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去年,美國建築師寫了一本關於香港城巿空間的書,題為Cities without ground,書的封面,是一張中環的鳥瞰圖,見到的,是縱橫交錯的行人天橋網絡。
香港地少,人多車多,唯一方法就是起橋。但在難民湧港、人口飈升之前,香港其實已有不少橋樑,只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已有不少被拆毁。本身是土木工程師的保育專家李偉明Mingo,最近為香港碩果僅存的古橋做紀錄,慨嘆我們的步伐太落後,「要做保育,首先是做紀錄。但香港至今都未有有系統的紀錄」。橋,若是基建的重中之重,做好橋樑保育,大概已算是幫忙保存了香港之本。
Mingo在一九八○年代入行,參與過的基建,有北大嶼山幹線、中環灣仔繞道,還有挖隧道、移山填海,一邊建築,一邊拆古蹟。因為工作的緣故,他有一段時間,需常到舊建築勘察,開始產生興趣,後來攻讀古建築保育碩士,現在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高級文物主任。他說,橋之所以重要,除了因為它把不同地勢連接起來,還因為起橋比起樓難得多。
起橋難過起樓
首先,地質勘探要做得很仔細,用來支撐橋身的柱,全都要坐落在地下的大石之上,不能是泥土,「樓就得,橋不可以。一條橋所承受的力,比一座樓重得多。一間屋,住多少人,有數得計,你可以用樓面面積去計算可以有多少人住。但大廈裏,不會每一層都企滿人嘛。而我們建橋的準則,是要預計有坦克車經過也負荷得來」。而最重要的是,橋不同部分所承受的力,會隨着車輛移動而不停轉變,「車剛駛上天橋,橋身最受力的地方就在橋端,但當車輛駛到橋中間,受力點會移到橋中,但兩邊橋端也有不同程度的受力」。所以,橋的設計要計算得很精準,建大廈反而沒那麼複雜,「通常最難的就是地基,建好地基,樓就差不多可開售了,上面蓋的樓層,圖則幾乎一樣,建一層跟建二十層,沒大分別」。
建橋——工程師成功符號
Mingo說,自古以來,橋是一種成功的符號。「很多工程師,都是因為建橋而成名;很多地方,橋都成為它們的標記,例如倫敦有塔橋(Tower Bridge),香港也有青馬大橋。」可是,或許我們的城巿現今實在有太多橋,建橋已不再是一件大事,也沒什麼好值得記錄和紀念。「舊時的橋,通常有橋碑,寫下這條橋的故事、誰籌錢建。但現在已沒有,剪綵時最多找幾個明星在上面走過便完結。」香港的現代橋,大多沒名字,改用編號,「HA1234,這就是它的名字了。」
Mingo剛寫起的新書,裏頭考察了香港十七條古橋,其中十二條是法定古蹟,另外五條是被評為歷史建築。它們不少是在水塘範圍,也有幾條在新界鄉郊。在香港,古橋並沒獲得特別優待,而由於歷史建築的整體保育政策起步很遲,所以這些橋能保存下來,是幸運的。他說,做保育,歷史、現况、價值、特色構件,都要一一記錄,但香港就連紀錄這一環也很欠缺。「我在蒐集資料時,才發現原來沒有資料可找。所以我這本書,也是希望給政府有關部門看的,當是參考,不能到又有橋要拆時,才臨急去做。做得嚟,都拆鬼咗喇。」
造橋意義 中西不同
中國古代造橋修路,是護蔭子孫的大善事;而在傳統風水觀念中,橋樑排前列,其次是墓地,最後是修宅。中國人認為,建造一座好橋能方便坊眾、積善積福,更可以保佑子孫繁榮昌盛。元朗八鄉的利達橋和會仙橋,就是為了方便居民和積善而建。獲功名者,會還鄉建造橋樑光宗耀祖;犯錯犯罪的人,則要修橋鋪路贖罪。
中國為積福 西方為實用
至於西方,Mingo覺得他們起橋是為實用多於祈福,一般都是為了因為交通需要、解決地理上的限制而有橋樑出現。橋樑的名稱,是為紀念地方,或者人物的事迹而命名。
中國的造橋技術,在歷史上是領先其他國家的。但Mingo說,現今的造橋指引,一般承先於英國的法則,美國跟隨英國再加以修改,中國則是跟隨美國。「中國雖然有很長久的造橋歷史,但有系統地為橋做紀錄的,英國卻算是很早。中國行師徒制,靠師父教徒弟,徒弟再教徒弟,萬一師父死了,就無法傳承了。中國的文獻,最叻只有魯班,和民國人《營造則例》,裏面也有提及橋樑。」
復修古蹟 港未訂指引
香港現時仍未制訂一套自己的復修古蹟指引。Mingo說,一般復修都是參考外國的保育準則及憲章,當中最常用的是《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澳洲的《巴拉憲章》(The Burra Charter)和《加拿大文物古蹟保護準則》。沒有一個全球共用的準則,是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不同、風俗不同,例如中國人對屋頂很講究、大宅的門面也很美,但外國則未必一樣」。香港會用到中國的準則,當然是因為香港有不少中式建築。至於澳洲,Mingo說是因為澳洲距離亞洲不遠,而且保育的水平很好。「加拿大的指引很仔細很完善,對橋、學校、住宅應用什麼手法去保育也有詳細指引,連飛機庫都有。」
保存原貌vs.改變修復
在保育古建築時,應該用什麼手法復修,有時候的確讓人很疑惑。保存原貌重要,抑或確保它不會倒塌更重要?若兩者不能並存時,又該如何抉擇?
