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上水小販 容身地 何處尋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4日 21:35
2014年09月14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水近彩園邨附近晚間的流動熟食小販,早有聽聞,只是路途遙遠,又不知確實位置,未有機會見識。有班街坊、在職人士和學生, 組成了「上水彩園夜市小販」小組,他們留心本地小販這公共議題,更熟悉上水「彩園夜市」小販近大半年被政府掃蕩的情况。在八月最後一個星期六,他們組織了一個「彩園夜市導賞團」,讓更多街坊、市民,認識上水本身肌理豐富的經濟模式,揭示他們之間共生,或此消彼長的關係。我們還見識那些猶如野火燒不盡的熟食小販,如何在不斷被檢控的情况下,仍堅持開檔。當然,還可以親嘗那些跟台灣、新加坡夜市比較也並不遜色的美食——香港的熟食小販,原來不缺臥虎藏龍的烹飪高手,只欠社會對他們一份認真的對待。


彩園邨的流動熟食小販在區內有二十年以上的經營史,他們主要在上水廣場、上水火車站通往彩園邨的天橋(街坊稱為「彩虹橋」)擺賣。直至去年年末(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政府大規模掃蕩天橋上的小販。今年三月,警方更將「彩虹橋」封鎖,阻止小販的木頭車通過;四月七日,食環署及房署特遣隊更大舉圍捕橋上小販,被捕小販的謀生工具被沒收之餘,更被罰款及扣分(不少小販是公屋居民)。雖然經常擔心被拘捕,但現在仍有小販移師到彩園邨入口擺賣,但小販數量已由高峰期的四五十檔減少至現在十多檔。這次導賞團,也來了幾位上水居民,他們之前聽聞過上水的「夜市」,在小販被掃蕩之後,他們覺得真要來看看。


毋須規劃的小販空間

上期本報刊登學者馬國明撰文〈後佔中民主運動——公投恢復小販發牌〉,提及到恢復小販發牌,理應是香港民主運動中重要的一環。也許你會想:「小販」與「民主」有何關係?在上水市中心走一圈,才發現這個「轉口站」社區,有着多元化的經濟模式——墟市、街市、樓梯檔、鐵皮檔、商場和流動小販都能在這區找到。雖然目下的發展趨勢也是商場愈建愈多,小販、排檔的生存空間愈縮愈少。「小販的出現,是出於社區內的需求。」這次「彩園夜市導賞團」的其中一位導賞員何智聰Tommy不下數次提出。小販除了有獨門的烹煮技巧,還練就擇地而處、逐人流而居的原始本領。一個夜市,如何形成,在哪裏擺賣、各自擺賣什麼,早在小販之間各自有默契,沒有經過別人來「規劃」、「設計」,卻自有其生命力。說着說着,小販的生存空間,與香港人的民主空間猶有相似的地方。


孝思亭——擺賣寶地

我們在上水火車站集合,沿新運路單車徑旁的行人路行走,走到過馬路處,幾個石砌的涼亭(據說涼亭有個很多區內人都不知道的名字「孝思亭」),有老人在乘涼,也有不少提着幾大袋貨品的人在歇歇。近過馬路處,有一大排水果檔在擺賣。「他們都是有牌的小販。」Tommy說。這裏也曾經是上水區內小販擺賣的地方,另一位熟路的導賞員Joanne說,曾經有小販告訴她,「幾十年前父母便在這裏擺賣。現在天橋樓梯旁、近路軌處被圍欄圍着,但從前那裏是沒有圍欄的。於是每逢有火車來到停站,父親會提着食物到火車窗外叫賣,情况有點像朱自清《背影》描寫那個父親走到欄柵處,跟小販買桔子給兒子的情况。」現在乘客被禁止在路軌與月台之間走上走落,不過這裏也確是擺賣的好地方,有人流,周圍有燈,也有座椅。如果有日政府真的考慮發牌管制小販而不是掃蕩、打壓,可向這群年輕人徵詢意見,他們正在區內尋找可以容讓小販擺賣的未來地帶。


石湖墟農產品分銷點——聚農不聚「廚」

從新運路我們經過新豐路,這裏都是兩三層高的唐樓。「你們看附近都是『新』字頭的街名,這裏就是石湖墟,在一九六○年代後新建的。」Tommy說,在上水變成商場林立之前,這兒是上水居民的生活及經濟活動中心。


