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伊利沙伯醫院心胸外科上周四(3日)發現,部門於去年7月至12月半年內,使用過期的手術縫合線(簡稱手術線),為239名病人進行人工心瓣置換手術,手術後有33名病人死亡。院方表示,死亡病人手術後並未出現異常感染,相信死亡與過期手術線無關。心臟科醫生何鴻光表示,死亡率達13.8%,高於一般換心瓣手術死亡率的3%至5%,應深入調查。瑪麗醫院感染控制主任鄭智聰稱,換心瓣手術屬無菌手術,使用過期手術線並不適當。
事隔一年才發現過期
手術縫合線(聚酯不可吸收縫合線)保質期一般為4年,以密封形式消毒包裝。伊院過期手術線的期限至2013年6月,院方在事隔一年始發現手術線過期。據知,事故可能與手術室護士每星期盤點即用即棄醫療用品,以及手術線開包前須檢查是否過期這兩關都「走漏眼」有關(見另稿)。
伊院:術後無異常感染
受事件影響的239名病人中,33人死亡,其餘206人手術後心臟病情况穩定。伊利沙伯醫院院長盧志遠表示,心胸外科上周四發現問題後,初步認為病人因自身疾病逝世,與過期手術線無關。他說,若病人使用過期手術線,出現發燒、感染等徵狀,會在手術後很短時間出現,但部門兩日來翻查33名去世病人紀錄,無發現這33名病人手術後出現異常感染情况。
盧志遠說,會委派獨立調查小組調查事件,包括覆檢33名死者病歷,院方已致電其餘206名病人,現時已聯絡百多人,以問卷了解他們的情况,若病人發燒或感到不適,院方可安排他們兩日內到醫院檢查。
換心瓣手術 何鴻光:需無菌進行
何鴻光表示,整個換心瓣過程需在無菌狀况下進行,稍為有細菌,也會有問題。他指出,若手術線有問題,幾年後縫合心瓣的手術線「甩甩離離」,也會令病人死亡。
鄭智聰醫生認為,伊院應將事發前半年、事發半年間,以及事發後半年的病人手術後的數據逐一比較,若三段時間病人手術後死亡率相若,顯示過期手術線與死因無關,若事發時病人死亡率偏高,便要調查。
伊院表示,徵詢過專家意見認為,手術線有無受細菌感染,仍要視乎其他因素,例如儲存環境及包裝是否完整無缺。鄭智聰稱,若醫護人員在使用時才開啟密封的包裝及適當儲存,即使保質期限超出半年,手術線受細菌感染的機會很低。
郭家麒促設獨立委會調查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醫生表示,使用過期手術線不能接受,屬嚴重疏忽,在正常程序下,每次手術前護士都要核對手術線有效期,認為是次錯誤罕見,促醫管局成立第三方的獨立委員會調查,他亦考慮在立法會跟進。
伊院道歉 稱深入調查
伊院方面向受影響病人及公眾致深切歉意,表示會深入調查事件,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院方已透過「早期事故通報系統」通知醫管局,並按醫管局人力資源政策跟進。調查報告在6至8星期內完成,並會呈交醫管局。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