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率領的「香港工商專業界知名人士訪京團」,今日啟程,訪問團成員逾70人,本港主要富豪與會,層級甚高,據知將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在政爭僵持,港事蜩螗之際,期望北京透過訪京團釋出更多積極正面信息,不僅針對政改,而是超越政改,使港人對與中央互信,對經濟、社會和民生的整體發展前景,有更多值得寄望之處。
訪京團絡繹京港
說明政改兹事體大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政改框架之後,本港團體與政黨絡繹於京港之途,都獲得領導人接見;這類參訪活動,在北京處理香港事務,顯示一定軌迹和作用。30多年前,中英談判香港政治地位問題期間以至回歸過渡期,獲安排到北京表達意見或聆聽政策宣示的人士、團體,不絕於途;1997年回歸之後,這類訪京團較少了,只在2003年50萬人大遊行之後重現,各方知名人士、團體和政黨應邀訪京;今次政改框架拍板之後,訪京團再絡繹京港之途,說明政改事態,中央視為香港的關鍵時刻,與回歸過渡安排和香港陷於危局,等量齊觀,藉此穩住香港的局面。
較早前,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接見廠商會訪京團、近日主管香港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分別接見工聯會、新民黨時,除了重申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批評佔中等反對行動,期望港人理性討論、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以外,傳來的信息不多。這類領導人接見講話,旨在宣示政策決定,放在香港現况檢視,對於是否增加政改方案在立法會通過的可能,是個疑問。所謂人大就政改的決定「不可撼動」的說法,則使人對中央與香港關係另有領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就是全國人大的決定,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就政改決定的權威性,毋庸置疑,有人認為港人的反對行動,可以撼動人大的決定,若非對國情缺乏認識,就是另類幼稚病。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也承認藉佔中迫使中央讓步,已經失敗。因此,若認為罷課、佔中可以改變人大的決定,那是自欺欺人,不切實際。不過,張德江所說「不可撼動」,建基於人大的至高無上地位和權威,彰顯人大施之於香港的權力。
全國人大當然可以對香港行使權力。中央過去處理香港事務,並未強調這些權力,反而較突顯香港按「兩制」而擁有的高度自治權,「不可撼動」實際上是權力的體現。香港以區區特別行政區位階,在權力階梯與全國人大差距懸殊,根本無能力、也不可能挑戰。只是,若中央與香港之間,淪為權力比對關係,這不僅有別於歷來熟識的有商有量互動,另外是比對權力若在其他事務體現出來,則香港的特別行政區地位,就會受到更大考驗。這是較早前國務院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白皮書在港引發強烈反彈的原因。
關於政改,檢視迄今發展歷程,泛民陣營聲言不參與第二輪諮詢、否決方案,是否恰當值得商榷。中央以我為主、體現權力的操作,是否也是使事態陷於僵局的原因之一?中央就政改歷程,迄今仍然處於主導地位,泛民陣營的公民提名訴求,中央不接受可以理解,但是溫和中間力量按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框架,提出了超過10個建議方案,都沒有公民提名。中央對這些建議方案,只要釋出可以商討之意,就可以扭轉整個討論方向,只是此時此際,中央未以權力促成理性討論。在各自堅持下,出現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較建制派提出的方案更保守一幕,這是另類權力操作和權力體現的結果。
重建互信有商有量
期望中港良性互動
今次政改,未經實質商討就可能告吹,中間溫和力量許多人對此都不甘心,未來約半年,情勢會否有轉機,使泛民議員改變立場,政改方案得以通過,現階段無法預估。不過,經此一役,如何使中央與香港加強互信、良性互動,已經是擺在眼前的課題。今次政改提上議事日程以來,未聽過習近平公開談及此事,他接待高規格訪京團時,肯定會觸及政改議題,不能期望他會提出偏離人大決定的說法,但是,檢視香港現况,若他在兩方面有較明確宣示,包括(1)中央與香港互動回復有商有量,讓權力重新隱蔽起來;(2)超越政改議題,使港人從他的發言看到香港整體發展,有值得期待之處。只要做到這樣,就是這個訪京團和港人的最大得着。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訪京團絡繹京港
