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次政改,發展至特首普選命懸一線,在政治光譜佔大多數的中間溫和力量,對於這個情况,並不甘心,而檢視迄今政改歷程,政治取態極端的兩翼佔奪了話語權,中間溫和力量的空間被壓縮以至被排擠,這是造成政改可能告吹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激進勢力的負面作用和影響,在政改充分顯露出來,「後政改」時期,各個黨派應該自覺地與激進勢力切割,以免被利用為拖累香港的幫兇。
激進勢力倡議總辭
意圖繼續綑綁民主派
泛民溫和黨派,雖然明知道公民提名妨礙與中央溝通商討,但是激進勢力操作佔中投票,形成綑綁態勢,使公民提名成為泛民的主要訴求,現在建制派人士公開表示泛民擺姿態,多次錯過了與中央商討的契機,這個說法雖然有推卸責任之嫌,不過,泛民溫和黨派的被動角色,在政改討論未能起到主導作用,是事實。至於建制陣營的鴿派,在鷹派當道之下,鴿派中人的取態被扣帽子為「民主派」,再講溫和意見,可能被視為「叛徒」等,這是鴿派中人曾經公開表述的處境艱難。
總之,泛民激進勢力和建制鷹派主導的政改,未來若無戲劇性演變,特首普選極可能被民主派議員否決,結果不單使一代人的民主夢碎,普選無期,也為香港整體局面帶來不明朗因素。不過,即使如此,泛民激進勢力對局勢發展,仍然尋求佔奪話語權。
激進勢力提出泛民27名立法會議員集體總辭,認為此乃為「佔中運動」造勢,只要得到大量市民參與、支持佔中,就有望迫使中央政變普選安排,云云。這個倡議確實夠激,可以搶奪眼球,也會得到極端取態者支持,不過,集體總辭與民主派議員目前的策略不同。
民主派議員認為現在首要任務,是否決有政治篩選、無真正選擇的普選方案,而總辭之後的補選,以泛民和建制陣營的力量對比,泛民可以取回27議席、保持否決權的機會極低;另外,泛民議員辭職之後,剩下的43名議員,若人大常委會解釋就是「全體議員」,當局就可以通過普選方案或其他相關法例(例如《基本法》23條立法等)。因此,民主派議員若以否決派自居,則總辭實際上風險極高。
泛民陣營主要黨派公民黨和民主黨,已經公開質疑總辭成效,或表明傾向不會參加總辭,從泛民目前的處境和意圖擔任的角色而言,這是明智抉擇。建制陣營一直要打掉民主派的有生力量,以削弱泛民陣營的力量,正常情况下,民主派理應盡量保留有生力量,才可以在策略運用有所作為,27名民主派議員總辭,實際上是自行繳械;這個道理,其實淺顯不過,激進勢力提出總辭,若非另有隱蔽議程,除了「為激而激」以外,很難理解。
激進勢力視立法會為表演舞台,他們的激越行徑,在政治光譜中或許得到一些極端偏激市民支持,但是對立法會形象的負面影響,在衆多民調已經顯露出來;另外,激進勢力使立法會惡質化,愈來愈多市民不以為然,已經觸發不少市民對所謂泛民,有所反思和重新認識,總的而言,泛民在市民心目中,逐漸減分,而非加分。只要虛心、客觀地聆聽市民心聲的人,都會知道「泛民」的光環開始褪色,甚或已經走上負面的軌道。導致這種轉變,並非單一因素,激進勢力的表現肯定是其中主要原因。
光環開始褪色
民主派好自為之
所謂泛民議員集體總辭,相信民主派議員不會認同,不過此事說明激進勢力意圖繼續綑綁民主派,繼續走他們的激進路線。泛民陣營對普選框架強烈反彈,學生罷課箭在弦上,佔中蓄勢待發,更曾開展各種不合作運動等,其中民主派議員聲言立法會下月復會後,將在議會採取行動,除了民生議題,其他政策事務都會與政府對着幹。近年,民主派議員對激進勢力在議會的表演,取態上基本切割,並不參與,讓激進勢力與政府纏鬥;民主派聲言改變抗爭策略,所採取的手段若與激進勢力一樣,使議會議事惡質化以倍數「增長」放大,管治困局固然深化,市民會如何體待這樣的立法會和民主派議員,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民主派議員就政改對權力當局的反制,會得到不少人理解和認同,不過,民主派議員的舉措,若被人認為是激進勢力的放大版,仍然變相被牽着鼻子走,這樣的話,對民主派整體形象不僅無益,還會削弱市民對民主派的支持。「後政改」政局,民主派凝聚市民力量是重中之重,保持與激進勢力切割,是達至這個目標的要件。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