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近年很少寫政論文章。7月,我提出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觀點,建議慎重評估佔領中環運動的嚴重後果。8月,我參與13學者政改方案,提出在窄縫中尋找出路的想法,希望人大常委會定出一個比較寬鬆的框架。9月,我提出柳暗花明,存乎一心的意見,面對人大常委會嚴苛的規定,認為泛民諸君應該實事求是,冷靜思考香港的未來,務實應對。
良好願望落空。如今佔領運動,不只中環一帶,而已移師政總。和平與愛的口號,變得空洞。警方當日希望從速平息事態,過早或過多使用了催淚彈,被過分渲染使用暴力,引致全球矚目,上升到外交層面,事態變得不可收拾。如今雙方騎虎難下,更大的衝突即將到來。如果處理不善,極有可能發展成為香港版的六四事件或二二八事件,那麼香港肯定從此沉淪一段較長的日子。
現在有人提出示威非升級對抗不甘休,要特首梁振英下台,要人大常委會收回決議,打出香港問題香港解決(即叫中央不要干預),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即堅持真普選和公民提名)。如何力挽狂瀾,各方均有責任。不然,社會上謠傳的所謂敵我矛盾的定性和外國勢力的黑手將自我論證,最終如果出現特區政府流血鎮壓,拘捕異見分子;中央被迫出手,暫停實施一國兩制,那就萬劫不復,夫復何言。本文坦率而陳,不喜勿看。
現時各方都需要理性退卻,冷靜下來,以平和的態度對話,謀求共識。能否做到,視乎有關人士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頭,有沒有智慧和勇氣,放下成見,高瞻遠矚,化解這場舉世注目的中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世紀大對決。
民主是什麼?
民主的基礎是公平和公義。因此要照顧廣大市民整體的綜合長遠利益。佔領行動要有所節制,才能爭取大多數市民的支持。要對話說理,要尊重法紀。民主不可以是少數人專政,要考慮沉默大多數的意願。民主更不可以是少數人或少數團體的自身利益服務,例如報刊和政黨。
我們怎樣看中港關係?
應該清醒地看到,香港的將來出路在中國。中國不是香港的敵人。先不說年輕一代是否有對祖國的認同。我們毋須帶有民族主義的情緒,純粹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只要撫心自問:中國和香港,究竟誰靠誰?我們不能挖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牆角,這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我們還要反覆認清這樣一個確鑿的事實,就是直至中英談判前的140多年以來,英國從來沒有給與過香港民主。回歸17年來,在民主的進程上,是中央政府逐步對香港人開放政治的參與。我們或許不滿意步伐太慢,縱觀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理智告訴我們,循序漸進不斷往前走才是正解。美國民主制度的改革經歷了兩百多年,歐洲諸國憲政改革歷時更長,何况中國背負着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沉澱?
為什麼近年中港關係急劇變壞?
其深層原因,是中國的迅速崛起;從2008年北京奧運後日益明顯。中國的強大,對香港年輕人的直接影響,就是工作職位被搶走,樓價被搶高,孕婦的醫院牀位被搶訂,甚至日用品如奶粉也被搶購。一種反對中國人因着自由行蜂擁到來購物抬價的情緒,很容易便被別有用心的人鑽到空子,被充分利用。他們對中央有對抗心理,向中央挑戰,發明「強國人」的叫法,中國愈發展,怨氣只會愈大。如今更以鬧事的方法,反法治,進行街頭抗爭。歸根究柢,是香港固有的優勢,近年已見褪色。我們不努力趕上,反而內斂排外,故步自封?日本和美國近年聯手遏制中國的發展,也是由於中國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GDP強國之後的事。大環境的深層原因,是國際的地緣角力,外部勢力一貫猖獗,我們身在漩渦之中,要讓香港的年輕人知道。
應怎樣處理和下一代的關係?
