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談現實與理想,現在是最壞的時機。
偏偏在最壞的現實,也是最能夠體現理想的時候。
二○○九年,菜園村事件,讓許多人覺醒身處的土地被發展支配,開始關注土地規劃,思考個人與土地以至社區之間的關係。
一群有心人擔心粉嶺南涌鄉郊土地也會斷送在推土機下,於是集資在南涌買地和租地,種田養地,保育生態,希望最終能在南涌復耕 。
在本港復興農業,猶如在水泥地上種花。
若事事盤算成效,許多事情也不用做,每每在結果之前,前人播的種,造就一場又一場的小革命,為社會逐漸帶來覺醒和改變。
農業復興系列將近尾聲,我們將會介紹幾個農場,如何以不同形式生存,發揮功能,直接或間接,喚起市民對農業、土地、大自然的關注,今期由南涌談起。
有機農業 有生機
三個月前開始進行農業復興系列報道,每當提起農業復興這四字,友人或被訪者多會出現三種反應,一是錯愕,農業普遍不受重視,為何會做?二是疑惑,復興農業遙不可及,有什麼可以報道?三是不屑, 像在恥笑題目不切實際。
的確,復興香港農業是很困難,香港農業式微原因甚多,牽涉到社會發展模式、農地規劃保障不足、可耕農地減少、農地面積細小、農民收入不穩定、耕種技術失傳、內地農產品大量進口……等等,問題一環扣一環。
數字話你知 香港農業未死
復興二字,意謂「衰微後使其重新興盛起來」,數字告訴我們,苟延殘喘的香港農業還未死,漁護署資料顯示,香港現時約有二千四百個農場。蔬菜生產估算數量,下跌至二○○九年開始回升,二○○九年的蔬菜年產量為一萬六千公噸,二○一二年稍回升至一萬六千三百公噸,水果則由八百六十四公噸升至一千零二十公噸。不久政府將會為農業發展進行諮詢,訂立的內容是香港農業能否復興及發展的關鍵。
在目前沒有完善農業政策、農地沒有規劃保障下,打算開農場或以務農為生,勇氣和毅力不可少。傳統農業由興旺走向式微,現在隨着有機農業、休閒農業及社區農業發展稍現生機。部分傳統農夫轉型為有機耕種,許多農場甚至加入觀光、遊玩、教育功能,成為休閒農場,幫補生計;有些農場特別重視教育功能,喚醒城市人對土地和大自然的關注;有些重視與社區關係,希望城鄉共融;有的把農產品包裝得美輪美奐,與時並進,加入科技方便市民訂菜,以現代的營銷策略套用在農業中,不論是那一種農場,共通點也為市民提供本地新鮮食材,亦拉近人和土地的關係。
鷺鳥天堂 租地種稻米
農業沉寂一時的南涌,近幾年熱鬧起來。時間回到二○○九年,菜園村事件發生,一班喜愛南涌的朋友嗅到推土機的味道,眼見有人在南涌傾倒泥頭,擔心遲早遭殃,於是發起集資買地和租地的「南涌養地運動」, 這班有心人,稱自己為養地人,當中有大學教授、老師、從事農業的人、退休人士,甚至是家庭主婦,他們成功買下四千多呎土地,租用了近八十萬呎的魚塘及農地,保住南涌。
南涌位於新界東北邊陲,三面環山,毗鄰沙頭角海,擁有濕地、魚塘、荷塘、紅樹林、蘆葦叢,多種蜻蜓蝴蝶在這兒定居,更有鷺鳥天堂之稱,在粉嶺坐半小時小巴,便來到這個原始美景處處的桃源。沿水泥小徑「鹿頸路」前行,途經一些原居民村落,左旁是魚塘,「你眼前這個魚塘,都是我們租下來的。」活耕建養地協會執委蒲公英說。
南涌養地運動結束,養地人思考未來方向,為了走更遠的路,為了建設一個以生態農耕為本的生活及教育基地,為了保育南涌生物多樣性,於是,去年成立「活耕建養地協會」。協會成員青寧說,「我們想帶出人與大自然共存的信息,以不破壞環境的方法保護地方,利用土地資源生產,最終想南涌復耕」,青寧現在和友人在南涌另租農地,種植稻米,復現當年景象。
荷塘 昔日禾田變魚塘 現耕地不足一成
