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普選框架,備受爭議,觸發的抗爭行動,由學生團體發動的罷課揭開帷幕,特別是中學生應否參與更引起爭論。普選是衆人之事,可以說人人有份,學生(包括大學生、中學生)關注理所當然,若他們視若無睹,不聞不問,則香港學生的素質反而使人擔心。若學生自主參與罷課,知道所為何事,為自己的行動負責,而中學生獲得家長同意,則這樣的學生運動,即使不鼓勵,也不應該壓制。
學生也是持份者
受普選影響更深遠
本港在上世紀70年代,發生過兩次罷課,一次是1973年,政府削減新入職文憑教師起薪點,引起3間教育學院學生不滿,發動了兩次全港罷課,在第3次罷課前,政府讓步;另一次是1978年,金禧中學教師向廉政公署舉報校長貪污,校長被捕後,新校長被指針對舊師生,引發師生靜坐3日,當局威脅封校,一度觸發約2萬人集會抗議。這兩宗罷課,分別涉及教師權益和校務管理問題,與政治議題無關;今次學生不滿普選框架而罷課,抗爭對象除了特區政府,還有中央,政治意涵濃烈,事態更敏感,特別是各方陣營纏鬥不休,學生會否被利用,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學生一般較單純,沒有利益覊絆,他們堅持原則立場,一腔熱血參與抗爭行動,職是之故,無論中外古今,權力當局對學生運動,都以較包容和愛護取態體待。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推銷政改,談到罷課,雖然表示不贊成,但是他確信準備參加罷課的學生,是熱愛香港的,呼籲全港老師、家長一齊愛護學生,守護學生的核心價值,不要影響學習。董建華這番話,反映不少人對學生罷課的看法。
學生團體就罷課提出4項訴求,包括確立公民提名、2016年立法會全面直選、特首梁振英和政改三人組下台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向港人道歉,這些訴求,放在事態發展和現實檢視,顯得不切實際,不可能獲得積極正面回應。這4項訴求反映學生團體只看原則,去到最盡,根本沒有打算妥協的考慮,若是政黨或政治人物,在政治盤算甚或利益考慮下,相信不會提出這類訴求;這個情况或許反映學生少不更事,也說明學生儍得可愛之處。不過,學生這類訴求在政治上對解決問題,起不了作用;政黨在現實中若要尋求妥協、推進事態,就不宜被學生牽着鼻子走。這是今次政改歷程值得注意之處。
關於政改,學生也是持份者,嚴格而言他們因為年紀輕,對政改良窳的影響和承受,較其他成年人更深遠,他們不滿普選框架而抗爭,是訴求也是權利。大專學生已經成年,他們只要自主參與,知道箇中義務所在,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則參加罷課是個人抉擇。中學生則不一樣,他們尚未成年,中學與大學、大專院校的管理不一樣,還涉及家長的意願等,應否參與罷課的考慮確實不一樣。現在,不乏教育工作者認為政改是敏感議題,學校不應成為要直接回應這個問題的地方,認為適宜讓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這類想法,是否迴避現實,值得討論。
學校處理中學生罷課,有3個選擇,一是壓制,據知有辦學團體表明學生參加罷課當曠課論;二是適度配合,據知有學校將特別設立課室供學生罷課;三是辦學團體採取中性立場,交由各學校按情况自行處理。各類學校取態處理不同,是基於不同考慮,各自抉擇。
平衡討論普選罷課
讓學生作知情抉擇
不過,即使學校不回應普選議題,中學生也會在媒體、社交網絡及朋輩口中得知,甚至有第一身經歷,不過,循這些途徑接收的普選資訊未必全面,學生亦未必能有效處理及分析各種資訊,因而可能產生各種誤解。若在校內,由老師有系統地提供全面的資訊及從多角度的分析,學生則能對議題有更深入詳盡及較全面的理解。也就是說,當學生不能免於接收普選信息,包括周遭朋輩免不了討論罷課,協助學生知道所為何事,知道權利與義務所在,明白要為抉擇負責,從而作出知情的抉擇(informed decision),應該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
從這個角度審視中學生怎樣回應罷課,較呼籲動員市民、教育工作者、家長或學生舉報是否有人在學校策動招攬參加罷課,來得更有意義。授業解惑,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例如在通識課講授相關情况,或在學校舉辦論壇,由教師主持,協助學生討論辯論,從而做出判斷,是應有之義。關於政改與罷課議題,若能超越黨派立場,協助學生循不同角度認知事態,藉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只要做到平衡教學,學校給學生教授具爭議議題,可以豐富學生的公民知識及培育學生對核心價值的堅持和尊重。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學生也是持份者
