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鐵負責營運的鐵路交通,在公共交通體系已經一枝獨秀,政府公布《鐵路發展策略2014》(下稱新策略)的鐵路網絡,相信仍會交由港鐵建造和營運,這樣的話,港鐵在交通運輸的壟斷地位,更形牢固;港鐵做得好,市民受惠,做得不好,市民蒙災。政府在鐵路新發展策略,應該透過與港鐵商討與安排,發揮大股東的職能,強固大股東的角色,防止港鐵繼續異化,使港鐵成為以市民福祉優先的集體運輸機構。
千億鐵路發展
港鐵再得利益
新策略有7個項目,包括新鐵路線、延線及鐵路站,按2013年價格計算,耗資約1100億元,初步預期於2026年之前,全部落實完工。這個千億鐵路建造計劃,其中4個項目在新界地區,顯示隨着市區發展趨於飽和,人口流轉,新界和大嶼山將成為日後建造鐵路的重點地區;情况說明集體運輸系統歷經30多年發展,本港公共交通佈局以鐵路為主的趨勢,更加不可能逆轉,而且這條不歸路將會繼續走下去。
港鐵興建中的5個項目,包括高鐵香港段、沙中線、西港島線、南港島線(東段)和觀塘線延線相繼完工之後,鐵路總長度將超過270公里,鐵路網絡覆蓋逾七成人口居住的地區;新策略完成後,鐵路總長度增至300公里,覆蓋約75%人口,屆時鐵路在整體公共交通佔有率由現時約40%,升至45%至50%,壟斷地位更明顯,與市民工作、生活更息息相關。可以說,鐵路交通良窳,現在已經關乎本港脈動,日後其重要性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鐵路交通大到不能倒,已經是港鐵、政府、市民面對的現實。
本港鐵路交通格局還有一個不可逆轉的情形,就是港鐵的上市地位,現在若說政府回購港鐵股份,使之回復由政府完全擁有和操控的公司,除了涉資達天文數字,以過去九鐵的情况,由政府管理鐵路未必是好選擇;另外,若說新鐵路項目不再交由港鐵建造與經營,另起爐灶,以打破港鐵的壟斷地位,透過競爭提升服務質素,表面上,這個「競爭論」言之成理,不過,以削弱港鐵而達至改善服務的目的,過於偏激,不切實際。本港發展集體運輸系統的模式,無可否認極其成功,現在港鐵單是車務營運,已經有盈利,按現行票價結構,港鐵車務將會愈賺愈多,羨煞舉世其他集體運輸系統。因此,繼續由港錢擔起大任,也是不歸路。
近年,港鐵備受批評和質疑,主要是體積龐大之後,出現異化,使人看到它專注地產、車站變身商場、大舉到外地投資等,「生而為鐵路」的角色與職能變得模糊,而港鐵大小事故頻仍,市民怨聲載道;近期港鐵負責建造的5個項目,連爆醜聞,完工日期無一不延誤、工程費用超支等,在在說明港鐵從結構到管理,都出了大問題。而港鐵管理層以向小股東負責為由,罔顧其公共交通機構的本質,即使獲政策傾斜而在地產、商務賺大錢,在車務方面仍然賺到盡,使人反感。
港鐵之異化,與政府未善盡大股東的職能有很大關係。政府擁有港鐵約七成六股份,有3名官員在港鐵董事局,但是從較早前揭發的工程延誤醜聞,完全看不到政府有效監管港鐵,港鐵宛如獨立王國,管理層自把自為。這種情况必須改變。《鐵路發展策略2014》是一個契機,政府應該利用這個機會,代表市民以大股東身分管好港鐵。
新策略7個項目,涉及巨額投資,雖然不能避免交給港鐵負責,但是政府應視之為談判籌碼,在工程監管、加強管治等,強化政府的角色和職能,並爭取市民在票價方面有合理安排。政府應該透過新策略,處理好港鐵4方面事宜。
利用新鐵路計劃
迫使港鐵向好改變
(1)港鐵近年大舉到外地拓展業務,從建造工程和管治表現,港鐵的人力資源是否足以應付現在的向外擴張的需要?與其兩頭不到岸,港鐵應該集中力量做好本地工作,若非必要,拓展外地業務要告一段落。
(2)較早前揭發的高鐵工程延誤,前期勘探馬虎是主要原因,而港鐵管理層儼然凌駕官員,要求官員配合港鐵欺瞞公衆,其目中無官員、目中無市民,莫此為甚;政府要增加對港鐵董事局的影響力,間接監控管理層,改變港鐵的「獨立王國」現狀。
(3)港鐵體積愈大,業務龐雜,營運上雖然可以賺大錢,但是如何強化其集體運輸系統屬性,使其回歸「生而為鐵路」的職能,是政府要處理的問題。政府可思考把港鐵車務營運,適度地剝離於其他業務,使港鐵更專注於本業,做好鐵路運輸,減少因為故障而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
(4)港鐵年年盈利逾百億元,即使去年上蓋物業發展有阻滯,利潤未受多大影響。這是港鐵盡享政策傾斜的結果,因此,港鐵在釐定票價方面,應該考慮這個因素,而非按港鐵同樣盡得便宜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賺到盡。政府應該利用新策略賦予港鐵的利益,調整票價機制,要港鐵與市民分享利益,在票價體現出來。
