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去了澳洲參加學術會議,這時發生學生罷課及抗爭佔領行動,在彼邦的電視新聞看見香港現場的黑壓人群和催淚煙彈,電腦及手機傳來數以百計的電郵和WhatsApp信息,心情既焦急又低落。無論是澳洲當地的餐廳員工、計程車司機還是海關人員,知道我來自香港後,便馬上說他們都知道香港的情况,並祝我們好運。即時浮現在腦的是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反越戰示威者所喊的口號:“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現時全球更趨一體化,在理念、組織和行動上都日益相通,討論外國的事例經驗,馬上想起香港的情况。在我參加的會議中有一位講者班納教授(Lance Bennett),其講題是「連繫行動的邏輯:數碼媒體與現代抗爭的組織」,當中很多看法值得參考,用來分析佔中運動能帶來啟示(見參考書目)。
班納教授指出,在傳統的抗爭方式中,組織機構的角色很重要,它領導群眾、統一思想和指揮集體行動。在過程中,傳播的作用主要在於強化現有的組織。例如在勞資糾紛中,工會領袖提出訴求,參加談判,開展罷工,他們靠人際網絡溝通及傳統大眾傳媒發放資訊,以爭取市民支持。
在資訊社會的新型抗爭方式,很多時以個人為先,組織為次,傳播的角色不僅在於溝通,甚至是創造了組織。在今次的佔中行動和兩年前的反國教科事件中,可見這些特點。
資訊社會的新型抗爭方式
首先談組織。班納教授發現,傳統的社運組織大多有正規科層結構,歷史悠久,大家易於加入成為會員。近年新興的運動組織很多都沒有會址,他們不大重視招收會員,組織結構以透明、開放、橫向、鬆散、靈活為特點,就像一個交響樂團,各部分成員按樂譜自行演繹,而指揮只是負責協調。在今次運動中,學聯算是悠久的傳統組織,但其主要行政者是秘書長而非會長或主席。學民思潮成立不過3年多,主事者的職銜是召集人或發言人。佔中三子更不算是正規組織,大家只在示威現場及大眾傳媒中看見他們的身影。甚至親建制的團體如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愛港之聲、愛港力量、保衛香港行動等,都不同程度有這些特點。
其次是個人參與。新一代的年輕人在獲得資訊過程中,強調自己的參與性,在消費資訊時又要能回應甚至生產資訊。他們喜歡從不同來源獲得信息,特別是依靠網上群組而非傳統正規的渠道。這配合無處和無時不在的個人數碼科技(特別是社交媒體),令他們樂於分享資訊,從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他們有能力駕馭科技、獲得知識、分辨優劣、認識同儕。這在大學生和年輕高教育群組更為明顯。
第三是傳播的角色。數碼科技將信息主動推向受眾,而且免費和大量,不同的科技資訊平台湧現,各有其特色、對象和作用,催生了社會運動,並跳出對傳統機構的依賴。傳播的形式在改變,其重要性加強,不單成為運動中人的主要溝通紐帶,更創造了運動組織本身。
傳播的作用在於統籌活動、建立關係、提出訴求、發放篩選信息,形成各種不同的網絡。透過傳播,個人、組織和網絡得以連繫起來,由組織發放資源、回應事件、領導走向。從市民參與佔中運動,到抗爭組織的建立,再聚集不同的社會群體,然後上升到國際社會的關注,這一圈圈互相緊扣、密集而且立體的「網絡的網絡」,是科網社會的基本組織形態。
無領袖、有組織、靠傳播
有評論人指出,網絡組織的特點是「無領袖、有組織」,我覺得還可以加上「靠傳播」。這種組織的優點在於小巧靈活,能配合社會和科技走勢,特別適合新一代的運作方式。它同時也存在不足,例如在做決定時不一定夠效率,難於整合大家的意見,可能錯失時機。
如何補足這個缺失?從較宏觀角度看,網絡組織應和傳統機構互相配合,社交媒體及傳統媒體各有功能,年輕衝勁與年長經驗結合,加強協作,互補長短,各司其職。政府及建制方面的組織其實也一樣。組織的負責人要有全局觀、同理心、交互角度,這樣才能知己知彼,在「又傾(傳播)又砌(抗爭)」(借用民協以前的用語)的策略下,創造雙贏局面,建立良性循環。
事物生命不斷流轉,總是有盛有衰,有始有終,事情有階段有層次,戰略和戰術同時考慮,理想與現實嘗試調和,張力有鬆有緊,焦點有主有次,原則堅定手法靈活,有堅持也要有讓步,要爭取也準備付出。這樣才可把握機遇,解決問題,讓全世界看到的香港不再是充滿催淚煙的示威街頭,而是人們蜂擁上街去慶祝一個更民主的選舉制度。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參考書目