受普選影響更深遠
本港在上世紀70年代,發生過兩次罷課,一次是1973年,政府削減新入職文憑教師起薪點,引起3間教育學院學生不滿,發動了兩次全港罷課,在第3次罷課前,政府讓步;另一次是1978年,金禧中學教師向廉政公署舉報校長貪污,校長被捕後,新校長被指針對舊師生,引發師生靜坐3日,當局威脅封校,一度觸發約2萬人集會抗議。這兩宗罷課,分別涉及教師權益和校務管理問題,與政治議題無關;今次學生不滿普選框架而罷課,抗爭對象除了特區政府,還有中央,政治意涵濃烈,事態更敏感,特別是各方陣營纏鬥不休,學生會否被利用,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學生一般較單純,沒有利益覊絆,他們堅持原則立場,一腔熱血參與抗爭行動,職是之故,無論中外古今,權力當局對學生運動,都以較包容和愛護取態體待。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推銷政改,談到罷課,雖然表示不贊成,但是他確信準備參加罷課的學生,是熱愛香港的,呼籲全港老師、家長一齊愛護學生,守護學生的核心價值,不要影響學習。董建華這番話,反映不少人對學生罷課的看法。
學生團體就罷課提出4項訴求,包括確立公民提名、2016年立法會全面直選、特首梁振英和政改三人組下台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向港人道歉,這些訴求,放在事態發展和現實檢視,顯得不切實際,不可能獲得積極正面回應。這4項訴求反映學生團體只看原則,去到最盡,根本沒有打算妥協的考慮,若是政黨或政治人物,在政治盤算甚或利益考慮下,相信不會提出這類訴求;這個情况或許反映學生少不更事,也說明學生儍得可愛之處。不過,學生這類訴求在政治上對解決問題,起不了作用;政黨在現實中若要尋求妥協、推進事態,就不宜被學生牽着鼻子走。這是今次政改歷程值得注意之處。
關於政改,學生也是持份者,嚴格而言他們因為年紀輕,對政改良窳的影響和承受,較其他成年人更深遠,他們不滿普選框架而抗爭,是訴求也是權利。大專學生已經成年,他們只要自主參與,知道箇中義務所在,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則參加罷課是個人抉擇。中學生則不一樣,他們尚未成年,中學與大學、大專院校的管理不一樣,還涉及家長的意願等,應否參與罷課的考慮確實不一樣。現在,不乏教育工作者認為政改是敏感議題,學校不應成為要直接回應這個問題的地方,認為適宜讓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這類想法,是否迴避現實,值得討論。
學校處理中學生罷課,有3個選擇,一是壓制,據知有辦學團體表明學生參加罷課當曠課論;二是適度配合,據知有學校將特別設立課室供學生罷課;三是辦學團體採取中性立場,交由各學校按情况自行處理。各類學校取態處理不同,是基於不同考慮,各自抉擇。
平衡討論普選罷課
讓學生作知情抉擇
不過,即使學校不回應普選議題,中學生也會在媒體、社交網絡及朋輩口中得知,甚至有第一身經歷,不過,循這些途徑接收的普選資訊未必全面,學生亦未必能有效處理及分析各種資訊,因而可能產生各種誤解。若在校內,由老師有系統地提供全面的資訊及從多角度的分析,學生則能對議題有更深入詳盡及較全面的理解。也就是說,當學生不能免於接收普選信息,包括周遭朋輩免不了討論罷課,協助學生知道所為何事,知道權利與義務所在,明白要為抉擇負責,從而作出知情的抉擇(informed decision),應該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
從這個角度審視中學生怎樣回應罷課,較呼籲動員市民、教育工作者、家長或學生舉報是否有人在學校策動招攬參加罷課,來得更有意義。授業解惑,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例如在通識課講授相關情况,或在學校舉辦論壇,由教師主持,協助學生討論辯論,從而做出判斷,是應有之義。關於政改與罷課議題,若能超越黨派立場,協助學生循不同角度認知事態,藉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只要做到平衡教學,學校給學生教授具爭議議題,可以豐富學生的公民知識及培育學生對核心價值的堅持和尊重。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