明珠有價人無價。對學民思潮和學聯裏面的年輕人,我們要像愛惜我們自己的子女一樣,關顧他們,溫柔誠懇,容忍耐性,諄諄善誘,希望他們認清香港本土意識的世界性,明白讀懂歷史和了解國情的重要性,讓他們親近中國,同時要擴大他們的國際視野,加強英語和普通話的表達溝通能力,引進外國青年政策的先進經驗,不放棄每一個基層家庭的年輕成員。大專院校的領導層要肯為天下先,樂意成為意見領袖。筆者相信,儘管目前推動街頭抗爭的人,行為有點激烈,絕大多數參與佔領行動的年輕人有熱情和抱負,都不會是壞人。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最終應該都會有所作為。他們是香港將來的希望所寄。80後和90後的青少年,包括學生和青年在職員工,是移動互聯網的新世代。政府應當自我檢討,提升青年政策的質素,改變管治體制,提升管治威信,採取嶄新的懷柔模式和他們開明地溝通,更要密切聯繫他們的家長。中國方面,在香港青年政策上更須緊密配合。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回首當年所謂「火紅的年代」,不少青年學生受席捲全球的反越戰運動影響,更由於國內紅衛兵運動的衝擊,在70年代的香港,衍生出反對殖民地徹底奴化教育的浪潮,對建制作出批判的反思。從「極左」的不斷革命論及無政府主義到溫和的社會改良主義,吸引大批年輕人,特別是大專學生投身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發起保衛釣魚台主權的運動,集會結社、遊學辦報,不一而足,進而為了尋找民族文化的根源而提出「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的行動綱領,前後共10年。不少現時已六十出頭的當年的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參加過這段「學潮」,有共同的集體記憶。現在回顧起來,這段歷史反映了一個時代遞嬗脈搏的躍動,象徵了現代公民社會的啟蒙。他們爭取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民主的實踐,還有民族的情懷。澎湃的熱情,鼓動年輕的雄心。
歷史的發展就是如此弔詭。有這樣一種說法:30歲以前不嚮往共產主義的人不足觀。30歲以後仍相信共產主義的人不足畏。以當前的世界潮流而言,不管所謂共產主義或民主普世價值的理想所指為何,對年輕人的追求和熱忱,社會人士(特別是執政者或當權者)應採包容、諒解及團結的態度,予以引導、開解和啟迪,並使之納入正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反思當政的容或不足之處。這是人類世代興替的代謝精髓,也是當代開明政治的人本要求。時代的洪流不斷向前。世界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永遠是屬於年輕一代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當年的港英政府,一方面雖然煞有介事地列出他們認為要警惕的年輕一代「危險人物」,另一方面仍清醒地理解到,他們本質上是社會的改革先行者,由於社會歷練及人生經驗不足,對時代發展的趨勢有超前趕進的思維,當時或不為世用,但如因勢利導,今天反政府、反建制的年輕人,明天可以成為社會的棟樑、國家的領袖。此所以古人有所謂「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對年輕人的「偏激」言論和行為,宜把眼界放長遠一點,對他們耐心一點、愛護一點、容忍一點,不可一棍子打死,或過早地斷定對錯,以至扼殺了社會上新興的、有可能代表時代前進方向的前瞻力量。
筆者忘不了的,還有當年香港社會對大學生的支持和培養。從70年代開始對大學生的免息貸款,幫助了多少來自基層的青年人。反過來看,大學生對社會應負有責任,特別是對一般的基層群衆和勞苦大衆。為政者要不失青年時期的赤子之心,樂見年輕人關心社會和國家大事。
1967年香港暴動時,有些中學生懷抱一腔愛國熱情,無辜被逮入獄,受到不公的對待,至今還未能平反。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倒行逆施,還有八九民運六四事件,留下歷史的傷口。近年還傳出國內不少維權人士受到壓迫。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既古老又年輕,還有很長的一段現代化的路要走。香港的青年人有責任監督國內在人權法治和民主自由方面不足之處。路遙遠,讓我們一起走。中港兩地不應因着政改的齟齬而疏離,讓彼此孤單上路。
香港近年的國民教育有缺失
當局要虛心汲取教訓,學習怎樣持開放的態度和內地結合,與世界潮流一致起來,讓學生明白環球經濟和世界公民的大勢所趨。與此同時,通識教育不應以民族主義和愛國教育為基礎劃地為牢,要理解香港的世界性和中國的紐帶是互相依存而不是互相排斥。香港從來並非一個可以獨立的政治實體。要學會怎樣和中央相處,有話好好說。泛民的政黨應做好榜樣。要糾正選修中國歷史的錯誤做法,要正確對待殖民統治和帝國侵略的西方歷史。一句話,就是要回顧中國歷史,了解香港過去,才能知道世界的現狀,才能確立對將來的正確視野;就是香港千萬不能去中國化,千萬不能搞香港獨立運動。如果這樣做,將會是絕對錯誤的政治命題,會害慘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是祖國大家庭的成員,應團結起來共同創造美好的將來。我們都是全球村的成員,彼此鄰居共處。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香港才能好。香港不可能獨善其身。那是自欺欺人。
政改如何走下去?
