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國英﹕確認升勢 追大價股長青網文章

2014年07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7月27日 06:35
2014年07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升穿24,000點阻力創出3年新高,股民開始重拾信心,究竟是大牛市重臨,抑或只是另一個「小陽春」?投資者又應如何作部署?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表示,指數只是一個較易理解和幫助溝通的概念,方便形容大市升跌或牛皮,對實際投資未必有太大的實質意義。「早前雖已有說法指熱錢來臨,但成交仍低,指數仍受制阻力,但其實一些如石油、公路股已暗渡陳倉先行大升,原因應是這些公司的盈利穩定性較大,人們仍未確認大市開展升浪前,會較喜歡買哪些盈利變數不是很大的股票,而這些僅是先頭部隊,現在則升勢變得較全面。」


黃國英認為,內地的經濟增長其實是差的,因此如買內地的股票,投資機構會先買較安全的東西,造成了上述股票價短時間已上升這了10%至20%,個別上升了20%至30%,而且這些都不是一般散戶資金買的。


「指數是不會先動的,必須是股價先動才令指數移動。香港的升市一種是站站停,恒指由23,400點升至23,600點是可以需時2個星期有多,但今年有兩個月是段段快放的,3月中和5月頭都是每天上升少許,但每天皆破頂,升足一個月。」


港股仍是「小陽春」 非有運行

黃認為,港股大方向仍向好,仍在炒落後,雖香港經濟仍差,但政策利好,港股便宜,故有人入市炒作,「但我覺得仍是『小陽春』,並非有運行,很多人拚搏過後賺了錢,會再買一些較實質的股票來收息,如恒生(0011)、港鐵(0066)等等,將炒股賺了的100萬元轉買這些股票,平均每個月便多3000至4000元的穩定收入,長期來說就會累積資產。」


他又指出,「很長時間很多人都是靠炒細股搵食,市場可以因為某股市值小,有傳聞,不用理由也可以大升,但現在香港的整體氣氛是跟A股,變成大價股主道,打擊了現有細股的交易氣氛,有些人在一些細價股已累積了相當的利潤,套現變成沽壓,現在香港資金可大量投資A股的大價股,還可用上槓桿,等閒可2天就上升達10%,利用大股的衍生工具比細價股還好炒,這就邊緣化了細價股,這段時間我覺得細價股將會被冷落,這種情况在這個星期已經開始了。」


「這星期升得最多是貴價的H股,因為對冲已在5月尾展開,一般人不能沽空H股再去買A股搬來香港的。還有很多人買了衍生工具來做對冲,而莊家也要隨市况套戥,這樣就會因為某些股票出乎意料地強勁而被扯高,又造成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貴價的H股升得急,又造成市場認為A股必升,因有10%以上的折讓,時間上滬港通只剩2至3個月便開始,市况又氣勢如虹,因此又拉高了A股。」


不宜炒細價股 可追A股ETF

黃說他早前指A股上升至2600點已有足夠利潤,所以也在新加坡買A股期指,「一般人可買A股的CALL或牛證,就不用怕過往經常出現買錯了A股後,然後愈跌愈買,最後被陰乾,因為買A股的CALL頂多到8月便見真章,如買牛證,如看錯市也最多被收回罷了,最要是這些衍生工具雖槓桿大,會限制了輸錢數目,只要調校縮小注碼,是不會輸死的。A股很久已經沒有值博率了,現可買2823的牛證,用槓桿,付出的金額不多,相對較為安全。」


「港股的策略現在應不去炒細價股,而應衝去買大股,也可追A股的ETF。另香港地產股有機會重估,而我並不太喜歡內房股和電力股,因為最近內地放寬了內房的限購令,這其實是代表市况很差,只會出現反彈,之後又會陰乾。至於電力股的正面消息已盡出,有些還出來集資,AH差價大,而且過後還有減價壓力,不再值博,內房股和電力股反而可作為買PUT的對象」


至於美股,黃國英指仍應未見頂,「我覺得美股是結構性慢慢向好,買一些中長線持有,會有較大升幅,相對來說,港股可作中長線投資的股票是有,但卻不多,而中國股市在09年見頂後,其實已踏入了五年的迷失期,中資股能長升長有並不多,只有如科網的騰訊(0700),或平價貨品的品牌,最近還有一些是燃氣和醫藥衛生的那些,基本上已涵蓋了所有強勢的中資股了,其他的都是上上落落而已。」