說明政改兹事體大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政改框架之後,本港團體與政黨絡繹於京港之途,都獲得領導人接見;這類參訪活動,在北京處理香港事務,顯示一定軌迹和作用。30多年前,中英談判香港政治地位問題期間以至回歸過渡期,獲安排到北京表達意見或聆聽政策宣示的人士、團體,不絕於途;1997年回歸之後,這類訪京團較少了,只在2003年50萬人大遊行之後重現,各方知名人士、團體和政黨應邀訪京;今次政改框架拍板之後,訪京團再絡繹京港之途,說明政改事態,中央視為香港的關鍵時刻,與回歸過渡安排和香港陷於危局,等量齊觀,藉此穩住香港的局面。
較早前,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接見廠商會訪京團、近日主管香港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分別接見工聯會、新民黨時,除了重申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批評佔中等反對行動,期望港人理性討論、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以外,傳來的信息不多。這類領導人接見講話,旨在宣示政策決定,放在香港現况檢視,對於是否增加政改方案在立法會通過的可能,是個疑問。所謂人大就政改的決定「不可撼動」的說法,則使人對中央與香港關係另有領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就是全國人大的決定,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就政改決定的權威性,毋庸置疑,有人認為港人的反對行動,可以撼動人大的決定,若非對國情缺乏認識,就是另類幼稚病。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也承認藉佔中迫使中央讓步,已經失敗。因此,若認為罷課、佔中可以改變人大的決定,那是自欺欺人,不切實際。不過,張德江所說「不可撼動」,建基於人大的至高無上地位和權威,彰顯人大施之於香港的權力。
全國人大當然可以對香港行使權力。中央過去處理香港事務,並未強調這些權力,反而較突顯香港按「兩制」而擁有的高度自治權,「不可撼動」實際上是權力的體現。香港以區區特別行政區位階,在權力階梯與全國人大差距懸殊,根本無能力、也不可能挑戰。只是,若中央與香港之間,淪為權力比對關係,這不僅有別於歷來熟識的有商有量互動,另外是比對權力若在其他事務體現出來,則香港的特別行政區地位,就會受到更大考驗。這是較早前國務院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白皮書在港引發強烈反彈的原因。
關於政改,檢視迄今發展歷程,泛民陣營聲言不參與第二輪諮詢、否決方案,是否恰當值得商榷。中央以我為主、體現權力的操作,是否也是使事態陷於僵局的原因之一?中央就政改歷程,迄今仍然處於主導地位,泛民陣營的公民提名訴求,中央不接受可以理解,但是溫和中間力量按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框架,提出了超過10個建議方案,都沒有公民提名。中央對這些建議方案,只要釋出可以商討之意,就可以扭轉整個討論方向,只是此時此際,中央未以權力促成理性討論。在各自堅持下,出現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較建制派提出的方案更保守一幕,這是另類權力操作和權力體現的結果。
重建互信有商有量
期望中港良性互動
今次政改,未經實質商討就可能告吹,中間溫和力量許多人對此都不甘心,未來約半年,情勢會否有轉機,使泛民議員改變立場,政改方案得以通過,現階段無法預估。不過,經此一役,如何使中央與香港加強互信、良性互動,已經是擺在眼前的課題。今次政改提上議事日程以來,未聽過習近平公開談及此事,他接待高規格訪京團時,肯定會觸及政改議題,不能期望他會提出偏離人大決定的說法,但是,檢視香港現况,若他在兩方面有較明確宣示,包括(1)中央與香港互動回復有商有量,讓權力重新隱蔽起來;(2)超越政改議題,使港人從他的發言看到香港整體發展,有值得期待之處。只要做到這樣,就是這個訪京團和港人的最大得着。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