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日前,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又有3名官員被帶走,這3人是剛剛接替曹長慶擔任司長的劉振秋,以及兩名副司長周望軍和李才華。加之發改委價格司原司長曹長慶、副巡視員郭劍英,一個司級部門,前仆後繼,一鍋老鼠屎。
價格司被帶走官員 皆曾管藥價
價格司可不是一般同級衙門所能比的。在北京,國家發改委是國務院裏最有權勢的部門,有「小國務院」之稱,價格司又有「天下第一司」之譽。當個價格司長,給個副省長、副部長都不換。
說是市場經濟了,行政權力不起作用了,那是天真。看看中國的汽油價格吧,說是和國際接軌了,也公布了計算方式,但還是漲多降少,還是發改委價格司官員一口價,罵也沒用。
話說這5名官員都有同一特點:都直接間接管過藥品價格。政績如何呢?
藥價虛高,駭人聽聞。僅央視曝光的就有:2010年5月16日,蘆筍片價格虛高(高於成本)1300%,醫生收受回扣80元,佔零售價的37.5%;2011年11月13日,克林黴素磷酸酯虛高2000%,醫生每支收回扣4元,佔零售價35%;其他還有,恩丹西酮價格虛高2000%,奈福泮價格虛高6600%,葡醛酸鈉注射液價格虛高9137%;2013年7月23日,央視曝光福建漳州醫療腐敗案,全市73家公立醫院100%涉案,95%的醫生涉案,藥價50%用於賄賂。
2013年7月公安部通報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商業賄賂案,至發改委下至醫院和醫生,保守估計賄款佔到藥品零售價20%至30%,2012年葛蘭素史克在內地銷售額為70億元,在內地市場10多年來,可想其賄賂金額之大,法院一次罰款就高達30億元。
瘋狂的藥價打爛了政府的努力。2009年到2013年,全國財政對醫療衛生支出累計3萬億元,年均增幅24.4%。但公衆個人衛生支出的金額不降反升,從2008年的5875.86億元,升至2012年的9654.55億元,增加了3778.69億元。逼得一些內地人跑到香港買藥。
何以如此離譜?面對天下盡知的事實,劉振秋等人在接受採訪時竟說:藥價的整體水平並不高,「最高限價調整次數多,價格空間小,有些已經沒有任何空間」。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即使前有藥監局長鄭筱萸因貪腐被處死,也沒嚇住他們。
加價率令性價比低藥品更加受益
細究起來,藥價高企,還真跟劉振秋們有很大的干繫。內地的政策大多是司局長們定的,部長們一般是批准簽發的角色。看看郭劍英是怎麽管藥價的吧。
藥品加價率管制政策主要是順價加價15%,指醫院銷售藥品只能在購進價的基礎上加價15%。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結果——假設甲乙丙3個藥廠生產同一種藥,生產成本都是9元,甲乙丙3家給醫院的價格分別為10元、20元、30元。那麽,在15%的加價率政策下,3廠競爭的結果是丙廠淘汰甲乙兩廠。
為什麽?供貨價為30元、20元、10元的丙乙甲3廠給醫院帶來的15%加價收益分別是4.5元、3元和1.5元,供貨價愈高醫院的收益愈大。從藥廠來看,供貨價為30元、20元、10元的丙乙甲3廠的毛利空間分別為21元、11元、1元,丙廠可以拿10元給醫生回扣,乙廠拿5元,而甲廠啥也拿不出。醫生當然喜歡丙廠!
本來,在正常的市場競爭下,採購價愈低獲利愈多,性價比高的產品淘汰性價比低的產品。但讓劉振秋們一搞,竟然出現了這等荒唐故事。
確實有一些官員很無知,但像劉振秋們這樣成團伙地喪心病狂,就不是無知可以解釋的了,其中必有動機,有利益。
官直接管藥價 「公關」費可達千萬
原來,藥價是官員審定的。不止是主導藥價投標,直接就管價格。有人公關的品種,藥價可以虛高十倍百倍;反之,如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生產廠家多,沒人去「公關」,儘管此藥的生產成本早已突破每瓶400元,但發改委的最高限價卻一直是330元,患者只好花600元到藥店去買。
想想吧,要想發財,要想定高藥價,能不去找劉振秋們嗎?據業內人士透露,一個藥品的定價權,平均公關費用是1000萬元。還有傳說,要想和官員單獨見一面,介紹費就是500萬元。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價格司被帶走官員 皆曾管藥價
價格司可不是一般同級衙門所能比的。在北京,國家發改委是國務院裏最有權勢的部門,有「小國務院」之稱,價格司又有「天下第一司」之譽。當個價格司長,給個副省長、副部長都不換。
說是市場經濟了,行政權力不起作用了,那是天真。看看中國的汽油價格吧,說是和國際接軌了,也公布了計算方式,但還是漲多降少,還是發改委價格司官員一口價,罵也沒用。
話說這5名官員都有同一特點:都直接間接管過藥品價格。政績如何呢?
