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海市公安局近日披露,其偵破了一起以輿論監督為幌子、通過有償新聞非法獲取巨額利益的特大新聞敲詐案件,涉案的21世紀網主編和兩家公關公司負責人等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至此,一個在中國財經報道領域存在多年的潛規則浮出水面,一條灰色產業鏈被曬到了公眾眼前。考慮到為了獲得足夠的籌碼,財經公關一直以來都是將數家財經媒體「可能的報道」打包起來和擬上市公司議價,因此,未來料將有更多的公關公司和媒體捲入其中。
「上市買路費」成潛規則
在該案件之前,擬上市公司通過財經公關花錢購買媒體沉默的潛規則已通行多年,幾乎成為企業登陸A股的「固定成本」。
早在兩年前,就有媒體曾曝光出,創業板上市企業平均需要花費600萬元人民幣「疏通」財經媒體。這一部分灰色支出不能計入公開的發行費用,只能由公司自掏腰包,最終還是轉嫁給了股民。
媒體和財經公關之所以能夠向擬上市公司收取「買路費」和內地證券市場特殊的發展階段有關。
在官方審批的發行制度下,上市成為一個極為稀缺的資源。對企業來說,邁過發行審核這一步就是「雞犬升天」一夜暴富,這注定了證監會「發審委」成為千軍萬馬激烈廝殺的獨木橋。
輿論左右證監「發審委」
對負責審核的「委員」們來說,行使審核權力意味着其同時向股民們做出了一個無形的承諾:我審核通過的是一家沒有問題的「好公司」。
不過,這些委員一般是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管,其用於審核的精力相對有限。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和擬上市公司相關的媒體報道高度敏感。面對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說不」對他們來說意味着更低的道德風險。
不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擬上市公司對負面報道的忌憚更多的體現在擔憂上市後股價承壓或者是企業負責人臉面受損。
但三年前勝景山河的案例,讓負面報道對擬上市公司的危害度被數倍放大。該公司董事長在喝完上市慶功酒後,即得知證監會在最後關頭將其踢出局。而促使證監會打破先例的原因,正是媒體對該公司弄虛作假的集中負面報道。
由於內地的市場機制和公司治理體系都遠未成熟,幾乎所有上市公司都不敢打包票說白璧無瑕。誰都不想臨門一腳踢偏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因此,盡可能撲滅負面報道就成為企業為上市保駕護航的重要工作。
主動聯繫「要挾」擬上市企業
也幾乎是從那個時候起,財經公關開始在內地迅速發展。除了企業數量的增加,財經公關的工作方式也開始變化:最初他們受顧於擬上市公司扮演消防隊員角色四處滅火,後來一些財經公關公司乾脆聯絡多家媒體針對性的生產負面報道,然後主動聯繫要挾擬上市企業:給錢則集體沉默,不給,則多家媒體密集報道。
不過,一些擬上市公司是受害者,但不少擬上市公司更像是同謀。在此般行業生態下,資訊公開和輿論監督形同虛設,有着諸多問題的上市公司只要花一筆錢,就可以和財經公關、部分財經媒體一起「組建」一個分食股民血汗錢的利益集團。
因此,在內地着力提升資本市場信心的背景下,官方能否以此案為契機,徹底斬斷橫在企業上市最後一環的灰色產業鏈,備受各方期待。
馮其十
至此,一個在中國財經報道領域存在多年的潛規則浮出水面,一條灰色產業鏈被曬到了公眾眼前。考慮到為了獲得足夠的籌碼,財經公關一直以來都是將數家財經媒體「可能的報道」打包起來和擬上市公司議價,因此,未來料將有更多的公關公司和媒體捲入其中。
「上市買路費」成潛規則
在該案件之前,擬上市公司通過財經公關花錢購買媒體沉默的潛規則已通行多年,幾乎成為企業登陸A股的「固定成本」。
早在兩年前,就有媒體曾曝光出,創業板上市企業平均需要花費600萬元人民幣「疏通」財經媒體。這一部分灰色支出不能計入公開的發行費用,只能由公司自掏腰包,最終還是轉嫁給了股民。
媒體和財經公關之所以能夠向擬上市公司收取「買路費」和內地證券市場特殊的發展階段有關。
在官方審批的發行制度下,上市成為一個極為稀缺的資源。對企業來說,邁過發行審核這一步就是「雞犬升天」一夜暴富,這注定了證監會「發審委」成為千軍萬馬激烈廝殺的獨木橋。
輿論左右證監「發審委」
對負責審核的「委員」們來說,行使審核權力意味着其同時向股民們做出了一個無形的承諾:我審核通過的是一家沒有問題的「好公司」。
不過,這些委員一般是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管,其用於審核的精力相對有限。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和擬上市公司相關的媒體報道高度敏感。面對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說不」對他們來說意味着更低的道德風險。
不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擬上市公司對負面報道的忌憚更多的體現在擔憂上市後股價承壓或者是企業負責人臉面受損。
但三年前勝景山河的案例,讓負面報道對擬上市公司的危害度被數倍放大。該公司董事長在喝完上市慶功酒後,即得知證監會在最後關頭將其踢出局。而促使證監會打破先例的原因,正是媒體對該公司弄虛作假的集中負面報道。
由於內地的市場機制和公司治理體系都遠未成熟,幾乎所有上市公司都不敢打包票說白璧無瑕。誰都不想臨門一腳踢偏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因此,盡可能撲滅負面報道就成為企業為上市保駕護航的重要工作。
主動聯繫「要挾」擬上市企業
也幾乎是從那個時候起,財經公關開始在內地迅速發展。除了企業數量的增加,財經公關的工作方式也開始變化:最初他們受顧於擬上市公司扮演消防隊員角色四處滅火,後來一些財經公關公司乾脆聯絡多家媒體針對性的生產負面報道,然後主動聯繫要挾擬上市企業:給錢則集體沉默,不給,則多家媒體密集報道。
不過,一些擬上市公司是受害者,但不少擬上市公司更像是同謀。在此般行業生態下,資訊公開和輿論監督形同虛設,有着諸多問題的上市公司只要花一筆錢,就可以和財經公關、部分財經媒體一起「組建」一個分食股民血汗錢的利益集團。
因此,在內地着力提升資本市場信心的背景下,官方能否以此案為契機,徹底斬斷橫在企業上市最後一環的灰色產業鏈,備受各方期待。
馮其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