港鐵本質上是一家屬於全港市民的交通機構,政府的大股東身分不能徒具虛名,應該體現港鐵為市民服務的本質屬性,而非只為小股東賺錢的工具。港鐵只有回歸本源,才可以回到正確位置,落實《鐵路發展策略2014》是一個機會,政府要好好把握。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千億鐵路發展
港鐵再得利益
新策略有7個項目,包括新鐵路線、延線及鐵路站,按2013年價格計算,耗資約1100億元,初步預期於2026年之前,全部落實完工。這個千億鐵路建造計劃,其中4個項目在新界地區,顯示隨着市區發展趨於飽和,人口流轉,新界和大嶼山將成為日後建造鐵路的重點地區;情况說明集體運輸系統歷經30多年發展,本港公共交通佈局以鐵路為主的趨勢,更加不可能逆轉,而且這條不歸路將會繼續走下去。
港鐵興建中的5個項目,包括高鐵香港段、沙中線、西港島線、南港島線(東段)和觀塘線延線相繼完工之後,鐵路總長度將超過270公里,鐵路網絡覆蓋逾七成人口居住的地區;新策略完成後,鐵路總長度增至300公里,覆蓋約75%人口,屆時鐵路在整體公共交通佔有率由現時約40%,升至45%至50%,壟斷地位更明顯,與市民工作、生活更息息相關。可以說,鐵路交通良窳,現在已經關乎本港脈動,日後其重要性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鐵路交通大到不能倒,已經是港鐵、政府、市民面對的現實。
本港鐵路交通格局還有一個不可逆轉的情形,就是港鐵的上市地位,現在若說政府回購港鐵股份,使之回復由政府完全擁有和操控的公司,除了涉資達天文數字,以過去九鐵的情况,由政府管理鐵路未必是好選擇;另外,若說新鐵路項目不再交由港鐵建造與經營,另起爐灶,以打破港鐵的壟斷地位,透過競爭提升服務質素,表面上,這個「競爭論」言之成理,不過,以削弱港鐵而達至改善服務的目的,過於偏激,不切實際。本港發展集體運輸系統的模式,無可否認極其成功,現在港鐵單是車務營運,已經有盈利,按現行票價結構,港鐵車務將會愈賺愈多,羨煞舉世其他集體運輸系統。因此,繼續由港錢擔起大任,也是不歸路。
近年,港鐵備受批評和質疑,主要是體積龐大之後,出現異化,使人看到它專注地產、車站變身商場、大舉到外地投資等,「生而為鐵路」的角色與職能變得模糊,而港鐵大小事故頻仍,市民怨聲載道;近期港鐵負責建造的5個項目,連爆醜聞,完工日期無一不延誤、工程費用超支等,在在說明港鐵從結構到管理,都出了大問題。而港鐵管理層以向小股東負責為由,罔顧其公共交通機構的本質,即使獲政策傾斜而在地產、商務賺大錢,在車務方面仍然賺到盡,使人反感。
港鐵之異化,與政府未善盡大股東的職能有很大關係。政府擁有港鐵約七成六股份,有3名官員在港鐵董事局,但是從較早前揭發的工程延誤醜聞,完全看不到政府有效監管港鐵,港鐵宛如獨立王國,管理層自把自為。這種情况必須改變。《鐵路發展策略2014》是一個契機,政府應該利用這個機會,代表市民以大股東身分管好港鐵。
新策略7個項目,涉及巨額投資,雖然不能避免交給港鐵負責,但是政府應視之為談判籌碼,在工程監管、加強管治等,強化政府的角色和職能,並爭取市民在票價方面有合理安排。政府應該透過新策略,處理好港鐵4方面事宜。
利用新鐵路計劃
迫使港鐵向好改變
(1)港鐵近年大舉到外地拓展業務,從建造工程和管治表現,港鐵的人力資源是否足以應付現在的向外擴張的需要?與其兩頭不到岸,港鐵應該集中力量做好本地工作,若非必要,拓展外地業務要告一段落。
(2)較早前揭發的高鐵工程延誤,前期勘探馬虎是主要原因,而港鐵管理層儼然凌駕官員,要求官員配合港鐵欺瞞公衆,其目中無官員、目中無市民,莫此為甚;政府要增加對港鐵董事局的影響力,間接監控管理層,改變港鐵的「獨立王國」現狀。
(3)港鐵體積愈大,業務龐雜,營運上雖然可以賺大錢,但是如何強化其集體運輸系統屬性,使其回歸「生而為鐵路」的職能,是政府要處理的問題。政府可思考把港鐵車務營運,適度地剝離於其他業務,使港鐵更專注於本業,做好鐵路運輸,減少因為故障而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
(4)港鐵年年盈利逾百億元,即使去年上蓋物業發展有阻滯,利潤未受多大影響。這是港鐵盡享政策傾斜的結果,因此,港鐵在釐定票價方面,應該考慮這個因素,而非按港鐵同樣盡得便宜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賺到盡。政府應該利用新策略賦予港鐵的利益,調整票價機制,要港鐵與市民分享利益,在票價體現出來。
港鐵本質上是一家屬於全港市民的交通機構,政府的大股東身分不能徒具虛名,應該體現港鐵為市民服務的本質屬性,而非只為小股東賺錢的工具。港鐵只有回歸本源,才可以回到正確位置,落實《鐵路發展策略2014》是一個機會,政府要好好把握。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