在Mingo的新書裏,它在提及大潭篤水塘石橋時就有討論過。這條石橋現時在花崗石的橋面,以三合土建造,原本的回填泥土路面已被覆蓋。他說,從維修和保育角度看,都是無可厚非的:「三合土路面是一種耐用的堅固保護層,可以承托維修車輛行駛……如果仍用泥土路面,根本不可長時間承受汽車帶來的損耗。時代變遷,昔日馬路只給馬匹和馬車行駛,若不適當改善,古蹟不能使用,只會白白浪費和等待被拆毁。」
澳洲的《巴拉憲章》對在保育古蹟時造成的改變也有指引:「在保育過程中為了保存古蹟豐富的文化,可能會把古蹟部分改變,但這改變必須盡量減少和有可還原性。」
便母橋
位置:元朗錦田水頭村
竣工:一七一六年
主建材:花崗石
評級:二級歷史建築
特色:
•三百年歷史、清朝《新安縣志》中有記載
•方便母親而建的橋——附近建有橋碑,指康熙年間,一個鄧姓村民搬到河對岸的水頭村居住,其母每天渡河探望,兒子便在福建請來工匠到這裏建橋。
•建有分水尖——用以減低河水冲擊、減慢橋墩被磨蝕。據古籍記載,中國在唐朝已有分水尖出現,而中國沙河的秦代考古地盤也有分水尖橋墩出土,推算這技術已沿用逾千年。香港大潭上水塘石橋也設計有分水尖,不過那是洋式設計,「而且我覺得是抄中國的」。
瀝源橋
位置:沙田城門河上游
竣工:一九八八年
評級:未有評級
特色:
•仿中式橋樑
•每個拱的跨度都不一樣,中間最闊,兩邊逐漸收窄
•每個拱上有龍頭
•橋端有橋亭
大潭篤水塘石橋
位置:大潭篤水塘下游,近大潭道水塘入口
竣工:一九○七年
主建材:花崗石、三合土
評級:法定古蹟
特色:
?橋拱跨度闊
?建造不易
?維多利亞式水利建築風格
文 陳嘉文
圖 胡景禧、受訪者提供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香港地少,人多車多,唯一方法就是起橋。但在難民湧港、人口飈升之前,香港其實已有不少橋樑,只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已有不少被拆毁。本身是土木工程師的保育專家李偉明Mingo,最近為香港碩果僅存的古橋做紀錄,慨嘆我們的步伐太落後,「要做保育,首先是做紀錄。但香港至今都未有有系統的紀錄」。橋,若是基建的重中之重,做好橋樑保育,大概已算是幫忙保存了香港之本。
Mingo在一九八○年代入行,參與過的基建,有北大嶼山幹線、中環灣仔繞道,還有挖隧道、移山填海,一邊建築,一邊拆古蹟。因為工作的緣故,他有一段時間,需常到舊建築勘察,開始產生興趣,後來攻讀古建築保育碩士,現在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高級文物主任。他說,橋之所以重要,除了因為它把不同地勢連接起來,還因為起橋比起樓難得多。
起橋難過起樓
首先,地質勘探要做得很仔細,用來支撐橋身的柱,全都要坐落在地下的大石之上,不能是泥土,「樓就得,橋不可以。一條橋所承受的力,比一座樓重得多。一間屋,住多少人,有數得計,你可以用樓面面積去計算可以有多少人住。但大廈裏,不會每一層都企滿人嘛。而我們建橋的準則,是要預計有坦克車經過也負荷得來」。而最重要的是,橋不同部分所承受的力,會隨着車輛移動而不停轉變,「車剛駛上天橋,橋身最受力的地方就在橋端,但當車輛駛到橋中間,受力點會移到橋中,但兩邊橋端也有不同程度的受力」。所以,橋的設計要計算得很精準,建大廈反而沒那麼複雜,「通常最難的就是地基,建好地基,樓就差不多可開售了,上面蓋的樓層,圖則幾乎一樣,建一層跟建二十層,沒大分別」。
建橋——工程師成功符號
Mingo說,自古以來,橋是一種成功的符號。「很多工程師,都是因為建橋而成名;很多地方,橋都成為它們的標記,例如倫敦有塔橋(Tower Bridge),香港也有青馬大橋。」可是,或許我們的城巿現今實在有太多橋,建橋已不再是一件大事,也沒什麼好值得記錄和紀念。「舊時的橋,通常有橋碑,寫下這條橋的故事、誰籌錢建。但現在已沒有,剪綵時最多找幾個明星在上面走過便完結。」香港的現代橋,大多沒名字,改用編號,「HA1234,這就是它的名字了。」