藥價虛高,駭人聽聞。僅央視曝光的就有:2010年5月16日,蘆筍片價格虛高(高於成本)1300%,醫生收受回扣80元,佔零售價的37.5%;2011年11月13日,克林黴素磷酸酯虛高2000%,醫生每支收回扣4元,佔零售價35%;其他還有,恩丹西酮價格虛高2000%,奈福泮價格虛高6600%,葡醛酸鈉注射液價格虛高9137%;2013年7月23日,央視曝光福建漳州醫療腐敗案,全市73家公立醫院100%涉案,95%的醫生涉案,藥價50%用於賄賂。
2013年7月公安部通報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商業賄賂案,至發改委下至醫院和醫生,保守估計賄款佔到藥品零售價20%至30%,2012年葛蘭素史克在內地銷售額為70億元,在內地市場10多年來,可想其賄賂金額之大,法院一次罰款就高達30億元。
瘋狂的藥價打爛了政府的努力。2009年到2013年,全國財政對醫療衛生支出累計3萬億元,年均增幅24.4%。但公衆個人衛生支出的金額不降反升,從2008年的5875.86億元,升至2012年的9654.55億元,增加了3778.69億元。逼得一些內地人跑到香港買藥。
何以如此離譜?面對天下盡知的事實,劉振秋等人在接受採訪時竟說:藥價的整體水平並不高,「最高限價調整次數多,價格空間小,有些已經沒有任何空間」。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即使前有藥監局長鄭筱萸因貪腐被處死,也沒嚇住他們。
加價率令性價比低藥品更加受益
細究起來,藥價高企,還真跟劉振秋們有很大的干繫。內地的政策大多是司局長們定的,部長們一般是批准簽發的角色。看看郭劍英是怎麽管藥價的吧。
藥品加價率管制政策主要是順價加價15%,指醫院銷售藥品只能在購進價的基礎上加價15%。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結果——假設甲乙丙3個藥廠生產同一種藥,生產成本都是9元,甲乙丙3家給醫院的價格分別為10元、20元、30元。那麽,在15%的加價率政策下,3廠競爭的結果是丙廠淘汰甲乙兩廠。
為什麽?供貨價為30元、20元、10元的丙乙甲3廠給醫院帶來的15%加價收益分別是4.5元、3元和1.5元,供貨價愈高醫院的收益愈大。從藥廠來看,供貨價為30元、20元、10元的丙乙甲3廠的毛利空間分別為21元、11元、1元,丙廠可以拿10元給醫生回扣,乙廠拿5元,而甲廠啥也拿不出。醫生當然喜歡丙廠!
本來,在正常的市場競爭下,採購價愈低獲利愈多,性價比高的產品淘汰性價比低的產品。但讓劉振秋們一搞,竟然出現了這等荒唐故事。
確實有一些官員很無知,但像劉振秋們這樣成團伙地喪心病狂,就不是無知可以解釋的了,其中必有動機,有利益。
官直接管藥價 「公關」費可達千萬
原來,藥價是官員審定的。不止是主導藥價投標,直接就管價格。有人公關的品種,藥價可以虛高十倍百倍;反之,如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生產廠家多,沒人去「公關」,儘管此藥的生產成本早已突破每瓶400元,但發改委的最高限價卻一直是330元,患者只好花600元到藥店去買。
想想吧,要想發財,要想定高藥價,能不去找劉振秋們嗎?據業內人士透露,一個藥品的定價權,平均公關費用是1000萬元。還有傳說,要想和官員單獨見一面,介紹費就是500萬元。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