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環繞政改爭議有愈趨激烈之勢,牽連範圍廣泛,已經觸動了投資環境,金融業是本港經濟重要支柱,若政爭事態演變至破壞金融投資環境,對本港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各方就政改繼續擺姿態,只會突顯分歧,使整體情况惡化,只有盡快就政改具體事項開展實質討論,探索是否有妥協空間,或許有機會避免使事態惡化下去。
匯豐瑞信發警號
政爭影響投資環境
匯豐銀行發表的環球證券研究報告,一度認為「佔中」將影響中港關係,拖累整體經濟,因而下調港股評級,建議減持港股,其後雖然迅速改口風,淡化有關論述,但是仍然保留佔中的因素;另一家投資銀行瑞信認為中長遠而言,投資者關心香港司法及金融體制是否會出現變化,中央須盡快回應市場關注。匯豐和瑞信就近期政爭事態,着眼點雖有不同,但是共通點不在於股票市場一時之升跌,而是擔心香港與內地關係轉差、中央改變對港政策等,會對本港投資市場帶來長遠影響。
金管局前任總裁任志剛最近出版的新書,憂慮目前政局發展已蠶食中央領導人對香港的信心,使他們避免過分倚賴香港,他認為這樣會損害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努力。內地財金官員近期亦相繼就此發言,例如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說,香港不是唯一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港府雖有中央支持,亦要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人行國際司副司長朱雋則指出,若佔中失控,不知道未推出的金融政策會否受阻。港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則表示,現階段不敢說「香港的政治化環境影響兩地合作的互信基礎,但我們必須要深思,如何在這個環境下繼續與內地加強互信關係」,擔心香港失去大陸這塊腹地,競爭力將會大減。
這幾名前任或現任內地、本港財金官員,長期參與兩地金融事務、例如人民幣離岸中心平台的架設,中央對金融安全的關注衆所周知,他們對兩地若失去互信基礎,則金融合作能否如設想般推展下去,相信知之甚詳;因此,對他們提出的說法或憂慮,不宜視為「恫嚇」,而是應予重視,設法避免出現破壞兩地互信基礎的局面。
佔中投票、7.1大遊行和預演佔中之後,我們提出朝野應該回歸基本面,走出躁動氛圍,就政改進行實質討論,但迄今未見朝野有反應。建制和泛民陣營一些人的動向,仍然在動員市民、擺姿態,追求匯集市民為籌碼。例如建制陣營30多個團體,組成「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推動簽名運動,目標籌集80萬個簽名,明顯是用以抗衡泛民陣營藉佔中投票、7.1大遊行凝聚起來的龐大聲勢。泛民方面則有人提出所謂「辭職公投」,以證明泛民立場得到市民廣泛支持,云云。
簽名運動和辭職公投目的都在動員市民,但是,即使鼓動起市民參與,客觀上只會進一步撕裂社會,深化分歧,對推動政改討論並無實質作用;特別是市民藉佔中投票、7.1大遊行表達的訴求,清晰無誤,根本毋須藉所謂辭職公投證明爭取真普選的民意。阿茂整餅、為搞事而搞事的思維,應該休矣。
剛過去的佔中投票、7.1大遊行與佔中預演,民情躁動,許多人都擔心事態演變至衝突,猶幸在各方,包括示威者和警隊都高度克制之下,得以平和落幕。這個階段性結果,其實釋出了一個空間,若各方願意善加利用,可以營造實質商討,探索解開政改困結之道,可惜各方仍然埋首鬥爭,政改之結愈纏愈死。對此,各方都有責任;中央擁有最大的權,要負的責任也最大。
勿再動員擺姿態
應幹實事尋求妥協
政改爭議延宕了1年又4個月,民間陣營拋出了20多個方案,許多都按提名委員會框架設計,並無公民提名,但是都被否定,中央不拿出具體構思讓港人和社會實質討論,卻拋出《「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特殊方針政策的論述,與港人一貫理解認知有很大不同,觸動了港人對中央是否改變對港政策的敏感神經,港人蜂擁參與佔中投票與7.1大遊行,與此有關。中央主導政改,理應擁有話語權優勢,事態發展至這種狀態,是操作失誤所致。
中央政策組前任首席顧問劉兆佳認為,目前的動盪處於起初階段,他研判將持續一段時間,不至演變成動亂,但是不排除會發生流血衝突。無人有水晶球,可以預估大型群衆反對運動會演變至什麼局面,特別是泛民陣營已經愈來愈多人顯得不耐煩,提出提早佔中;即使佔中發起人說過走完全部程序之後,都未能爭取到真普選,才會發起佔中,但是最新說法已經調整為若人大常委會8月就政改提名方式等定下的框架,遠離國際標準,他們就會佔中;可見,泛民陣營正在凝聚佔中「決戰」的氛圍,情况值得關注。
除非不在乎香港出現亂局,否則,各方有責任讓事態有轉圜機會。
首先,各方應該停止動員市民和擺姿態,開始做實事;
其次,中央在8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政改拍板之前,應該提出具體構思,讓港人和社會討論,紓解猜度中央意圖而衍生的繃緊情緒;
