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在近月的不停吹風放風之下,人大常委會就香港在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安排的決定,對香港一般市民而言,相信都沒有意外。當人大常委作出詳細的規範之後,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議案內容,大家大概都心中有數。政改走到這一步,泛民再繼續糾纏要符合國際標準已經完全喪失意義和效用。泛民固然無法客觀實在地列出哪些是國際標準,左支右絀之下,只能提出一個虛之又虛的說法:不能有不合理的限制。凡不合理之事,我們都不應支持,但問題又輪到什麼叫不合理。以美國為例,4000多萬非美國本土出生的公民無法參選總統,希拉里大熱倒灶無法取得民主黨的提名,這些是合理還是不合理?這些政治爭議,一些人認為合理,一些人又認為不合理。結果又是無休止、無結論。爭論可以沒完沒了,但政改五部曲是有進程,也有時間表,所以就算泛民繼續拗下去,也要面對一個實在的抉擇,支持還是反對按照人大決定所提交的政改方案,以及在往後的政局中如何自處。
泛民面對人大的決定,仍然以一貫的強硬態度來回應,並且宣稱會全面抗爭,一些甚至提升抗爭的激烈程度。但聽完泛民代表的發言,其實沒有詳細解釋他們用什麼抗爭手段,才可以達到他們的目標。他們繼續走這條路,成功的機會有多大?
倒迫策略 鑄成大錯
政改走到這一步,其實已經說明泛民一開端的鬥爭策略是完全錯誤,其中尤其是以用佔中倒迫策略更是大錯鑄成。在政改議題剛討論時,中央政府還是採取相當開放的態度,包括考慮所謂「守尾門」的方案,但當佔中運動冒起,尤其是一些標榜中間溫和的政治人物和政黨加入和推動佔中運動,那形勢就急轉直下,最終人大常委以最嚴格和仔細的解釋來規範香港2017年的行政長官普選。這種決定,其實不難理解,要「守尾門」的方案可以獲得考慮,前提是泛民跟北京中央政府的關係取得實質的改善,而泛民為換取入閘的機會,必須鞏固尾門最後一關的安全性。但泛民一開始就反其道而行之,以佔中為倒迫手段。從北京的角度看來,在普選和提名程序出現爭拗,泛民已經要以佔中來倒迫,那又如何說服北京尾門可守?如果一個經過普選產生的特首候選人不被中央委任,那泛民又豈止是佔中,一定是佔港;又豈止是倒迫,一定是革命。中央不可能「守尾門」,又要維持管治權在愛國愛港人士手上,以免危害國家安全,結果就是穩守前門,而且守得嚴,守得密,把話說在前頭。
泛民目前的態度強硬,是可以理解。首先,泛民一直都對中央在最後一刻讓步抱有幻想,所以在之前幾個月採取過分強硬的政治立場,很難在短期內急轉彎。况且目前到明年表決議案,尚有半年時間,仍有商量餘地。
爭取中間民意 泛民處劣勢
泛民議員作為民意代表,他們的決定,不能按照他們自己的個人喜好來行事,他們必須考慮民意所歸,這不止是政治道德上的要求,而且是現實的政治得失考慮。香港過去在立法會內的政治地盤劃分,六四分是過分簡單,更精細的劃分,是泛民和愛國愛港各有兩成多的堅實支持者,而中間取態的選民大約佔五成,這本來是兩頭細中間大的政治形態,在泛民成功爭取到大部分中間選民而構成大約六對四的格局。但中間派選民的特色,是按實際的人和事來做決定。而在政改過程中,泛民的民意支持都處於劣勢,而且跟對手長期在一對二之比。支持佔中兩成多,反對五成多;否決未如泛民理想的方案又是兩成多,贊成「袋住先」的又是五成多;佔中發動的投票有70多萬,反佔中的簽名150萬,又剛好是一倍。民意這樣分佈,說明泛民在政改的立場,被激烈抗爭的手段以及同歸於盡的訴求壓縮回其最基本的地盤,中間選民倒向建制,才會出現一比二的對比。如果繼續走抗爭激烈的路線,成功的可能性固然要盤算,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得失,更值得泛民考慮!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泛民面對人大的決定,仍然以一貫的強硬態度來回應,並且宣稱會全面抗爭,一些甚至提升抗爭的激烈程度。但聽完泛民代表的發言,其實沒有詳細解釋他們用什麼抗爭手段,才可以達到他們的目標。他們繼續走這條路,成功的機會有多大?
倒迫策略 鑄成大錯
政改走到這一步,其實已經說明泛民一開端的鬥爭策略是完全錯誤,其中尤其是以用佔中倒迫策略更是大錯鑄成。在政改議題剛討論時,中央政府還是採取相當開放的態度,包括考慮所謂「守尾門」的方案,但當佔中運動冒起,尤其是一些標榜中間溫和的政治人物和政黨加入和推動佔中運動,那形勢就急轉直下,最終人大常委以最嚴格和仔細的解釋來規範香港2017年的行政長官普選。這種決定,其實不難理解,要「守尾門」的方案可以獲得考慮,前提是泛民跟北京中央政府的關係取得實質的改善,而泛民為換取入閘的機會,必須鞏固尾門最後一關的安全性。但泛民一開始就反其道而行之,以佔中為倒迫手段。從北京的角度看來,在普選和提名程序出現爭拗,泛民已經要以佔中來倒迫,那又如何說服北京尾門可守?如果一個經過普選產生的特首候選人不被中央委任,那泛民又豈止是佔中,一定是佔港;又豈止是倒迫,一定是革命。中央不可能「守尾門」,又要維持管治權在愛國愛港人士手上,以免危害國家安全,結果就是穩守前門,而且守得嚴,守得密,把話說在前頭。
泛民目前的態度強硬,是可以理解。首先,泛民一直都對中央在最後一刻讓步抱有幻想,所以在之前幾個月採取過分強硬的政治立場,很難在短期內急轉彎。况且目前到明年表決議案,尚有半年時間,仍有商量餘地。
爭取中間民意 泛民處劣勢
泛民議員作為民意代表,他們的決定,不能按照他們自己的個人喜好來行事,他們必須考慮民意所歸,這不止是政治道德上的要求,而且是現實的政治得失考慮。香港過去在立法會內的政治地盤劃分,六四分是過分簡單,更精細的劃分,是泛民和愛國愛港各有兩成多的堅實支持者,而中間取態的選民大約佔五成,這本來是兩頭細中間大的政治形態,在泛民成功爭取到大部分中間選民而構成大約六對四的格局。但中間派選民的特色,是按實際的人和事來做決定。而在政改過程中,泛民的民意支持都處於劣勢,而且跟對手長期在一對二之比。支持佔中兩成多,反對五成多;否決未如泛民理想的方案又是兩成多,贊成「袋住先」的又是五成多;佔中發動的投票有70多萬,反佔中的簽名150萬,又剛好是一倍。民意這樣分佈,說明泛民在政改的立場,被激烈抗爭的手段以及同歸於盡的訴求壓縮回其最基本的地盤,中間選民倒向建制,才會出現一比二的對比。如果繼續走抗爭激烈的路線,成功的可能性固然要盤算,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得失,更值得泛民考慮!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