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常言道:「在香港,養育一個孩子需要花四百萬。」想深一層,如果這四百萬便是由孩子出生到大學畢業期間的花費,平均每年花費便近二十萬,孩子的衣食住行花費並不多,可見大部分都是花在教育之上。香港現在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即是如果家長選擇政府資助的學校,最終以報考本地的DSE公開試為止,這十二年的中小學教育是不用付學費的,反觀IB課程,由於並非主流教育,得不到政府資助,只有直資私校才能採用,故父母便要負擔學費,因此,如果IB課程和主流教育分別不大,筆者當然選擇讓女兒於本地政府資助的學校就讀。那麼筆者認為IB課程比本地課程有什麼優勝之處呢?
香港學校採用的學制,除了主流學校的教育模式外,便是IB學制以及少數根據某國家當地課程而設計出來的課程。所以要研究IB的好處,便要比較本地教育模式和IB學制。
不想女兒當「填鴨」
論教育制度,先看各制度的重點。在教育局網頁上,找到本地教育制度的目的,都是有關培養學生的五育﹕德、智、體、群、美;在幼稚園階段,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培養積極學習態度。小學和中學階段,均是吸收更多知識,確立價值觀和掌握技能。五育培訓不易評核,相反評核學術成績則容易得多,所以整個本地教育制度都是集中在學習知識,既以成績先行,便難免有類似「填鴨式教育」的出現,這樣的學習模式,和筆者當年學生時代經歷過的分別不大。自己經歷過「填鴨式教育」,雖然總算捱得過去,但整個過程主要花在學術之上,包括沒完沒了的功課、測驗、考試等等,現在回想,可以的話,希望當時能花更多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之上,多看一點課外書,改進自己的語言能力。
反觀IB課程,在其官方網站找到其教學重點和準則,便發現它有一系列的目的,當中包括培養學生成為世界村的市民,建立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文化觸覺,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增進學生的探知精神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自學能力等等。IB課程的理念比本地課程更適合現時世界的發展,學生能有國際視野,它培養學生的素質,亦較易令學生能終身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壓力較小,學生能有較多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長遠來看,他們的眼界、表達能力和解難能力也較好,所以學生將來的成就理應更大。
減學習壓力好處多
筆者作為過來人,希望女兒能在一個學習壓力較小的環境內學習和成長,讓她能發展自己,找尋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另外,因為學習壓力較小,她能有較多課餘時間和家人作親子活動或溝通,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這是無價的。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香港學校採用的學制,除了主流學校的教育模式外,便是IB學制以及少數根據某國家當地課程而設計出來的課程。所以要研究IB的好處,便要比較本地教育模式和IB學制。
不想女兒當「填鴨」
論教育制度,先看各制度的重點。在教育局網頁上,找到本地教育制度的目的,都是有關培養學生的五育﹕德、智、體、群、美;在幼稚園階段,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培養積極學習態度。小學和中學階段,均是吸收更多知識,確立價值觀和掌握技能。五育培訓不易評核,相反評核學術成績則容易得多,所以整個本地教育制度都是集中在學習知識,既以成績先行,便難免有類似「填鴨式教育」的出現,這樣的學習模式,和筆者當年學生時代經歷過的分別不大。自己經歷過「填鴨式教育」,雖然總算捱得過去,但整個過程主要花在學術之上,包括沒完沒了的功課、測驗、考試等等,現在回想,可以的話,希望當時能花更多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之上,多看一點課外書,改進自己的語言能力。
反觀IB課程,在其官方網站找到其教學重點和準則,便發現它有一系列的目的,當中包括培養學生成為世界村的市民,建立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文化觸覺,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增進學生的探知精神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自學能力等等。IB課程的理念比本地課程更適合現時世界的發展,學生能有國際視野,它培養學生的素質,亦較易令學生能終身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壓力較小,學生能有較多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長遠來看,他們的眼界、表達能力和解難能力也較好,所以學生將來的成就理應更大。
減學習壓力好處多
筆者作為過來人,希望女兒能在一個學習壓力較小的環境內學習和成長,讓她能發展自己,找尋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另外,因為學習壓力較小,她能有較多課餘時間和家人作親子活動或溝通,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這是無價的。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