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恒指跌20點,收報25,297點,成交金額862億元。港股急升過後高位整固,但中資股拒絕回落,上證指及國指突破保力加通道部後繼續攀升,但強勢板塊由內銀變成內險,兩地皆如是。執筆時歐洲央行突然公布減息0.1厘,銀行存錢在央行要罰息0.2厘,歐元應聲下挫。歐央行逼銀行放錢,歐洲經濟每况愈下,銀行錢多只會搵炒作對象,不會借給企業,股市還是有反覆難展跌浪。
內險股由2011年起便進入艱難時期,先有11年實施的銀保新政,規定銀行網點原則上只能與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開展合作,並嚴格規定,在商業銀行網點銷售的保險產品,不得與儲蓄存款、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混淆銷售」,銀保保費收入急跌。及後人行持續加息兼收緊銀根,儲蓄成分為主的產品大受影響,直至2012年中,人行兩度減息加上銀保新政一周年影響減退,內險股才暫時喘定。但2013年起高息理財產品冒起成為新挑戰,險商惟有積極轉型,向保障為主的產品入手,效果在今年上半年體現。
各大內險新業務價值平均增18.7%
今年上半年,各大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增長平均達到18.7%,表現相當出眾,當中太平(0966)增長達到44%,太保(2601)、新華(1336)及平保(2318)則分別升20.6%、18.2%及16.7%,中壽(2628)及人保(1339)則只有中單位數。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增長完全依靠各險企自身的保險經紀銷售團隊,這方面的新業務價增長高達23.9%,太平、新華、太保、平安及中壽分別升49.5%、32.8%、29.1%、17.8%及13.8%,可見這幾年的低潮期後,各大險企已成功轉型,市場及客戶的認同度亦已明顯提高。
中壽自2003年上市以來,大家都憧憬內地近乎未開發的保險市場,將會有極巨大的潛力,但時至今日,人均保單還只是0.6張,近10年的發展並不理想。事實上,2008年以前中國經濟由投資加出口主導,2008年後則以固投為單引擎,民眾收入提高卻跑不贏樓價,內需一直未能起動,保險只能在一線及較富裕的城市成功,其他地區仍停留在買不買保險,甚至保險的概念仍未廣泛建立。
業務穩中求進 合長線投資
舉例說,全國2012年保險密度(人均保險費)和深度(保費收入佔GDP)僅1144元和3%,與發達地區的2、3000美元和12%相差很遠,與日韓港3地的10%亦有一段距離。但以京滬兩市來比較,密度已達4572元和3497元,遠遠高於全國水平,深度亦達到雙位數。由此可見,中國並非不適合保險發展的地方,只是時間問題,只要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使內險股股價過去10年翻了幾番,但未來10年才是真正的黃金10年。
要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交出亮麗成績,但內險股的股價對內含價值比仍處於海嘯後低位,中壽和平保僅約1倍,太保約1.2倍,太平及新華只有0.7、8倍。以這種估值和今後的增長潛力,未來3至5年股價持續錄得雙位數字升幅的機會甚高。當然,這只合長線投資者,別期望買入後能快速抽升。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