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啟智﹕台港公民互動不能停長青網文章

2014年07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7月05日 06:35
2014年07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台灣學運領袖陳為廷來港被拒,為台港民間交流立下極壞先例。香港和台灣公民社會的恆常交往對香港有利,對台灣有利,甚至對北京也有利。香港政府此舉甚為愚蠢,必須要盡快撥亂反正。


香港和台灣距離相近,文化語言相通,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也有類近之處,民間交往頻繁是自然不過。近年來,兩地公民社會團體經常互相交流學習。以市區重建和房屋政策為例,兩地同樣面對龐大土地利益的壓力,政府介入的方式卻相當不同,兩地關注城市發展的團體以至直接受重建影響的居民,就經常有活動交流經驗。


港府對待這些兩地串連,應首要認清公民社會團體在一個現代社會當中的角色:他們不是滋事分子,不是阻礙政府施政的麻煩製造者。相反,政府該視他們為免費提供不同觀點的政策顧問,是及時對政策不足發出警告的金絲雀。如果互動得宜,公民社會團體可以幫助政府有效施政,創造社會和諧。


就以台灣為例,過去十多年來民間力量相當活躍,並且協助當局修訂多條法律和政令,回應社會需求。例如《老人福利法》、《長期照顧十年計劃》、《性別教育平等法》和《國民年金法》等等,都是透過民間力量參與而成。公民社會既批評政府,卻同時也可以是政府的伙伴。今天我們讚賞台灣是個人文氣息濃厚的社會,後面靠各個公民社會團體所支撐。台港兩地公民社會互動,對港府可以是一件大好事,應當正面理解。


勿負面理解公民社會

筆者擔心是次陳為廷來港被拒,預視了港府忽視了公民社會已經先入為主地採取了負面的理解。似乎港府看到台灣的民間領袖,便立即聯想到台灣獨立,立即舉起防禦姿勢。見到公民社會團體活躍,又會想到顏色革命,進而處處提防。然而一個處處猜忌別人的政府,注定不會有太多的朋友。而欠缺朋友的政府,固然難以有效施政。


就算我們退一萬步,先放開整體的公民社會發展,僅僅從當前的政治局勢來討論陳為廷申請來港,港府也沒有拒絕的道理。陳為廷是為了七一大遊行來港,他雖然是學運領袖,但他本身尚未定罪,更說不上是危險分子。如果港府擔心的是陳為廷的號召力,就得考慮到本身喜歡陳為廷市民,無論他是否來港也大概早已決定參加遊行。對於本身不認識他的市民,港府則是免費為他做了一次宣傳,說不定有些本來中立的市民也因為同情他而出來遊行。港府此舉客觀上根本就是在為七一遊行動員參與。


而對北京來說,港府此舉也是為北京的兩岸政策製造困難。港府拒絕陳為廷來港的時間,剛好也是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之時。張志軍是次訪台,原是為了緩和太陽花學運以來兩岸關係的停滯局面,更表明了拉攏台灣的年輕人是中國大陸未來對台工作的重點。現在港府的拒絕入境決定,使台灣的年輕人便立即警覺中國政治如何缺乏氣度,試問這又豈會是國台辦所樂見的結果?


港府得明白,在網絡時代要完全阻礙台港之間的公民社會互動注定圖勞無功,更會引來兩地人民更大的反感,為自己製造更多困難。本屆政府非友即敵的思維模式早已在香港撕裂社會,懇請港府不要把這噩夢出口到完全受不起這種衝擊的台港關係裏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