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市傳最快於下周一(7月7日)發行,雖然尚未公布具體細節,但根據過往三批iBond的市場反應,相信將受到小市民追捧。多家銀行和券商已密鑼緊鼓,預早推出認購iBond的相關優惠,銀行主打豁免多項收費,券商則以低息及零息孖展迎戰。
一如以往,銀行優惠主要以豁免若干收費為主,基本「四免」為免認購費、託管費、代收利息費及贖回費,其中以永隆和工銀(亞洲)最為進取,推出「七免」招客,「四免」以外再豁免轉倉費,及經「場外交易」(OTC)買賣之交易費。
此外,兩行均豁免於指定期內經交易所沽出的交易佣金,工銀(亞洲)優惠期較長,為iBond上市後首兩個月,而永隆則只限頭兩星期。
場外交易 費用較券商多
到底經OTC及港交所兩個二手平台買賣有何分別?首先,若投資者透過券商認購,iBond會存於證券戶口,買賣將以證券形式於港交所進行,形式如同股票,按證券交易服務收費支付相關費用。
如果是透過銀行認購,iBond會存於債券投資戶口,並使用OTC進行買賣,其報價均由銀行開出,透明度及價格均較港交所平台遜色。收費方面,以信銀國際為例,由債券戶口於場外交易市場沽出,會收取最高面額之1%為買賣交易費。
投資者若想經港交所沽出,可以將iBond由債券戶口轉至證券戶口,惟轉倉需時,一般由即日至3個工作天不等,而且部分銀行在豁免優惠中並未包括轉倉費及港交所交易佣金。
除了豁免收費,花旗另設有開戶現金券回贈,以及認購退款定存高息優惠,客戶以於該行認購iBond的退還款項,開立3或6個月港元定存,年利率可達1.3厘。
另一邊廂,券商則力谷十成孖展與銀行鬥法吸客,耀才提供十成孖展,免利息及按金等費用,申請三手並用網上帳單,可豁免手續費,去年該行最高曾推出以105.5元的回收價,承諾向客戶回購iBond,今年則於截稿前未有相關消息。英皇證券的十成孖展免息免按金,但須付手續費100元。信誠除了十成孖展、豁免費用外,也會續推回收價。
投資iBond並非穩賺亳無風險,尤其是於到期前出售,皆因債券價格可升可跌,甚至可以毫無價值,iBond亦不等於定期存款,不受香港存款保障計劃所保障。
注意三大風險
投資者特別要注意三大風險,一是利率風險,因債券按浮息率計息,而該浮息率並非參照港元利率計算,如港元利率於零售債券投資年期內上升,投資者所持有的債券市價可能下降;二是指數風險,iBond息率與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掛鈎,故其市場價格或會受該指數的變動影響,最後是流通性風險,iBond二手交投未必活躍,其出售價格可能低於投資的金額。
明報記者
[余美玉 理財專題]
一如以往,銀行優惠主要以豁免若干收費為主,基本「四免」為免認購費、託管費、代收利息費及贖回費,其中以永隆和工銀(亞洲)最為進取,推出「七免」招客,「四免」以外再豁免轉倉費,及經「場外交易」(OTC)買賣之交易費。
此外,兩行均豁免於指定期內經交易所沽出的交易佣金,工銀(亞洲)優惠期較長,為iBond上市後首兩個月,而永隆則只限頭兩星期。
場外交易 費用較券商多
到底經OTC及港交所兩個二手平台買賣有何分別?首先,若投資者透過券商認購,iBond會存於證券戶口,買賣將以證券形式於港交所進行,形式如同股票,按證券交易服務收費支付相關費用。
如果是透過銀行認購,iBond會存於債券投資戶口,並使用OTC進行買賣,其報價均由銀行開出,透明度及價格均較港交所平台遜色。收費方面,以信銀國際為例,由債券戶口於場外交易市場沽出,會收取最高面額之1%為買賣交易費。
投資者若想經港交所沽出,可以將iBond由債券戶口轉至證券戶口,惟轉倉需時,一般由即日至3個工作天不等,而且部分銀行在豁免優惠中並未包括轉倉費及港交所交易佣金。
除了豁免收費,花旗另設有開戶現金券回贈,以及認購退款定存高息優惠,客戶以於該行認購iBond的退還款項,開立3或6個月港元定存,年利率可達1.3厘。
另一邊廂,券商則力谷十成孖展與銀行鬥法吸客,耀才提供十成孖展,免利息及按金等費用,申請三手並用網上帳單,可豁免手續費,去年該行最高曾推出以105.5元的回收價,承諾向客戶回購iBond,今年則於截稿前未有相關消息。英皇證券的十成孖展免息免按金,但須付手續費100元。信誠除了十成孖展、豁免費用外,也會續推回收價。
投資iBond並非穩賺亳無風險,尤其是於到期前出售,皆因債券價格可升可跌,甚至可以毫無價值,iBond亦不等於定期存款,不受香港存款保障計劃所保障。
注意三大風險
投資者特別要注意三大風險,一是利率風險,因債券按浮息率計息,而該浮息率並非參照港元利率計算,如港元利率於零售債券投資年期內上升,投資者所持有的債券市價可能下降;二是指數風險,iBond息率與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掛鈎,故其市場價格或會受該指數的變動影響,最後是流通性風險,iBond二手交投未必活躍,其出售價格可能低於投資的金額。
明報記者
[余美玉 理財專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