筆者衷心希望下一輪諮詢啟動後,能考慮13學者提出的提名委員會民主化,加強提名委員普選的元素和特首候選人提名採取名單制度,讓提名委員會有機會考慮有泛民背景的,同時符合愛國愛港原則的特首候選人。請中央相信香港人的理性選擇,這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陳弘毅教授最近所指出,13學者提出的方案辦法,與人大常委會的規定是一致的,符合基本法的。何不以此為起點,扭轉乾坤,挽狂瀾於既倒?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3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 及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良好願望落空。如今佔領運動,不只中環一帶,而已移師政總。和平與愛的口號,變得空洞。警方當日希望從速平息事態,過早或過多使用了催淚彈,被過分渲染使用暴力,引致全球矚目,上升到外交層面,事態變得不可收拾。如今雙方騎虎難下,更大的衝突即將到來。如果處理不善,極有可能發展成為香港版的六四事件或二二八事件,那麼香港肯定從此沉淪一段較長的日子。
現在有人提出示威非升級對抗不甘休,要特首梁振英下台,要人大常委會收回決議,打出香港問題香港解決(即叫中央不要干預),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即堅持真普選和公民提名)。如何力挽狂瀾,各方均有責任。不然,社會上謠傳的所謂敵我矛盾的定性和外國勢力的黑手將自我論證,最終如果出現特區政府流血鎮壓,拘捕異見分子;中央被迫出手,暫停實施一國兩制,那就萬劫不復,夫復何言。本文坦率而陳,不喜勿看。
現時各方都需要理性退卻,冷靜下來,以平和的態度對話,謀求共識。能否做到,視乎有關人士在這歷史轉折的關頭,有沒有智慧和勇氣,放下成見,高瞻遠矚,化解這場舉世注目的中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世紀大對決。
民主是什麼?
民主的基礎是公平和公義。因此要照顧廣大市民整體的綜合長遠利益。佔領行動要有所節制,才能爭取大多數市民的支持。要對話說理,要尊重法紀。民主不可以是少數人專政,要考慮沉默大多數的意願。民主更不可以是少數人或少數團體的自身利益服務,例如報刊和政黨。
我們怎樣看中港關係?
應該清醒地看到,香港的將來出路在中國。中國不是香港的敵人。先不說年輕一代是否有對祖國的認同。我們毋須帶有民族主義的情緒,純粹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只要撫心自問:中國和香港,究竟誰靠誰?我們不能挖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牆角,這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我們還要反覆認清這樣一個確鑿的事實,就是直至中英談判前的140多年以來,英國從來沒有給與過香港民主。回歸17年來,在民主的進程上,是中央政府逐步對香港人開放政治的參與。我們或許不滿意步伐太慢,縱觀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理智告訴我們,循序漸進不斷往前走才是正解。美國民主制度的改革經歷了兩百多年,歐洲諸國憲政改革歷時更長,何况中國背負着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沉澱?
為什麼近年中港關係急劇變壞?
其深層原因,是中國的迅速崛起;從2008年北京奧運後日益明顯。中國的強大,對香港年輕人的直接影響,就是工作職位被搶走,樓價被搶高,孕婦的醫院牀位被搶訂,甚至日用品如奶粉也被搶購。一種反對中國人因着自由行蜂擁到來購物抬價的情緒,很容易便被別有用心的人鑽到空子,被充分利用。他們對中央有對抗心理,向中央挑戰,發明「強國人」的叫法,中國愈發展,怨氣只會愈大。如今更以鬧事的方法,反法治,進行街頭抗爭。歸根究柢,是香港固有的優勢,近年已見褪色。我們不努力趕上,反而內斂排外,故步自封?日本和美國近年聯手遏制中國的發展,也是由於中國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GDP強國之後的事。大環境的深層原因,是國際的地緣角力,外部勢力一貫猖獗,我們身在漩渦之中,要讓香港的年輕人知道。
應怎樣處理和下一代的關係?