黃國英總括,香港股市仍只是上落市,不會有重要的重估,我看是步步為營為佳,不要期望港股會暴升。


羅家聰﹕油價仍是區間徘徊

油價與全球經濟及政治有密切關係,最近紐約期油價格企於100美元以上,後市如何,值得關注。


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認為,油價仍在每桶90至110美元之間上落而並非破位(圖3)當然如突然有政治因素令油價破位上升,技術上可以升至147美元,但現在世界上的政治風雲並沒有新的事物,烏克蘭與以巴衝突等其實已出現長時間,油價未必會因此而可以破位,而用油量多的國家如中國、印度等等現在的經濟並非太好,石油的需求不算太大。


羅家聰指出,「美國是世界上用油最多的國家,近數年美國的人均用油消費佔其GDP的比例上升至6%,美國的用油政策,初期是用別國的石油的,現在也開始用自己生產的了,現在的比例已回到了七十年代的水平,美國的德克薩斯的產油量在70年代已見頂,亞拉斯加在70至80年代後期亦已見頂,整個美國計70年代油產量已見頂,所以美國是多用其他產油國的油的。」


「現在又開始有一個新的理論,油價升跌要看油井的數目,美國的油井數量在90年代已見底,當時是500個以下,但近年已變成了2000個油井,油井多表示生產趨多,另外美國用外國的石油量一向都在上升,但近十年已沒有再升,現在佔的比例是35%,有下降的趨勢,因為美國多了在國內採油自供自給,變得不再需要太多外國的供應,這和其經濟政策是有關的,因為多印了鈔票是會引發通脹的,這就要想辦法來壓低商品價格,令商品價格不能帶動通脹。」


天然氣價若跌 勢取代石油

羅又指出,中東如有戰爭也是對油價是有影響的,現中東最多產油的是沙特地阿拉伯,其次是伊朗和伊拉克,她們都有產量的增長,但現在是產量足但新興市場需放緩,令油價難以上升。「新興市場用人均GDP與用油的增長率計是呈反比的關係,人均GDP愈低,用油的增長率愈高,就如中國和印度,因為用油的效率低看得出多用了油,但產品出來推動GDP就較發達國家為小了。」


另外,羅家聰稱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未必有必然關係,雖然多用天然氣就會少了用油,但大周期來說是相若的,2008年是大周期時,大部分商品皆升,但當沒有大周期時就會各自表現了。「現在世界的發展是趨向環保,由最初用煤轉為用石油,現在就多用天然氣了。而且如北歐等先進國家都已盡量減少使用石油,只有新興大國和發展中的國家因為工業的發展而多用了石油,發達國家以服務性產業為主,用石油來說就相對較少,另隨着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化,天然氣的價格會趨向下跌,長遠來說就有可能取代石油了。」


那會否因技術發展而世上再沒有石油危機?「我覺得危機很多時都是和政治有關的,如禁運及配額等等。另外一些是軍事上的因素,現在如出現戰爭,並不一定是殺人,是可以是去破壞對方設施的,道德一點的戰爭,可以是攻擊對方的軍事設施外,還會政擊對方如油井,這就會造成危機,油價就會上升,如海灣戰爭時油價由15美元急升至40美元,到了停戰時才會下調,70年代的那次急升則是由禁運所造成的。」


他又指出,「如撇除戰爭,長期通脹的因素會影響油價走勢。2008年因為QE而令油價急升至140美元,當時美國的通脹約為5%多一點,對比來說並不高,期油的價格很多時都是炒出來的,炒家會借數據的公布來進行炒作。反而戰爭是不會令油價升得太多的,因為如果真的有第三次世界大戰,恐怕人類的文明會發生大倒退,但如果是普通的戰爭,油價就算上升至150美元,很多國家如加拿大等就會有意欲去生產石油,油價就會被平抑了,而且全球的經濟都在放慢和老化,沒道理會狂升,結論是油價現階段是炒波幅,很可能維持90至110美元之間上落而已」。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60分鐘新視野》逢周六早上11:00-12:00播出 ,主持︰黃國英、羅家聰、劉羽葳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