Bennett, W. L., & Segerberg, A. (2013). The logic of connective action: Digital media and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現時全球更趨一體化,在理念、組織和行動上都日益相通,討論外國的事例經驗,馬上想起香港的情况。在我參加的會議中有一位講者班納教授(Lance Bennett),其講題是「連繫行動的邏輯:數碼媒體與現代抗爭的組織」,當中很多看法值得參考,用來分析佔中運動能帶來啟示(見參考書目)。
班納教授指出,在傳統的抗爭方式中,組織機構的角色很重要,它領導群眾、統一思想和指揮集體行動。在過程中,傳播的作用主要在於強化現有的組織。例如在勞資糾紛中,工會領袖提出訴求,參加談判,開展罷工,他們靠人際網絡溝通及傳統大眾傳媒發放資訊,以爭取市民支持。
在資訊社會的新型抗爭方式,很多時以個人為先,組織為次,傳播的角色不僅在於溝通,甚至是創造了組織。在今次的佔中行動和兩年前的反國教科事件中,可見這些特點。
資訊社會的新型抗爭方式
首先談組織。班納教授發現,傳統的社運組織大多有正規科層結構,歷史悠久,大家易於加入成為會員。近年新興的運動組織很多都沒有會址,他們不大重視招收會員,組織結構以透明、開放、橫向、鬆散、靈活為特點,就像一個交響樂團,各部分成員按樂譜自行演繹,而指揮只是負責協調。在今次運動中,學聯算是悠久的傳統組織,但其主要行政者是秘書長而非會長或主席。學民思潮成立不過3年多,主事者的職銜是召集人或發言人。佔中三子更不算是正規組織,大家只在示威現場及大眾傳媒中看見他們的身影。甚至親建制的團體如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愛港之聲、愛港力量、保衛香港行動等,都不同程度有這些特點。
其次是個人參與。新一代的年輕人在獲得資訊過程中,強調自己的參與性,在消費資訊時又要能回應甚至生產資訊。他們喜歡從不同來源獲得信息,特別是依靠網上群組而非傳統正規的渠道。這配合無處和無時不在的個人數碼科技(特別是社交媒體),令他們樂於分享資訊,從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他們有能力駕馭科技、獲得知識、分辨優劣、認識同儕。這在大學生和年輕高教育群組更為明顯。
第三是傳播的角色。數碼科技將信息主動推向受眾,而且免費和大量,不同的科技資訊平台湧現,各有其特色、對象和作用,催生了社會運動,並跳出對傳統機構的依賴。傳播的形式在改變,其重要性加強,不單成為運動中人的主要溝通紐帶,更創造了運動組織本身。
傳播的作用在於統籌活動、建立關係、提出訴求、發放篩選信息,形成各種不同的網絡。透過傳播,個人、組織和網絡得以連繫起來,由組織發放資源、回應事件、領導走向。從市民參與佔中運動,到抗爭組織的建立,再聚集不同的社會群體,然後上升到國際社會的關注,這一圈圈互相緊扣、密集而且立體的「網絡的網絡」,是科網社會的基本組織形態。
無領袖、有組織、靠傳播
有評論人指出,網絡組織的特點是「無領袖、有組織」,我覺得還可以加上「靠傳播」。這種組織的優點在於小巧靈活,能配合社會和科技走勢,特別適合新一代的運作方式。它同時也存在不足,例如在做決定時不一定夠效率,難於整合大家的意見,可能錯失時機。
如何補足這個缺失?從較宏觀角度看,網絡組織應和傳統機構互相配合,社交媒體及傳統媒體各有功能,年輕衝勁與年長經驗結合,加強協作,互補長短,各司其職。政府及建制方面的組織其實也一樣。組織的負責人要有全局觀、同理心、交互角度,這樣才能知己知彼,在「又傾(傳播)又砌(抗爭)」(借用民協以前的用語)的策略下,創造雙贏局面,建立良性循環。
事物生命不斷流轉,總是有盛有衰,有始有終,事情有階段有層次,戰略和戰術同時考慮,理想與現實嘗試調和,張力有鬆有緊,焦點有主有次,原則堅定手法靈活,有堅持也要有讓步,要爭取也準備付出。這樣才可把握機遇,解決問題,讓全世界看到的香港不再是充滿催淚煙的示威街頭,而是人們蜂擁上街去慶祝一個更民主的選舉制度。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參考書目
Bennett, W. L., & Segerberg, A. (2013). The logic of connective action: Digital media and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