第三,放下口號式爭議,例如難以界定、衆說紛紜的國際標準,繼續爭持下去,難以推進討論;泛民只要堅持民主原則、無不合理限制與有真正選擇等訴求,相信有機會創造商討空間,嘗試尋求妥協和共識。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匯豐瑞信發警號
政爭影響投資環境
匯豐銀行發表的環球證券研究報告,一度認為「佔中」將影響中港關係,拖累整體經濟,因而下調港股評級,建議減持港股,其後雖然迅速改口風,淡化有關論述,但是仍然保留佔中的因素;另一家投資銀行瑞信認為中長遠而言,投資者關心香港司法及金融體制是否會出現變化,中央須盡快回應市場關注。匯豐和瑞信就近期政爭事態,着眼點雖有不同,但是共通點不在於股票市場一時之升跌,而是擔心香港與內地關係轉差、中央改變對港政策等,會對本港投資市場帶來長遠影響。
金管局前任總裁任志剛最近出版的新書,憂慮目前政局發展已蠶食中央領導人對香港的信心,使他們避免過分倚賴香港,他認為這樣會損害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努力。內地財金官員近期亦相繼就此發言,例如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說,香港不是唯一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港府雖有中央支持,亦要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人行國際司副司長朱雋則指出,若佔中失控,不知道未推出的金融政策會否受阻。港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則表示,現階段不敢說「香港的政治化環境影響兩地合作的互信基礎,但我們必須要深思,如何在這個環境下繼續與內地加強互信關係」,擔心香港失去大陸這塊腹地,競爭力將會大減。
這幾名前任或現任內地、本港財金官員,長期參與兩地金融事務、例如人民幣離岸中心平台的架設,中央對金融安全的關注衆所周知,他們對兩地若失去互信基礎,則金融合作能否如設想般推展下去,相信知之甚詳;因此,對他們提出的說法或憂慮,不宜視為「恫嚇」,而是應予重視,設法避免出現破壞兩地互信基礎的局面。
佔中投票、7.1大遊行和預演佔中之後,我們提出朝野應該回歸基本面,走出躁動氛圍,就政改進行實質討論,但迄今未見朝野有反應。建制和泛民陣營一些人的動向,仍然在動員市民、擺姿態,追求匯集市民為籌碼。例如建制陣營30多個團體,組成「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推動簽名運動,目標籌集80萬個簽名,明顯是用以抗衡泛民陣營藉佔中投票、7.1大遊行凝聚起來的龐大聲勢。泛民方面則有人提出所謂「辭職公投」,以證明泛民立場得到市民廣泛支持,云云。
簽名運動和辭職公投目的都在動員市民,但是,即使鼓動起市民參與,客觀上只會進一步撕裂社會,深化分歧,對推動政改討論並無實質作用;特別是市民藉佔中投票、7.1大遊行表達的訴求,清晰無誤,根本毋須藉所謂辭職公投證明爭取真普選的民意。阿茂整餅、為搞事而搞事的思維,應該休矣。
剛過去的佔中投票、7.1大遊行與佔中預演,民情躁動,許多人都擔心事態演變至衝突,猶幸在各方,包括示威者和警隊都高度克制之下,得以平和落幕。這個階段性結果,其實釋出了一個空間,若各方願意善加利用,可以營造實質商討,探索解開政改困結之道,可惜各方仍然埋首鬥爭,政改之結愈纏愈死。對此,各方都有責任;中央擁有最大的權,要負的責任也最大。
勿再動員擺姿態
應幹實事尋求妥協
政改爭議延宕了1年又4個月,民間陣營拋出了20多個方案,許多都按提名委員會框架設計,並無公民提名,但是都被否定,中央不拿出具體構思讓港人和社會實質討論,卻拋出《「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特殊方針政策的論述,與港人一貫理解認知有很大不同,觸動了港人對中央是否改變對港政策的敏感神經,港人蜂擁參與佔中投票與7.1大遊行,與此有關。中央主導政改,理應擁有話語權優勢,事態發展至這種狀態,是操作失誤所致。
中央政策組前任首席顧問劉兆佳認為,目前的動盪處於起初階段,他研判將持續一段時間,不至演變成動亂,但是不排除會發生流血衝突。無人有水晶球,可以預估大型群衆反對運動會演變至什麼局面,特別是泛民陣營已經愈來愈多人顯得不耐煩,提出提早佔中;即使佔中發起人說過走完全部程序之後,都未能爭取到真普選,才會發起佔中,但是最新說法已經調整為若人大常委會8月就政改提名方式等定下的框架,遠離國際標準,他們就會佔中;可見,泛民陣營正在凝聚佔中「決戰」的氛圍,情况值得關注。
除非不在乎香港出現亂局,否則,各方有責任讓事態有轉圜機會。
首先,各方應該停止動員市民和擺姿態,開始做實事;
其次,中央在8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政改拍板之前,應該提出具體構思,讓港人和社會討論,紓解猜度中央意圖而衍生的繃緊情緒;
第三,放下口號式爭議,例如難以界定、衆說紛紜的國際標準,繼續爭持下去,難以推進討論;泛民只要堅持民主原則、無不合理限制與有真正選擇等訴求,相信有機會創造商討空間,嘗試尋求妥協和共識。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