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短期動盪難免 香港自求多福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30日 06:35
2014年09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華爾街有一句老話「Buy when there is blood on the street.」可是,我寧願失去入貨機會,都不想見到血腥。本欄的原意是擴闊視野,多介紹一些海外上市好公司。但最近香港發生的事情,令我也不得不留意及分析一下現今的情况。政治不談,只集中在社會及市場的幾個要點。


香港的社會問題複雜,也不容易解決。核心是歸屬感及出路的問題。香港跟倫敦、紐約一樣,都可說是屬於全世界的國際都市(跟蒼井老師一樣,哈哈!)生活在這些地方,競爭激烈,能者「居」之。例如在紐約,都有很多本地人不能勝任當金融才俊,只能幫來自世界各地的富人開Limo,或在餐廳服務他們。更有很多紐約人負擔不起生活水平,被迫遷到新澤西或更遠的州份。但不要緊,美國沒有户口制,海闊天空,選擇很多。


對香港中國環球經濟仍有信心

香港人的限制就比較多,就算不滿或不能適應香港的變化,也不容易(亦很多人不願)搬到內地工作及生活。過去的優勢沒有了,連拿工作證都是一個問題。移民到外國也不可能是大部分人的出路。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要中港文化及經濟走更近,更融合,但談何容易?


我贊同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的看法,短期動盪在所難免。我沒結論,但有數點牛熊分析。


牛因素﹕

(1)市場永遠比個別人士聰明。過去兩周恒指早已跌超過2000點,屠掉大部分牛證。連最「牛」的死亡交叉,及更「準」的「興登堡信號」都出來了,一般來說,想再大跌都幾難;


(2)中國的經濟改革方向看來還是對的。忍一時之痛,不再過度放水,催谷短暫的GDP。集中精力在國企改革,發展科技,改善環保、醫療、教育等等。希望能轉型成功,由固定資產投資,變成消費主導;


(3)我們仍能找到不少優質值得長線投資的香港上市公司,尤其在新能源及某些工業板塊。經此調整,他們的股及債的吸引力更大。


熊的出沒﹕

(1)今次事件似乎成為了收窄AH股差價的催化劑。一般差價已從一個月前的15%,縮到現在的10%以下。滬港通會否反成A股見頂的信號?另外原本很多人期望香港的細價股亦會受到內地投資者的青昧,有一番炒作。這如意算盤亦可能有變。931這「妖股」的泡沫爆破,亦可能是早着先機;


內地樓市下滑 令人擔憂

(2)中國經濟仍在下滑。核心問題是房地產。儘管很多城市都已放寬限購,但成交暫未有明顯反彈,令人擔憂。多家內房公司更連環供股,但股價仍然疲弱;


(3)說到底,美國利息走勢及預期還是最重要的。第二季GDP 4.6%,超牛逼,但反令人担心聯儲局會否加快加息步伐。歐洲及日本還可量化寬鬆,中國可以嗎?


我沒有水晶球,看不清短期的變化,但我對香港、中國、以致全球的長期經濟發展還是有信心的。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