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兒子近2歲,他有上playgroup,表現得很活躍,有時甚至過於活躍,一起玩耍時,老愛爭人家的東西。我猜他想加入其他孩子的圈子一起玩,但表現又進取了一點,在別人眼中如小霸王。其實有時和鄰居孩子玩時,都有爭東西的情况。不知這是什麼樣的性格,是好是壞?要不要調整?抑或由他順其自然的發展?
答:2歲小朋友的個性較傾向自我中心,處事未成熟,爭物件、搶玩具是經常發生的。因此,並非你的孩子特別霸道,只是未學會與人分享,尚未發展出同理心,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隨着孩子上學,逐漸長大,會有改善的。
孩子一般到4至5歲,才掌握一起玩耍的樂趣,可以合作完成遊戲。2歲孩子多是各自玩樂,因此,當孩子聚在一起玩耍時,家長應從旁觀察,見孩子開始想爭玩具,快要起爭執時,便可以作適當的介入,加以平息,例如對孩子說:「小朋友的玩具不可以搶,若你想玩,可以如何做?」若孩子沒有概念,不懂回應,家長可以從社交角度施教:「可以向小朋友借來玩,或者用另一件玩具交換。」
先安撫情緒再引導
若孩子因搶不到玩具而大發脾氣,家長應先安撫他的情緒,然後藉他的感受加以引導,令他學習同理心,像對他說:「小朋友的玩具若給你搶去,他一樣會不開心。」當孩子願意聽家長的指導,拿玩具和別人交換心儀的玩具,家長須給予讚賞,強化他的動機。若家長的各個建議孩子都不接受,家長可以用其他玩具引開他的注意力,以免爭執惡化。
部分小朋友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每每反應激烈,大叫大喊,尤其在公眾地方,父母有時候真的難以招架。遇到此情况,家長宜帶孩子到人少及安全的地方,好讓孩子及家長的情緒都安靜下來,然後才向孩子解釋,輔以道理,這樣子道理才較易入耳,不會挑起孩子更大的情緒反應。
讚賞比責怪有用
雖說這年紀的孩子較自我中心,但不能事事遷就,他們這階段正建立生活習慣,需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不宜隨興之所至而胡亂行事。建議家長多引導孩子學習與眾同樂,培養同理心,孩子可以順利過渡的,不會成為小霸王。家長應多點從旁引導,給予鼓勵和讚賞,強化他改善行為的動機,而不要動輒責怪孩子處事不當,否則會影響他的自信心,以至社交能力。
資料提供﹕香港小童群益會荃灣及葵青區家庭生活教育主任許巧英
文:Happy Pa ma
答:2歲小朋友的個性較傾向自我中心,處事未成熟,爭物件、搶玩具是經常發生的。因此,並非你的孩子特別霸道,只是未學會與人分享,尚未發展出同理心,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隨着孩子上學,逐漸長大,會有改善的。
孩子一般到4至5歲,才掌握一起玩耍的樂趣,可以合作完成遊戲。2歲孩子多是各自玩樂,因此,當孩子聚在一起玩耍時,家長應從旁觀察,見孩子開始想爭玩具,快要起爭執時,便可以作適當的介入,加以平息,例如對孩子說:「小朋友的玩具不可以搶,若你想玩,可以如何做?」若孩子沒有概念,不懂回應,家長可以從社交角度施教:「可以向小朋友借來玩,或者用另一件玩具交換。」
先安撫情緒再引導
若孩子因搶不到玩具而大發脾氣,家長應先安撫他的情緒,然後藉他的感受加以引導,令他學習同理心,像對他說:「小朋友的玩具若給你搶去,他一樣會不開心。」當孩子願意聽家長的指導,拿玩具和別人交換心儀的玩具,家長須給予讚賞,強化他的動機。若家長的各個建議孩子都不接受,家長可以用其他玩具引開他的注意力,以免爭執惡化。
部分小朋友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每每反應激烈,大叫大喊,尤其在公眾地方,父母有時候真的難以招架。遇到此情况,家長宜帶孩子到人少及安全的地方,好讓孩子及家長的情緒都安靜下來,然後才向孩子解釋,輔以道理,這樣子道理才較易入耳,不會挑起孩子更大的情緒反應。
讚賞比責怪有用
雖說這年紀的孩子較自我中心,但不能事事遷就,他們這階段正建立生活習慣,需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不宜隨興之所至而胡亂行事。建議家長多引導孩子學習與眾同樂,培養同理心,孩子可以順利過渡的,不會成為小霸王。家長應多點從旁引導,給予鼓勵和讚賞,強化他改善行為的動機,而不要動輒責怪孩子處事不當,否則會影響他的自信心,以至社交能力。
資料提供﹕香港小童群益會荃灣及葵青區家庭生活教育主任許巧英
文:Happy Pa ma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