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兒子9歲,試過晚上睡着時起來,從房間走到廳外,然後又回到房中睡覺,時間是半夜,剛好給我看到了,這是不是叫「夢遊」?當時不知道怎樣做,怕他撞到物件驚醒,又怕這樣子驚醒他,會嚇壞他,後來見他走回睡房睡覺,我才放心。之後我留意了他幾天,又不見再發生。然而,我不知道其他晚上他有否這方面問題,要發生多少次才需要看醫生?
答﹕從讀者的描述所見,你兒子應是出現了夢遊症。Sleepwalking,中文翻譯為夢遊,意思其實有點不準確,夢遊指當事人在睡眠期間行走,但與做夢無關,並非在做夢的過程中活動。
睡後兩三小時病發
夢遊通常發生在睡眠第3至4期的深睡階段,此階段集中於前半夜,因此,夢遊大多發生在入睡後的前2至3小時。夢遊常見於6至12歲的小朋友,有時候小於6歲的幼兒亦會出現;部分成年人亦可能受生活壓力等問題影響而出現夢遊。每一次夢遊的持續時間約為數分鐘至一小時,但出現的頻率因人而異,無劃一的標準,有時候一星期可能出現數次。夢遊現象一般持續數年,隨着孩子進入青春期,便會逐漸減少。
6-12歲常見 隨成長減少
對少年人出現夢遊的成因,目前仍未太清楚,或源於小朋友腦部發展未成熟,但讀者不用太擔心,夢遊在青少年頗常見,一般並無大礙。同時,若本身有心理壓力、焦慮及情緒問題,亦較容易出現夢遊。
孩子在夢遊期間,若喚醒了他,可能會有錯愕感,但基本上不會令他受驚的。事實上,在夢遊狀態下,你亦不容易喚醒他,故毋須刻意叫醒當事人,只要慢慢帶領他回到牀鋪睡覺便可以,當事人睡醒後亦不自知曾經歷夢遊。
毋須喚醒 引導回睡房即可
夢遊者除了會走動,亦會做出日常生活的動作,如按扭開關掣、扭門鎖外出等。因此,家長必須注意當事人的人身安全,譬如把物件放置妥當,以免他夢遊時絆倒,同時把大門、窗戶關好,煤氣爐的開關掣亦要關好。
對少年人而言,發生夢遊頗為普遍,家長只要留意孩子的發展,一般毋須特別治療,隨着成長便會減少。若發生夢遊的次數太頻密,或出現其他異常現象,便要求診。
資料提供﹕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兼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
答﹕從讀者的描述所見,你兒子應是出現了夢遊症。Sleepwalking,中文翻譯為夢遊,意思其實有點不準確,夢遊指當事人在睡眠期間行走,但與做夢無關,並非在做夢的過程中活動。
睡後兩三小時病發
夢遊通常發生在睡眠第3至4期的深睡階段,此階段集中於前半夜,因此,夢遊大多發生在入睡後的前2至3小時。夢遊常見於6至12歲的小朋友,有時候小於6歲的幼兒亦會出現;部分成年人亦可能受生活壓力等問題影響而出現夢遊。每一次夢遊的持續時間約為數分鐘至一小時,但出現的頻率因人而異,無劃一的標準,有時候一星期可能出現數次。夢遊現象一般持續數年,隨着孩子進入青春期,便會逐漸減少。
6-12歲常見 隨成長減少
對少年人出現夢遊的成因,目前仍未太清楚,或源於小朋友腦部發展未成熟,但讀者不用太擔心,夢遊在青少年頗常見,一般並無大礙。同時,若本身有心理壓力、焦慮及情緒問題,亦較容易出現夢遊。
孩子在夢遊期間,若喚醒了他,可能會有錯愕感,但基本上不會令他受驚的。事實上,在夢遊狀態下,你亦不容易喚醒他,故毋須刻意叫醒當事人,只要慢慢帶領他回到牀鋪睡覺便可以,當事人睡醒後亦不自知曾經歷夢遊。
毋須喚醒 引導回睡房即可
夢遊者除了會走動,亦會做出日常生活的動作,如按扭開關掣、扭門鎖外出等。因此,家長必須注意當事人的人身安全,譬如把物件放置妥當,以免他夢遊時絆倒,同時把大門、窗戶關好,煤氣爐的開關掣亦要關好。
對少年人而言,發生夢遊頗為普遍,家長只要留意孩子的發展,一般毋須特別治療,隨着成長便會減少。若發生夢遊的次數太頻密,或出現其他異常現象,便要求診。
資料提供﹕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兼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