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催淚的硝煙過後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04日 06:35
2014年10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江處處青衫濕。青春的淚花、80歲老人的淚水和驕陽下的汗水,在這一天拌在一起,濕透了港人身上的衣裳,滋潤了港人心中的民主嫩芽。


在正常日子會被視為失態的哽咽,在非常日子是愛港的真情流露。港人不會忘記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鏡頭前的哽咽、行政會議員成員羅范椒芬在電台的哽咽、連「禿鷹」警務處長曾偉雄都在哽咽。那邊廂有佔中三子戴耀廷的咬唇哽咽、陳健民英雄有淚不輕彈的低迴 、還有學聯秘書長周永康的台上痛哭。風起雲湧時代的風雲人物,背負着不同的承擔 、為了不同的信念、站在不同的立場, 為了同一個香港而灑淚。


大人物公開灑淚,小人物暗自垂淚。她一向在家處理家頭細務,從不過問政治,更沒有大人物侃侃論政的本領。今天卻忍不住為政治哭了,想不到政治會讓她傷透了心。他是基層勞工,每天辛勤工作以換取安穩的生活,閒時賭波賭馬,想不到自己會重拾失去了的感性,為香港流淚。


作為公務員,她身在政府大樓內辦公,心在街頭。在烈日街頭上來回奔走為抗爭者傳遞濕毛巾和食水的人群中,有她平常最怕曬太陽的女兒。


催淚何須煙硝彈

銀行經理送去了醫院,因為血壓飈升。他從來未有對大兒子這樣動氣過。循規蹈矩的兒子亦從未試過這般反叛。雨天時寧願淋濕也不帶雨傘,昨天卻拿着媽媽的雨傘跑了出去,徹夜未回。


這是叫香港哭泣的日子。


因社會撕裂而傷痛的香港,毋須硝煙彈來催淚,但催淚彈送來了香港急需的覺醒,和醒覺後廣闊的視野。硝煙過後,看到了香港的脆弱易碎,就像被踐踏後雨傘的斷骨殘布。


佔領了馬路,大家才發現原來香港的馬路在沒有車輛行駛時是這樣的寬;被驅散了,才發覺我們現在所走的路是這樣的愈走愈窄。


激昂的街頭佔領者、吶喊的旁觀者、彷徨的父母、迷茫的孩子、奉命守城的警察和進退失據的政府,都在催淚的硝煙過後看得清楚。這是久違了的覺醒。需要定一定神、重新聚焦,望清四周,才有看得清楚的視野,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


覺醒了的政府,在憤怒的群眾聚集旺角街頭時,撤出了防暴隊,換來了談判員,留下了數名警員指揮交通。遲來的覺醒,讓政府看清形勢的險峻,拋下了傲慢,放下了身段,表示願意和學生對話。收拾殘局需要付出代價,這個責任逃避不了。


面對大批情緒高漲群眾的衝擊,要守穩通往政府總部的最後一度防線,警方的戰術選項不多。鐵令如山,政總不能失。但胡椒噴霧在雨傘和眼罩陣下失去了作用。剩下的選項便是警棍或催淚彈。在幾乎失控的情况下揮動警棍,定必導致大批民眾血流披面。催淚彈被公認是較低的武力。結果亦證明了催淚彈在驅散人群和阻嚇衝擊方面,能起到預期的減少傷亡作用 。但警方發射催淚彈時間的突然、對示威群眾預警的短促,對廣大市民和新聞媒體心理準備的不足、和使用數量之多,使殺傷力最低的武力,變為對香港民心和國際形象殺傷力最大的管治災難。


警務處長曾偉雄語帶哽咽對清場的警務人員說:「警務人員無做錯,我會一力承擔。」強悍的警隊一哥,撤退到全面防守 。警方每天處事千百宗,何須肯定在某宗事件中警方「無做錯」?如果沒有做錯,又何須拋下「一力承擔」的壯語,而又有什麼需要承擔的?


文明的警隊,應有認錯的道德勇氣,承認執行上的失誤,以爭取香港市民的諒解,讓香港的孩子,繼續親切地叫你們「警察叔叔」。


學生與群眾亦醒覺了。25年前八九民運時北京學生在人民大會堂階前下跪,血淚上書,雖然來得有點封建,但感動了人民 。香港的學生在西方思想和教育下成長,不來這一套。但他們和當年北京民運學生有同一樣的認識,就是學生最有效的武器,不是佔領,不是和防暴警察的推撞拉扯,更不是破壞, 而是犧牲。任憑多大的警力,也抵擋不住犧牲,而只會成全了犧牲。


香港學生和群眾用犧牲來感動市民時,宜用他們的智慧,避免作更大的終極犧牲。清醒了的政府,在道德上、策略上,也不應再讓學生和人民作出犧牲,哪怕是輕微的損傷。作出犧牲的一方,應該是政府。


公民抗命,強在一鼓作氣,推倒現狀;弱在不能適時回歸理性,保存抗爭所得的民意果實,轉化為理性談判的籌碼,將推倒的力量化為建設的基礎。這也是公民醒覺的一部分。


抗爭的佔領地雖然在香港,風波已吹及中國大陸。北京和親中媒體多翻強調有外國勢力插手佔中,抗議人士雖然難以聽入耳,但亦要易位思考。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和顏色革命,所用的一貫策略就是把領導趕下台,癱瘓政府,以改朝換代,讓親西方的勢力上台。姑勿論這是大陸的陰謀論,還是西方勢力真的插手香港,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需要理解國家的憂慮,有責任以成熟和理性,建設香港,建設國家。行差踏錯的代價香港承受不起。


硝煙過後的醒覺,呼喚着各方拿出勇氣與智慧,開展對話、尋求共識,讓香港的民主青苗,在繁榮安定的環境茁壯。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專業應用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