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民主是什麼呢?是很多人決定如何一起做一件事情。各位中小學時,大家決定去秋季旅行地點、聖誕節派對如何佈置、誰來當班長之類的時候,是如何做決定的呢?要是學校或者老師說「我們這年去郊野公園吧!」,一意孤行,強迫所有同學接受,讀者很容易想像何謂獨裁,也大概明白這種做法有何弊病。要是被迫去一個不想去的地方,結果就是全班同學毫無士氣,旅行也變得毫無樂趣可言。
大家都覺得「很悶啊」、「沒有人聽我們意見,覺得抑鬱」。要求民主化,比較合乎常理的做法,就是各自表達意見,然後大家開心見誠地把各自需求拿出來討論一下,然後理性地比較各個提案好壞。當然,要是全員意見一致,當然特別愉快,但參與的同學愈多,就愈難達到共識。要是一半人說BBQ,一半人要打邊爐,這個時候就算投票,其實就最沒有意思(因為一定有一半人不高興)。如果99%的人說搭巴士去郊遊,一位同學說不去,也是大有問題。譬如這個同學健康理由,搭巴士會嘔吐的話,以選舉投票,行民主之暴政,強行通過也好,勉強這同學參加,結果途中在車上吐得糊裏糊塗,其他同學也是受難。可見,投票總是一個沒有辦法中的最後辦法。
說得白點:民主主義根本不是有沒有票投的問題。民主是一個讓不同獨立的人,自由選擇,並互相、理性討論,收窄分歧的過程。民主的好處,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受到尊重。就算最後大家的決定不一定是自己最認同的,但起碼在過程中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民主的根本,是對每一個人的尊重。
民主與對話
民主的本質,是一種漫長的討論過程。偶然看到最有趣的報道,是這個:「黃之鋒表示現時仍與警方商討擴闊示威區,他走到特首辦外圍各處逐一向示威者解釋為何不衝擊鐵馬防線,因為要顯示『……我哋都堅持非暴力原則』。」(香港獨立媒體網)試想一下,這不是很厲害的事情嗎?讀者的上司能做到這點嗎?
令我留意到同類事情的,是日本文學學者高橋源一郎。他在《朝日新聞》的「論壇時評」提到,在台灣太陽花學運的時候,學生們在討論是否撤出的時候,林飛帆竟然花了一天,跟在場的所有人逐一聽取意見(!)。最神奇的,是林飛帆這位領袖最後說,雖然他並不同意大家的意見,最後只得成為依從多數派決定的少數派,但最後他說了「謝謝」。高橋源一郎認為,他「看到了民主主義的本質」,乃是令「就算自己意見是得不到通過的少數派,都能說謝謝的系統」(2014年5月29日)。
什麽時候才能得到民主主義?
民主主義,不是一種結果,而是永恒的民主化。民主不是革命。這個世界不存在民主革命成功,就能一勞永逸的便宜事。日本戰後民主主義教父、政治學者丸山真男說得很對:「『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民主主義,萬萬歲!』民主社會並不是這回事。在全世界沒有這種社會,將來永遠也不會有。民主主義只能是以『民主化』的形式存在。只有通過『民主化』才能勉強保持現實的民主主義。」
民主是一種「永恒革命」。民主的本體是「自律個人」。民主是講求「他者感覺」。民主是一種與他人的對話,也是自己內部的對話。相比鄰國日本在過去150年的掙扎與教訓,我們的微少付出,能祈求即時的結果嗎?民主是現代社會的呪縛(詛咒)與絕望的同時,也是一種永恒的祝福與希望。
我寧願賭在對這種未來民主的「虛妄」,而不把籌碼放在天朝的「現實」。「民主是一種微觀的、沒有完結的革命。」
參考:NHK《戰後史證言系列 希求民主主義∼政治學者 丸山眞男∼》(2014年7月19日播放)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