在大量群眾聚集以及武力瘂氻O經已出現了的情况下,謠言的出現會更易造成恐慌。於是,辨識謠言,成了這場運動的一項重要工夫。不少人之所以稱這運動為信息之戰,正是因要「鬥快」發放消息,幫助人們可從一層又一層的信息中辨識真偽。人們在facebook上建立起打破、澄清謠言的群組,正是希望達到這目的。社交媒體在這場運動裏增加了所交流信息的透明度,那些什麼容姐、給錢予警察等謠言,人們都透過社交媒體將之一一揑破。


但有兩點值得留意。謠言的澄清是爭分奪秒的工作,因為網絡世界與現實緊密地交流着;當澄清未能在恐慌於現實形成前完成,那麼這種信息交流就是失效。再者,能澄清的可能性,或許只存在於普羅市民中。對於人們所要抗衡的對象,即政府,除了某些不知應否相信的「消息人士」外,人們根本無法核實政府內部的打算和決策。有些時候,製造謠言甚至可是政府一種應對手段和策略。


獨有的「起底」面貌

第三個信息交流的面貌,也許是今次運動獨有的,就是「起底」。9月30日凌晨,一輛私家車衝向在旺角聚集的群眾。消息在社交網絡發放後,網民馬上根據片段中種種蛛絲馬迹,找到車輛和司機的資料。這過程速度非常快。筆者在社交網絡上得悉事件後十數分鐘,已見有網民如警隊罪案調查科般,找出司機的個人資料,並把它放上社交媒體,公諸於世;另一「起底」例子是在10月6日,有消息指人們會撤離特首辦,並把一張一名示威者與警察握手的相片放上社交網絡。未幾,網民已「踢爆」那示威者曾是輔警;有人因此懷疑他是警察派來的卧底。


這種「起底」面貌,起着如監察「敵方」的作用。由於這場運動的參與者跟所抗衡的對象和運動的反對者,立場壁壘分明,參與群眾的凝聚力非常之強;而且,當警察放棄以武力清場後,就不斷有消息指有人會被派進群眾搞事,以助收拾被佔領的局面,因此,「起底」這信息溝通的工作,充分體現了堅持佔領運動群眾的決心和凝聚力。


身分凝聚 的平台

除了作為信息交流的渠道,社交媒體也成了今次運動中群眾、身分凝聚的平台。這凝聚以幾種形式展現。


首先,這場運動中那雨傘的標記,是透過網絡與社交媒體孕育和發布的。一場大型社會運動,是否有一個象徵、意象、標記很重要,因為有意思的標記,令人更心領神會運動的特色、意義、目的。而不如內地有種種審查的媒體,香港的社交媒體平台,一向都是匯集不同點子的地方,多少創意、設計,就在這平台中孕育出來。最後脫穎而出的象徵、標記,就令整場運動的規模,如雪球般愈滾愈大。


「一人一相撐學生」

在9月底,蘋果日報的《壹錘定音》發起「一人一相撐學生」行動,及後有大量facebook用戶響應;及至警方在9月28日施放催淚彈及其後幾個地方被陸續佔領後,在facebook上,大量用戶換上黃絲帶以及跟雨傘相關的「profile picture」。從圖片所展示的是什麼顏色的絲帶或是什麼標語,人們就很快被分類為,如「佔中」或「反佔中」陣營。兩方陣營中的凝聚力,像是因這種敵我劃分而變得更加強大、牢固。


《撐起雨傘》

最後,群眾、身分的凝聚,當然要透過在現實中的實踐去完成,因虛擬世界中的凝聚始終是脆弱的。當某幾晚被佔領的地方較少人,有人就在社交網絡呼籲人們去撐場;《撐起雨傘》這首歌先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中出現,及後,聚集在金鐘的群眾齊齊舉起發光的電話,在現場一齊高唱這歌。親臨過現場的人或許會告訴你,叫人感動的其實不那首歌,而是那場面。


運動進展 強化媒體特性

無論是群眾、身分凝聚,還是信息交流渠道的討論,都是在說社交媒體如何影響運動的進展。但從另一個方向出發想,雨傘運動的進展,其實也在突顯或強化社交媒體內一些特性。


謾罵、發泄的地方

facebook一向不是一個能好好討論問題的地方。因在那裏我們看不到對方回應的表情、不是每個人都善於以文字表達、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時間去回覆、去解釋、去澄清,於是,很多誤會因此而生。更甚的是,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很多人因而不會把facebook視之為一個討論問題的平台,而是視之為一個純粹表達個人立場或意見,甚至是謾罵、發泄的地方。今次的雨傘運動,正正突顯了facebook的這特性,就是尖銳化了用戶間的兩極立場。「unfreind」、 「block」、「清理一下個friend list」是筆者在這陣子在朋友間不時聽見的行動。facebook讓人可主動排拒意見、志趣不同的人,相反令在這幾方面接近的人走在一起。這個社交媒體內的「社交」圈子,是不是比現實中的(包括那些無何奈何的交際)狹窄很多?


「News Feed」的不按時序

另方面,這場運動突顯了facebook 裏,「News Feed」那不按時序的特性。雨傘運動初期瞬息萬變、千鈞一髮,不少社運人士已提醒,要留意facebook內"News Feed"所發布的消息的時間,因如沒有特別調校,消息是不按時序,而是按你跟那消息發布者的關係出現的(包括多少個共同朋友、 「Like」、 「Comment」 、 「Share」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