導賞員們帶我們轉入新豐路旁的一條小路,在一排唐樓以後,是一大片被圍着的空地,原來是「石湖墟農產品分銷點」,遠離火車站,人流稀少。「這裏是上水的農墟,早上會有很多本地農民在擺賣蔬菜等。」圍欄上有一個膠牌寫着「開放時間:早上六時至十時」。即每天有二十小時是丟空,可以作其他用途嗎?「其實之前大家都有考慮過可否於晚上闢作流動熟食小販擺賣的場地,可是小販們的意見是這裏地方較偏僻,不聚人,所以也就作罷。」他說,其實小販的擺檔選址,自有一套方法的,「小販擺檔,其實都是依着社區的需求而出現,是一種民間『需求關係』,而不是自上至下的社區規劃得來的。你看天水圍天秀墟現在的情况便會明白。」


石湖墟——多元商舖生態

晚上九時許,我們走進除幾間食肆外,所有店舖都已經打烊的石湖墟。難得有機會走進沒有行人、沒有商業活動的墟市。團友之中有些是上水街坊,更多是來自其他社區的。夜裏,我們更能清楚看到石湖墟內不同商舖的招牌,服裝店、傳統的中式餅店、眼鏡店、腸粉店等等。一眾團友圍起來,說說大家的對墟市與商場的觀感:有人喜歡露天市集,「空氣較清新,市政街市裏頭怎樣都有一陣陣街市味」;也有人覺得,若心裏早有目標去買某幾件貨品,還是逛室內街市、商場較方便,「可以行少一點路」。墟市、商場,各有所好,導賞員Tommy補充:「有研究指出,筆直的街道,總有種吸引人走上前去探索的力量。這是密封式的商場所沒有的。」


在石湖墟,我們還可看到更多不同的商舖形態,除了街舖、樓上舖,還有少數樓梯檔、鐵皮檔。不同形式的小型商業模式,仍能在上水墟市內生存。


上水廣場——柱陣防小販妨居民

夏夜在上水逛一大圈,各位都身水身汗。導賞員帶我們到了新樂街的一排唐樓去看,看那一幢鶴立於唐樓之間的商場上水匯。這個開張數月的商場,與所在的石湖墟成一鮮明的對比。


不時延期完工的工程

一行人離開商場,經過上水廣場外的天橋。翻新後的上水廣場,名店林立;而廣場外寬闊的天橋曾經是小販擺賣的地方。導賞員及義工向團友講述年初小販被圍捕的經過:先在各天橋出入口佈防,然後再派人上天橋連人帶車搜捕……如臨大敵,卻原來為搜捕小販。


現在天橋與天橋之間的連接位置,都加插了不少柱子,以防小販的木頭車經過。上水廣場至上水火車站的柱子,尚可讓人橫過;火車站至彩園邨天橋之間的一列柱子陣,令眾人嘆為觀止——三排鐵柱,攔得連路過居民的手推嬰兒車也推不過。彩虹橋上,陣柱上、橋頂上掛滿「保障個人健康切勿光顧小販」、「道路輕鬆 行得暢通」等標語。彩虹橋底下是有一片空地,現在都被鐵絲網、圍板,甚至石花盆圍封了,還貼出「工程進行中」的告示。旁邊通道還有一排鐵柱陣,連窈窕的女團友都要側身而過。「他們起初圍封的範圍更大,更阻人,可能被人投訴過。至於告示,沒有讓人知道裏面正在進行什麼工程,而完工日期更會不時的『延後』。」導賞員說。有團友笑說:「這裏不是很像『門常開』的政總嗎?」已經不止是美感、是否與民為善的問題,架設種種障礙以防治小販,反更阻礙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小販』與『反小販』之間,究竟那一方更擾民?難道兩者之間,已沒令小販有生存空間又能改善社區環境的方案?」


彩園夜市 ——鐵馬佔街

晚上十點半,我們到了位於彩園邨入口的「彩園夜市」。


上水彩園邨附近的小販,最高峰時有四十多檔。賣鹽焗蛋(雞蛋、鵪鶉蛋)、雞髀及腎的檔主說:「生意最好就係去年這個時間,十月、十一月。天橋上面有幾十檔!咩嘢食都有。」只是近大半年來被頻密地掃蕩,現在只餘十數檔。政府對小販的打壓,其實不難看見得出:原本約十呎寬的行人道,至少一半路被「Z」形的圍上鐵馬佔據(圖a)——這個設計,明顯是針對擺賣的小販。我們一行三十多人,要分成兩批進入夜市範圍,以免造成擠塞。


那天晚上擺賣約有十檔小販,隱然可見,他們擺賣的食品,會自行分工,個個發揮自己的獨門手藝,與商場、連鎖食店所提供的食物各有不同。


文、圖 蔡琇莹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