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網上流行一個心理測驗,當中每一個圓形由一至兩種顏色組合而成,選擇喜好的顏色可反映性格特質,人人玩過都說準,顏色不僅反映心理,亦影響情緒。
植物的綠色證實可以減壓和紓緩緊張心情,在家中或辦公室放置小盆栽,為煩悶生活帶來一點生氣。
植物要施肥澆水,未必人人有恆心打理,但世上竟有盆栽不用定期澆水和施肥,種在玻璃瓶中,植物以自我的生態系統運作便可生存,你只要準備喜愛的玻璃瓶、植物和泥土,便可創造一個瓶中花園。
瓶栽可說是最「慳水慳力」的種植方式,幾乎不用打理,更不用怕忘了澆水植物會死,外國有位逾八十歲的老人家David Latimer,他的瓶中花園生長逾五十年,只是曾澆水兩次!在一九六○年的復活節,他忽發奇想希望在瓶子裏種出一個花園,於是將一個四十公升的大玻璃瓶洗淨,加入堆肥,用電線小心翼翼將幼苗置在瓶底,澆水一百五十毫升,把瓶蓋蓋好,平日幫忙轉轉瓶子,讓陽光均勻照到瓶子內。第二次澆水,已是一九七二年,從此就再沒澆水,瓶中植物永續生存,與世隔絕逾五十年。
瓶內氣體水分循環
瓶中花園不用加古怪的化學東西也能活着,因為密封的環境下,瓶內植物中的水分被植物根系吸收,透過葉片上的氣孔蒸發,水氣在瓶上凝結,並流回植料中,循環不息。在光照充足時,植物吸入瓶內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呼出氧氣,晚上光照不足時,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即使沒有外界的氣體或水分流入,兩種氣體交換和水分循環再用,可達平衡狀態。
製作瓶中花園不難,但要花點心思,坊間有公司售賣這種瓶栽植物,動輒要二三百元一個,自家製便宜得多。
不開花長得慢為佳
康文署舉辦的園藝班,初班課程內容之一便是教授瓶栽製作,瓶栽有趣之處是可以發揮創意,植物變成別致的擺設,亦為環境帶來生氣。導師表示:「樽口愈細,難度愈高,但製成品較有趣。植物選擇方便,選不開花和生長較慢的植物為佳,如網紋草和蕨類等。如果要混合栽種,應選擇生長速度相近的品種,植株大小和容器比例要適當,選擇不同質感、顏色的植物,會令視覺上更有層次感。」
強調焦點
瓶中花園猶如擺設,植物的擺放位置、裝飾物點綴,影響「花園」的美觀程度,動手前不妨先在腦中構圖,構思「花園」的佈局,園藝設計所強調的焦點(focal point)所在。
導師教路
須視乎容器大小挑選植物,要增加瓶栽的美觀,玻璃瓶四面也應有吸引之處,植物混合種植時,可選擇對比的葉片顏色、質感、大小和高度等,形狀和顏色要協調。其次可加添石仔、木材或迷你陶瓷擺設等裝飾;佈局有高有矮、有對比、有層次,勿讓高大的植物遮蔽矮小植物,植株也不宜種太接近。
先構思後製作,由最左邊開始種植,方便移放植物和佈局。在背景加種細葉,能營造景深效果。移植後,用卵石或小木塊鋪在培養土表面,瓶中花園看上來更美觀。
資料來源:康文署
有咩啱種 慢慢長 愛濕
宜選擇生長較慢的觀葉植物栽種,如蕨類、竹芋、薜荔、綠蘿、網紋草、常春藤、椒草、觀葉海棠、地球芒、小雨點、迷你椰子等。揀選喜歡潮濕環境的植物為佳,不建議選擇開花植物,因或會不夠陽光而凋謝。購買小盆植物,移植時清除泥土,剪走死根,如植物太大,可分株或取頂薳部分。取頂薳時,要預留枝葉生長的節位,剪走底葉,減少營養消耗,先插在河沙中或浸水讓它生根,再移植在玻璃容器內。
護理小貼士
如植料水分含量適當,通常不用加水,當植物出現缺水徵狀,才適量添水。假如瓶壁附着水氣,打開瓶蓋一段時間,讓水氣蒸發,或用海綿抹乾,然後用一片蒜頭塗抹瓶壁,防止水氣積聚。修剪枯葉歪枝時,可用小工具幫手,將刀片綁在幼竹枝上,方便在細小的玻璃瓶內修枝。若植物缺肥,可加小量液體肥。
上堂學瓶栽製作
康文署定期舉辦的園藝班,分初中高班,由淺入深全面介紹種植知識,初班課程內容包括植物簡介、土壤和植料選擇、植物繁殖、轉盆技巧、植物護理,以及瓶栽介紹與實習等。
堂數:6節,每節1小時45分
費用:$106
名額:每班30人
地點:九龍公園動物園及園藝教育組課室
查詢﹕2601 8067
網站:www.lcsd.gov.hk→「康樂」→「綠化活動」→「綠化香港運動」→「園藝班」→「活動詳情」
土沉香保育大使培訓計劃
香港命名之樹「土沉香」多年來遭大量非法砍伐,情况嚴重。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將於7月舉辦土沉香保育大使培訓計劃,讓更多香港人認識土沉香。8名講師及導師包括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趙雨樂、藝術家二犬十一咪、教育工作者何佩嫻等。
課程時間: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
課程內容:3次工作坊、5次座談會、5次實地考察
(座談會周五晚上舉行,工作坊和實地考察於周六舉行)
學費:$1000(學員出席率達90%,將獲發還一半學費)
截止報名日期:明天(7月7日)
查詢:9524 0692(www.ilovetaio.com)
文 李佩雯
圖 陳淑安、資料圖片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