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在香港開埠之時,香港人口最多的區域是赤柱——一八四一年五月,英國政府所做的第一次香港人口普查之中,香港島有四千多人口,當中有二千人是住在赤柱,可見在維多利亞城建成以前,赤柱是港島人的聚居地。
現在遊人如鯽的赤柱,有不少古蹟,舊赤柱警署、聖士提反書院、赤柱軍人墳場、赤柱炮台,還有現在不作對外開放,位於赤柱半島的南端的赤柱軍營,你大概也可以估到,這裏曾是香港的一個軍事重地,而在半島的高地上,還躺着一些曾為港捐軀的軍人與平民。
在中學任教的蔡耀倫,曾與歷史學者鄺智文合著有關太平洋戰爭書籍《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在這場持續了十八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香港戰役(Battle of Hong Kong)中的最後戰場,就是在赤柱。
日軍眼中的「癲喪」兵團
若以雙方的軍事力量來衡量,香港戰役基本上是一場「無得贏」的戰事,因為日軍強,英軍兵力不足的情况太懸殊。「但殖民地軍隊真係唔係咁弱。他們的表現很多時是意想不到的。」蔡耀倫說,翻查日本軍隊有關香港戰役的歷史檔案,日軍起初以為三天之內便可以取下香港,怎料這場戰事卻被英軍的防守與反擊拖長至十八天。「對於在赤柱中勇戰的加拿大兵團,日軍更以『癲喪』來形容他們。加軍不停的反攻,令他們疲於奔命,連戰壕也沒有時間掘。」他說。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是太平洋戰爭中香港戰役的尾聲,英軍退守至赤柱,這裏成為日英兩軍的最後戰場。戰事完結,不少在香港戰役中捐軀的軍人,都被葬在赤柱軍人墳場和柴灣西灣軍人墳場。這批軍人,從墓碑上看到,當中除了英國人、華籍英兵,還有不少是加拿大、印度、法國老兵。至於由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蔡說在日本的歷史檔案之中,暫時未看到太多有關雙方對戰的資料。
香港戰役——英國遠東重要一役
蔡耀倫說,近年有種歷史論述是當年英國想棄守香港,甚至把華籍英軍當作炮灰。但他與鄺智文翻開近二三十年才開封的歷史檔案,發現事實並不如此。「在一九三六年,英軍曾在東九龍設立醉酒灣防線。其實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英國一直視香港為遠東的軍事基地。只是在大英帝國的版圖來看,香港位處邊緣,未能有足夠的大部隊、艦隊鎮守。直至日軍決定攻香港之前,英軍也有請加拿大軍支援,如果英軍想着棄守,根本不用請支援。」他認為,將香港戰役放於太平洋戰爭中來理解,較符合歷史史實,亦能看出香港在遠東的戰略位置。「我們將『香港保衛戰』稱為『香港戰役』,亦希望帶出這一役的意義,不止於保衛香港,也看出這是英國在遠東防守中重要的一役。」
在港英時代,抑或特區政府的二次大戰紀念活動中,都不曾有過關於香港戰役(Battle of Hong Kong)的官方紀念活動, 但加拿大政府對此段歷史卻相當重視。最近政府宣布於每年九月三日及十二月十三日舉行官方儀式,分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及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蔡耀倫說,「紀念日真係唔怕多」。那麼我們也在民間紀念一下曾經為了保衛香港而流血的人,以及於赤柱被屠殺的香港人。
舊赤柱警署——抱傷而歸 誓逝於斯
赤柱村道的法定古蹟舊赤柱警署,近十多年曾變身餐廳、超級市場。大家知道這裏曾是舊警署,但未必知道這裏曾是香港淪陷前的戰役之中重要的戰線所在。蔡耀倫說,舊赤柱警署算是區內最「硬淨」的建築物,又靠近通往軍營的路,是戰略位置。
我們站在舊警署門外,蔡指着現在超市門外的角落說﹕「當年義勇軍Major Forsyth,在戰線身中多槍後還堅持留下指揮,直至失血過多,被抬到赤柱警署,拒絕送院救治,戰至最後。」現在超市牆身漆上一片白,但隱約看見五六團微微隆起的水泥批盪﹕「這些都是當年戰事的彈痕。約十年前我來的時候,彈痕還是很清晰的。」蔡說。
舊警署曾是英軍高級將領的住所,現在還可見他們居住的痕迹。從前舊警署外的露天花園,現在已搭建成室內地方。另外,作為法定古蹟,警署的主樓不可放置機器,所以超市的雪櫃、冷藏櫃,只能存放於底層、當年的「軍火庫」之內﹕「軍火庫是以最穩固的建築物料建成,當年以防炸藥爆炸。所以至今仍能承受重型機器。」
軍官房變貨倉——活化?保育?
