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文章的標題,是談論愛情時的常見話題。對婚姻制度的信任,是否要以婚姻作為愛情的最終體現,言人人殊。不過,再天長地久的愛念、再海枯石爛的山盟海誓,也許都逃不過市場經濟及社會制約的重重考驗。
大家翻閱新聞,大概也留意到一些「因結婚而分手」的報道。買房子的壓力,往往讓兩口子以至家人因房貸、房屋要歸誰人名下的問題而鬧翻。擺酒不擺酒,在酒店或酒樓擺酒、擺多少圍,除了是經濟問題外,更涉及所謂的「體面」,往往讓準新人疲於奔命。而「禮金」的數目,以及相關的「禮數」要求,更是使男家和女家齷齪的導火線,讓準新人左右不是人。
結婚產業鏈大行其道
更耐人尋味的,是一眾「結婚產業鏈」亦應運而生,大行其道。如今,社會有一個名為「婚禮統籌師」的工種,專職替準新人計劃婚禮。各餐飲集團亦瞄準這龐大、穩定的婚姻市場(無論經濟周期順逆,總有人要結婚),婚宴價格亦水漲船高。大家不妨留意:婚禮博覽會近年愈辦愈多、愈搞愈大型,雲集了各式各樣的「產業」:化妝、攝影、旅遊、儀式套餐、婚宴紀念品、洋酒、註冊服務、禮餅、花球、交通和衣飾租賃、花車、花車佈置,以至花車洋娃娃的設計和衣飾……總之,你想到和想不到的,都會有相關的市場服務人員,等待你光臨。
婚姻,原本是一對戀人打算從此一起生活,於是舉行一個宣告儀式。當然,婚姻自古而來都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因為這儀式意味一個新家庭,而家庭是構成社會制度的重要單位。於是,傳統社會有所謂的「三書六禮」、「七出之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重重的道德和集體制約,使婚姻成為家族、階級,以至是管治者的工具,去建構一套穩定的倫理和權力關係,達至社會和諧。
時而世移,隨着現代化的步代,傳統社會的道德制約力量理應弱化:社會趨向個人化、核心家庭出現、人權意識抬頭、法律制度日漸尊重個人的自由意志等。按理,兩個成年人如果要成親,在現代化的香港社會,只要往婚姻登記處按《人事登記條例》公事公辦,即可結為夫婦。
不過,婚姻法律的現代化,並未讓傳統社會的道德制約隨着歲月流逝。這些道德制約——「體面」、「禮數」、成家立室 (「立室」意味「買樓」) 等文化想像,仍深深地扎根於華人社會,更成為現代社會的龐大商機,繁衍了一套「產業鏈」——更貼切的講法,是不同行業的「食物鏈」。當然,一對對的準新人,就是這些「現代禮教」和「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走筆至此,大家不妨思考:婚姻,其實是什麼回事?婚姻的傳統功能,在現代社會有何變化?更甚者,如果「結婚是戀愛的墳墓」的命題是成立的話,所指的,是否就是上文提及的社會現象?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大家翻閱新聞,大概也留意到一些「因結婚而分手」的報道。買房子的壓力,往往讓兩口子以至家人因房貸、房屋要歸誰人名下的問題而鬧翻。擺酒不擺酒,在酒店或酒樓擺酒、擺多少圍,除了是經濟問題外,更涉及所謂的「體面」,往往讓準新人疲於奔命。而「禮金」的數目,以及相關的「禮數」要求,更是使男家和女家齷齪的導火線,讓準新人左右不是人。
結婚產業鏈大行其道
更耐人尋味的,是一眾「結婚產業鏈」亦應運而生,大行其道。如今,社會有一個名為「婚禮統籌師」的工種,專職替準新人計劃婚禮。各餐飲集團亦瞄準這龐大、穩定的婚姻市場(無論經濟周期順逆,總有人要結婚),婚宴價格亦水漲船高。大家不妨留意:婚禮博覽會近年愈辦愈多、愈搞愈大型,雲集了各式各樣的「產業」:化妝、攝影、旅遊、儀式套餐、婚宴紀念品、洋酒、註冊服務、禮餅、花球、交通和衣飾租賃、花車、花車佈置,以至花車洋娃娃的設計和衣飾……總之,你想到和想不到的,都會有相關的市場服務人員,等待你光臨。
婚姻,原本是一對戀人打算從此一起生活,於是舉行一個宣告儀式。當然,婚姻自古而來都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因為這儀式意味一個新家庭,而家庭是構成社會制度的重要單位。於是,傳統社會有所謂的「三書六禮」、「七出之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重重的道德和集體制約,使婚姻成為家族、階級,以至是管治者的工具,去建構一套穩定的倫理和權力關係,達至社會和諧。
時而世移,隨着現代化的步代,傳統社會的道德制約力量理應弱化:社會趨向個人化、核心家庭出現、人權意識抬頭、法律制度日漸尊重個人的自由意志等。按理,兩個成年人如果要成親,在現代化的香港社會,只要往婚姻登記處按《人事登記條例》公事公辦,即可結為夫婦。
不過,婚姻法律的現代化,並未讓傳統社會的道德制約隨着歲月流逝。這些道德制約——「體面」、「禮數」、成家立室 (「立室」意味「買樓」) 等文化想像,仍深深地扎根於華人社會,更成為現代社會的龐大商機,繁衍了一套「產業鏈」——更貼切的講法,是不同行業的「食物鏈」。當然,一對對的準新人,就是這些「現代禮教」和「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走筆至此,大家不妨思考:婚姻,其實是什麼回事?婚姻的傳統功能,在現代社會有何變化?更甚者,如果「結婚是戀愛的墳墓」的命題是成立的話,所指的,是否就是上文提及的社會現象?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