Mingo剛寫起的新書,裏頭考察了香港十七條古橋,其中十二條是法定古蹟,另外五條是被評為歷史建築。它們不少是在水塘範圍,也有幾條在新界鄉郊。在香港,古橋並沒獲得特別優待,而由於歷史建築的整體保育政策起步很遲,所以這些橋能保存下來,是幸運的。他說,做保育,歷史、現况、價值、特色構件,都要一一記錄,但香港就連紀錄這一環也很欠缺。「我在蒐集資料時,才發現原來沒有資料可找。所以我這本書,也是希望給政府有關部門看的,當是參考,不能到又有橋要拆時,才臨急去做。做得嚟,都拆鬼咗喇。」
造橋意義 中西不同
中國古代造橋修路,是護蔭子孫的大善事;而在傳統風水觀念中,橋樑排前列,其次是墓地,最後是修宅。中國人認為,建造一座好橋能方便坊眾、積善積福,更可以保佑子孫繁榮昌盛。元朗八鄉的利達橋和會仙橋,就是為了方便居民和積善而建。獲功名者,會還鄉建造橋樑光宗耀祖;犯錯犯罪的人,則要修橋鋪路贖罪。
中國為積福 西方為實用
至於西方,Mingo覺得他們起橋是為實用多於祈福,一般都是為了因為交通需要、解決地理上的限制而有橋樑出現。橋樑的名稱,是為紀念地方,或者人物的事迹而命名。
中國的造橋技術,在歷史上是領先其他國家的。但Mingo說,現今的造橋指引,一般承先於英國的法則,美國跟隨英國再加以修改,中國則是跟隨美國。「中國雖然有很長久的造橋歷史,但有系統地為橋做紀錄的,英國卻算是很早。中國行師徒制,靠師父教徒弟,徒弟再教徒弟,萬一師父死了,就無法傳承了。中國的文獻,最叻只有魯班,和民國人《營造則例》,裏面也有提及橋樑。」
復修古蹟 港未訂指引
香港現時仍未制訂一套自己的復修古蹟指引。Mingo說,一般復修都是參考外國的保育準則及憲章,當中最常用的是《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澳洲的《巴拉憲章》(The Burra Charter)和《加拿大文物古蹟保護準則》。沒有一個全球共用的準則,是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不同、風俗不同,例如中國人對屋頂很講究、大宅的門面也很美,但外國則未必一樣」。香港會用到中國的準則,當然是因為香港有不少中式建築。至於澳洲,Mingo說是因為澳洲距離亞洲不遠,而且保育的水平很好。「加拿大的指引很仔細很完善,對橋、學校、住宅應用什麼手法去保育也有詳細指引,連飛機庫都有。」
保存原貌vs.改變修復
在保育古建築時,應該用什麼手法復修,有時候的確讓人很疑惑。保存原貌重要,抑或確保它不會倒塌更重要?若兩者不能並存時,又該如何抉擇?
在Mingo的新書裏,它在提及大潭篤水塘石橋時就有討論過。這條石橋現時在花崗石的橋面,以三合土建造,原本的回填泥土路面已被覆蓋。他說,從維修和保育角度看,都是無可厚非的:「三合土路面是一種耐用的堅固保護層,可以承托維修車輛行駛……如果仍用泥土路面,根本不可長時間承受汽車帶來的損耗。時代變遷,昔日馬路只給馬匹和馬車行駛,若不適當改善,古蹟不能使用,只會白白浪費和等待被拆毁。」
澳洲的《巴拉憲章》對在保育古蹟時造成的改變也有指引:「在保育過程中為了保存古蹟豐富的文化,可能會把古蹟部分改變,但這改變必須盡量減少和有可還原性。」
便母橋
位置:元朗錦田水頭村
竣工:一七一六年
主建材:花崗石
評級:二級歷史建築
特色:
•三百年歷史、清朝《新安縣志》中有記載
•方便母親而建的橋——附近建有橋碑,指康熙年間,一個鄧姓村民搬到河對岸的水頭村居住,其母每天渡河探望,兒子便在福建請來工匠到這裏建橋。
•建有分水尖——用以減低河水冲擊、減慢橋墩被磨蝕。據古籍記載,中國在唐朝已有分水尖出現,而中國沙河的秦代考古地盤也有分水尖橋墩出土,推算這技術已沿用逾千年。香港大潭上水塘石橋也設計有分水尖,不過那是洋式設計,「而且我覺得是抄中國的」。
瀝源橋
位置:沙田城門河上游
竣工:一九八八年
評級:未有評級
特色:
•仿中式橋樑
•每個拱的跨度都不一樣,中間最闊,兩邊逐漸收窄
•每個拱上有龍頭
•橋端有橋亭
大潭篤水塘石橋
位置:大潭篤水塘下游,近大潭道水塘入口
竣工:一九○七年
主建材:花崗石、三合土
評級:法定古蹟
特色:
?橋拱跨度闊
?建造不易
?維多利亞式水利建築風格
文 陳嘉文
圖 胡景禧、受訪者提供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