現在警署的地下室用作貨倉,閒人免進,樓上曾是四個英軍軍官的房間,現在是貨架——飲品、廁紙堆之間可看到用透明膠片封着的舊壁爐。「超級市場營運自然要擺貨。但從歷史角度看又不免令人想﹕『為何要在軍官的房內堆廁紙?』」蔡說實在難以判別「活化」與「歷史保育」之間應如何平衡。
黃麻角小山——華兵被迫當炮灰
離開舊赤柱警署,沿赤柱村道,走到黃麻角道與東頭灣道的分岔,是一小丘。「當年英軍在山上準備在晚上抗擊日軍。一晚,準備在晚上突擊日軍,英軍命令一些華炮兵打大光燈,令他們可以瞄準伏擊的日軍。當然,黑夜之中大光燈之下的炮兵也成了日軍攻擊的目標,所有華炮兵只有三人生還。」
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之地
黃麻角道與東頭灣道夾着的,現在是聖士提反書院。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學校被徵用為英軍醫院。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日軍擊敗頑抗的英軍,為報頑抗之仇的日軍在此屠殺傷兵及醫護人員,是為「聖士提反大屠殺」。在赤柱戰事之中,這裏附近發生過激烈戰鬥;至廿五日,加拿大皇家來褔槍營奉命反攻聖士提反醫院,當日正午於書院外與日軍激戰,死傷過百。至日軍收到港督楊慕琦投降的消息,才對赤柱停火。廿六日,香港的戰事大致停止。赤柱發生的戰役也許不是能改變大局的戰事,但戰事來到當前,士兵都以身相迎,即使明知是雞蛋與高牆之戰。日治時期,這裏被稱為「赤柱集中營」,主要收英軍及加拿大軍的戰俘。
重光紀念與抗戰勝利紀念之別
一九九七年以前,香港政府把八月最後的星期一及之前的星期六訂為「重光紀念日」。只記得紀念日在暑假期間,一般學生不能「受惠」。這個在每年八月最後一星期出現的紀念日,紀念的是日軍投降後,英國重新管治香港。
至於在上星期特區政府公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則是在九月三日。日軍不是在八月十五日向盟軍投降的嗎?原來日本正式向盟軍及中華民國政府簽署投降書的日子,是在九月三日。
也許紀念日在哪一天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對軍人的追念。不過,以不同的名義,在不同的日子作為「慶祝」或「紀念」,都可看出究竟是在哪一歷史框架下理解一場戰爭。香港戰役,是屬於太平洋戰事的一部分?還是中日抗戰的一部分?當中又是哪些人為了保衛香港而拼命?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蔡琇莹、蔡耀倫及高添強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現在遊人如鯽的赤柱,有不少古蹟,舊赤柱警署、聖士提反書院、赤柱軍人墳場、赤柱炮台,還有現在不作對外開放,位於赤柱半島的南端的赤柱軍營,你大概也可以估到,這裏曾是香港的一個軍事重地,而在半島的高地上,還躺着一些曾為港捐軀的軍人與平民。
在中學任教的蔡耀倫,曾與歷史學者鄺智文合著有關太平洋戰爭書籍《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在這場持續了十八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香港戰役(Battle of Hong Kong)中的最後戰場,就是在赤柱。
日軍眼中的「癲喪」兵團
若以雙方的軍事力量來衡量,香港戰役基本上是一場「無得贏」的戰事,因為日軍強,英軍兵力不足的情况太懸殊。「但殖民地軍隊真係唔係咁弱。他們的表現很多時是意想不到的。」蔡耀倫說,翻查日本軍隊有關香港戰役的歷史檔案,日軍起初以為三天之內便可以取下香港,怎料這場戰事卻被英軍的防守與反擊拖長至十八天。「對於在赤柱中勇戰的加拿大兵團,日軍更以『癲喪』來形容他們。加軍不停的反攻,令他們疲於奔命,連戰壕也沒有時間掘。」他說。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是太平洋戰爭中香港戰役的尾聲,英軍退守至赤柱,這裏成為日英兩軍的最後戰場。戰事完結,不少在香港戰役中捐軀的軍人,都被葬在赤柱軍人墳場和柴灣西灣軍人墳場。這批軍人,從墓碑上看到,當中除了英國人、華籍英兵,還有不少是加拿大、印度、法國老兵。至於由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蔡說在日本的歷史檔案之中,暫時未看到太多有關雙方對戰的資料。
香港戰役——英國遠東重要一役