明珠有價人無價。對學民思潮和學聯裏面的年輕人,我們要像愛惜我們自己的子女一樣,關顧他們,溫柔誠懇,容忍耐性,諄諄善誘,希望他們認清香港本土意識的世界性,明白讀懂歷史和了解國情的重要性,讓他們親近中國,同時要擴大他們的國際視野,加強英語和普通話的表達溝通能力,引進外國青年政策的先進經驗,不放棄每一個基層家庭的年輕成員。大專院校的領導層要肯為天下先,樂意成為意見領袖。筆者相信,儘管目前推動街頭抗爭的人,行為有點激烈,絕大多數參與佔領行動的年輕人有熱情和抱負,都不會是壞人。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最終應該都會有所作為。他們是香港將來的希望所寄。80後和90後的青少年,包括學生和青年在職員工,是移動互聯網的新世代。政府應當自我檢討,提升青年政策的質素,改變管治體制,提升管治威信,採取嶄新的懷柔模式和他們開明地溝通,更要密切聯繫他們的家長。中國方面,在香港青年政策上更須緊密配合。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回首當年所謂「火紅的年代」,不少青年學生受席捲全球的反越戰運動影響,更由於國內紅衛兵運動的衝擊,在70年代的香港,衍生出反對殖民地徹底奴化教育的浪潮,對建制作出批判的反思。從「極左」的不斷革命論及無政府主義到溫和的社會改良主義,吸引大批年輕人,特別是大專學生投身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發起保衛釣魚台主權的運動,集會結社、遊學辦報,不一而足,進而為了尋找民族文化的根源而提出「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的行動綱領,前後共10年。不少現時已六十出頭的當年的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參加過這段「學潮」,有共同的集體記憶。現在回顧起來,這段歷史反映了一個時代遞嬗脈搏的躍動,象徵了現代公民社會的啟蒙。他們爭取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民主的實踐,還有民族的情懷。澎湃的熱情,鼓動年輕的雄心。
歷史的發展就是如此弔詭。有這樣一種說法:30歲以前不嚮往共產主義的人不足觀。30歲以後仍相信共產主義的人不足畏。以當前的世界潮流而言,不管所謂共產主義或民主普世價值的理想所指為何,對年輕人的追求和熱忱,社會人士(特別是執政者或當權者)應採包容、諒解及團結的態度,予以引導、開解和啟迪,並使之納入正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反思當政的容或不足之處。這是人類世代興替的代謝精髓,也是當代開明政治的人本要求。時代的洪流不斷向前。世界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永遠是屬於年輕一代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當年的港英政府,一方面雖然煞有介事地列出他們認為要警惕的年輕一代「危險人物」,另一方面仍清醒地理解到,他們本質上是社會的改革先行者,由於社會歷練及人生經驗不足,對時代發展的趨勢有超前趕進的思維,當時或不為世用,但如因勢利導,今天反政府、反建制的年輕人,明天可以成為社會的棟樑、國家的領袖。此所以古人有所謂「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對年輕人的「偏激」言論和行為,宜把眼界放長遠一點,對他們耐心一點、愛護一點、容忍一點,不可一棍子打死,或過早地斷定對錯,以至扼殺了社會上新興的、有可能代表時代前進方向的前瞻力量。
筆者忘不了的,還有當年香港社會對大學生的支持和培養。從70年代開始對大學生的免息貸款,幫助了多少來自基層的青年人。反過來看,大學生對社會應負有責任,特別是對一般的基層群衆和勞苦大衆。為政者要不失青年時期的赤子之心,樂見年輕人關心社會和國家大事。
1967年香港暴動時,有些中學生懷抱一腔愛國熱情,無辜被逮入獄,受到不公的對待,至今還未能平反。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倒行逆施,還有八九民運六四事件,留下歷史的傷口。近年還傳出國內不少維權人士受到壓迫。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既古老又年輕,還有很長的一段現代化的路要走。香港的青年人有責任監督國內在人權法治和民主自由方面不足之處。路遙遠,讓我們一起走。中港兩地不應因着政改的齟齬而疏離,讓彼此孤單上路。
香港近年的國民教育有缺失
當局要虛心汲取教訓,學習怎樣持開放的態度和內地結合,與世界潮流一致起來,讓學生明白環球經濟和世界公民的大勢所趨。與此同時,通識教育不應以民族主義和愛國教育為基礎劃地為牢,要理解香港的世界性和中國的紐帶是互相依存而不是互相排斥。香港從來並非一個可以獨立的政治實體。要學會怎樣和中央相處,有話好好說。泛民的政黨應做好榜樣。要糾正選修中國歷史的錯誤做法,要正確對待殖民統治和帝國侵略的西方歷史。一句話,就是要回顧中國歷史,了解香港過去,才能知道世界的現狀,才能確立對將來的正確視野;就是香港千萬不能去中國化,千萬不能搞香港獨立運動。如果這樣做,將會是絕對錯誤的政治命題,會害慘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是祖國大家庭的成員,應團結起來共同創造美好的將來。我們都是全球村的成員,彼此鄰居共處。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香港才能好。香港不可能獨善其身。那是自欺欺人。
政改如何走下去?
筆者衷心希望下一輪諮詢啟動後,能考慮13學者提出的提名委員會民主化,加強提名委員普選的元素和特首候選人提名採取名單制度,讓提名委員會有機會考慮有泛民背景的,同時符合愛國愛港原則的特首候選人。請中央相信香港人的理性選擇,這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陳弘毅教授最近所指出,13學者提出的方案辦法,與人大常委會的規定是一致的,符合基本法的。何不以此為起點,扭轉乾坤,挽狂瀾於既倒?
作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教授、13學者方案發起人之一 及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