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資源型城市陷轉型困境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4日 06:35
2014年09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伴隨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高速增長「潮水」落去讓過去一些潛藏的問題出現在人們視線之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高度依賴資源、經濟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城市。


2014年上半年,黑龍江連續兩個季度墊底。該省一些地區一度出現負增長的罕見場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城市均為資源型城市。


根據官方統計,內地的資源型城市一共有262個,其中69個處於資源枯竭狀態。這些城市轉型,就如網路上的一句名言:「得不到的都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目前,在一些資源已經枯竭的城市,由於經濟下滑、環境破壞、職工失業等問題,當地雖熱盼轉型,但包袱沉重;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成長型或者成熟型的資源城市仍只顧眼前,浪費轉型的關鍵窗口。


民生欠帳多 轉型缺動力

相比成長期、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已經陷入衰退的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最有難度。一方面,這些城市極需新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這些城市因過去對資源的無序開採又大多背負着眾多的環境、民生欠帳。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原副主任宋曉梧表示,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這項工作,政府還要發揮一定的主導作用。


這一觀點引發爭論,其一,在官方強調市場決定性作用的情况下,政府主導轉型的做法與改革趨勢不匹配;其二,資源無序開發和環境破壞的獲利者是當地的主導企業,老闆賺錢政府買單的模式與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不符。


不過宋曉武反駁說,之所以強調政府主導,是因為「政府過去的責任,沒有很好的完成,怎麼能交給市場呢」。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生態等全面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障、就業、職工轉業培訓等歷史欠帳終究還是要政府來還。


存量問題誰來兜底,實際上是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防守性」戰略,要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避免礦竭城衰的魔咒,其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讓這些城市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只顧賺錢 不顧長遠

「實踐證明資源型城市轉型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原副司長彭會軍表示,資源型城市要轉型,關鍵是通過多樣化的產業發展改變經濟結構單一性,但發展什麼,往哪轉是一個問題,這個需要地方的具體實踐和中央指導,絕不是僅僅上幾個項目就能夠叫做轉型。


令人擔憂的是,相當一部分成長型或者成熟型的資源城市仍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顧賺錢,資源開發強度過大,資源綜合利用水準較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很嚴重,新的礦山不斷出現,由此引發各種社會矛盾。


彭會軍提醒說,對於資源型城市而言,資源開發都是有一定周期的,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的資源城市更是如此。在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成熟階段,主動轉型,才有機會以比較平穩的並且以比較小的代價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馮其十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