蔡耀倫說,近年有種歷史論述是當年英國想棄守香港,甚至把華籍英軍當作炮灰。但他與鄺智文翻開近二三十年才開封的歷史檔案,發現事實並不如此。「在一九三六年,英軍曾在東九龍設立醉酒灣防線。其實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英國一直視香港為遠東的軍事基地。只是在大英帝國的版圖來看,香港位處邊緣,未能有足夠的大部隊、艦隊鎮守。直至日軍決定攻香港之前,英軍也有請加拿大軍支援,如果英軍想着棄守,根本不用請支援。」他認為,將香港戰役放於太平洋戰爭中來理解,較符合歷史史實,亦能看出香港在遠東的戰略位置。「我們將『香港保衛戰』稱為『香港戰役』,亦希望帶出這一役的意義,不止於保衛香港,也看出這是英國在遠東防守中重要的一役。」
在港英時代,抑或特區政府的二次大戰紀念活動中,都不曾有過關於香港戰役(Battle of Hong Kong)的官方紀念活動, 但加拿大政府對此段歷史卻相當重視。最近政府宣布於每年九月三日及十二月十三日舉行官方儀式,分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及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蔡耀倫說,「紀念日真係唔怕多」。那麼我們也在民間紀念一下曾經為了保衛香港而流血的人,以及於赤柱被屠殺的香港人。
舊赤柱警署——抱傷而歸 誓逝於斯
赤柱村道的法定古蹟舊赤柱警署,近十多年曾變身餐廳、超級市場。大家知道這裏曾是舊警署,但未必知道這裏曾是香港淪陷前的戰役之中重要的戰線所在。蔡耀倫說,舊赤柱警署算是區內最「硬淨」的建築物,又靠近通往軍營的路,是戰略位置。
我們站在舊警署門外,蔡指着現在超市門外的角落說﹕「當年義勇軍Major Forsyth,在戰線身中多槍後還堅持留下指揮,直至失血過多,被抬到赤柱警署,拒絕送院救治,戰至最後。」現在超市牆身漆上一片白,但隱約看見五六團微微隆起的水泥批盪﹕「這些都是當年戰事的彈痕。約十年前我來的時候,彈痕還是很清晰的。」蔡說。
舊警署曾是英軍高級將領的住所,現在還可見他們居住的痕迹。從前舊警署外的露天花園,現在已搭建成室內地方。另外,作為法定古蹟,警署的主樓不可放置機器,所以超市的雪櫃、冷藏櫃,只能存放於底層、當年的「軍火庫」之內﹕「軍火庫是以最穩固的建築物料建成,當年以防炸藥爆炸。所以至今仍能承受重型機器。」
軍官房變貨倉——活化?保育?
現在警署的地下室用作貨倉,閒人免進,樓上曾是四個英軍軍官的房間,現在是貨架——飲品、廁紙堆之間可看到用透明膠片封着的舊壁爐。「超級市場營運自然要擺貨。但從歷史角度看又不免令人想﹕『為何要在軍官的房內堆廁紙?』」蔡說實在難以判別「活化」與「歷史保育」之間應如何平衡。
黃麻角小山——華兵被迫當炮灰
離開舊赤柱警署,沿赤柱村道,走到黃麻角道與東頭灣道的分岔,是一小丘。「當年英軍在山上準備在晚上抗擊日軍。一晚,準備在晚上突擊日軍,英軍命令一些華炮兵打大光燈,令他們可以瞄準伏擊的日軍。當然,黑夜之中大光燈之下的炮兵也成了日軍攻擊的目標,所有華炮兵只有三人生還。」
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之地
黃麻角道與東頭灣道夾着的,現在是聖士提反書院。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初,學校被徵用為英軍醫院。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日軍擊敗頑抗的英軍,為報頑抗之仇的日軍在此屠殺傷兵及醫護人員,是為「聖士提反大屠殺」。在赤柱戰事之中,這裏附近發生過激烈戰鬥;至廿五日,加拿大皇家來褔槍營奉命反攻聖士提反醫院,當日正午於書院外與日軍激戰,死傷過百。至日軍收到港督楊慕琦投降的消息,才對赤柱停火。廿六日,香港的戰事大致停止。赤柱發生的戰役也許不是能改變大局的戰事,但戰事來到當前,士兵都以身相迎,即使明知是雞蛋與高牆之戰。日治時期,這裏被稱為「赤柱集中營」,主要收英軍及加拿大軍的戰俘。
重光紀念與抗戰勝利紀念之別
一九九七年以前,香港政府把八月最後的星期一及之前的星期六訂為「重光紀念日」。只記得紀念日在暑假期間,一般學生不能「受惠」。這個在每年八月最後一星期出現的紀念日,紀念的是日軍投降後,英國重新管治香港。
至於在上星期特區政府公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則是在九月三日。日軍不是在八月十五日向盟軍投降的嗎?原來日本正式向盟軍及中華民國政府簽署投降書的日子,是在九月三日。
也許紀念日在哪一天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對軍人的追念。不過,以不同的名義,在不同的日子作為「慶祝」或「紀念」,都可看出究竟是在哪一歷史框架下理解一場戰爭。香港戰役,是屬於太平洋戰事的一部分?還是中日抗戰的一部分?當中又是哪些人為了保衛香港而拼命?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蔡琇莹、蔡耀倫及高添強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