那八十萬呎地,魚塘佔了大部分,那有多少面積是耕地?「不足一成」,蒲公英搖頭笑道。可耕的土地,都是圍繞魚塘的塘壆,這和南涌的歷史有關,「南涌水源充足,山水匯入南涌低地,六十年代,放眼是大片禾田,後來政府截流將水引至船灣淡水湖,導致水源不足,農民將部分禾田改為魚塘,養殖淡水魚。後來漁業式微,魚塘和農地相繼停產,亦因此形成獨特的生態,吸引鳥類和蜻蜓。南涌這個不可多得的地方,應好好保存,我們希望有更多人來這裏耕田。」腳下的小徑,由水泥鋪成,平坦易走,盡頭可到水壩,蒲公英感慨說,「這條路便利了水利工程,亦因為這條路,改寫了歷史,令居民失去原本擁有的東西」。
四千呎土地 舉辦活動工作坊
與大自然共生,很多事情要慢慢來。訪問中,聽他們說得最多是「人手不夠,所以……」,所以魚塘沒有生產、荷塘許多蓮藕來不及採收。他們買下的四千呎土地,暫時只在地上鋪了幾塊鐵板,搭建了一個簡單廁所,他們希望不久後,這裏可以舉辦工作坊及活動的地方。站在這兒,前方是敞大的荷塘,荷花隨風搖曳,四周群山環繞,景色美得不像香港。
80萬呎地一人打理
人手不足,打理八十萬呎地方,全靠何叔叔!不願上鏡的何叔叔,曬得皮膚黝黑,說話斯文,生活在豬欄改建的鐵皮屋,每朝六時便起牀落田,如要收割,清晨四時便工作,「早上收的菜,形態好靚!」這種美,要靠何叔叔形容才知道。昔日從事工程工作,做地盤,起基建,要求要快,要準,退休後轉為全職農夫,旁人不理解為何退休還要這麼辛苦,何叔叔卻十分享受現在的生活,與大自然共處,更令他悟出一套生活哲學。「做農夫不能強求,個天要畀你就會畀你,田裏很多事要處理,無話一天可做得完,每天做得幾多得幾多,急不來,所以沒有工作壓力。早上五六時,田裏霧氣瀰漫,像仙景一樣,朝朝雀仔準時morning call,環境鳥語花香,這種生活,有錢人也未必享受得到。」 我們坐在椅子上聊天,前方破欄的窗,掛着颱風吹倒的香蕉,香蕉後方的景致,美得令人發傻,眼前有一個小小的「湖」,被叢林包圍,環境美得幾乎忘記自己身處豬欄,還以為身在外國的湖邊小屋。
盛產蓮子蓮藕火龍果
他們的耕地不多,但在何叔叔悉心打理下,南涌成為出產蓮子、蓮藕、火龍果、檸檬、蘿蔔和其他蔬果的好地方。因農產量不多,優先賣給會員,有剩才賣去市場。維護南涌生態,代價是八十萬呎地,年租十一萬。談到如何營運,成員寶熙坦白說,「農產品和工作坊的收入,不足以應付地租、農夫薪金等開支,協會捉襟見肘」。
要保育南育生態、發展農業教育的公共空間,需要更多人在勞動和財政上的參與和支持,市民如有興趣,可加入活耕建養地協會,付會費成為伙伴,一起保存南涌原始面貌,復現當年景象。他們也需要義工幫手,詳情可留意協會的臉書,搜尋輸入:活耕建養地協會-南涌。
就地取材工作坊
帶出教育功能,除了以身作則,辦工作坊亦是好方法。工作坊內容均與大自然有關,就地取材,如教人做蘆葦筆、竹筒等,亦有文字創作和自然音樂會等。來到南涌,很自然放下手中的手提電話,享受這兒的環境,他們樂見許多家長帶小朋友來參加工作坊,「小朋友來到這裏,樂於和人交流,展露原來本性。土地的價值,若不從小灌輸,往後很難跟他們解釋人和土地的關係」作為母親的蒲公英深明這道理。
■Q&A
1. 復興香港農業的意義?
蒲公英:香港食物九成來自內地,本港土地種出來的食物,能滋養我們身心,減少食物里程,能令碳排放減少。
寶熙:與人和土地關係連結,香港除了經濟金融,還有其他事情可以養活自己。內地有自給率,但我們沒有,失去了自主權。 香港土地適合種植,為何不復耕?
2. 希望農業政策訂立什麼內容?
蒲公英:給農夫全面的技術支援,着重整套的農業生產方案,而非教種一種瓜。
寶熙:土地政策上,劃為農業的地區,要真的用於農業用途。
文/ 李佩雯
圖/ 陳淑安、李佩雯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