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機場計劃令青嶼地區沿路蛻變,馬灣小漁村變成私人屋苑珀麗灣,更令汽車從天而降。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涉收受新地聯席主席郭炳江及郭炳聯等4人提供2800萬元等利益案昨續審,披露新地當年「成功爭取」馬灣有車行。政府前官員昨供稱,馬灣本來只有渡輪服務,政府與新地多番磋商下同意興建支路接駁青馬大橋。
許仕仁(66歲)於1992至95年擔任運輸署長,當時新機場、三號幹線、青馬大橋等基建密鑼緊鼓準備上馬,大橋途經的小島馬灣是新地發展項目,而大橋設計原本無打算配合馬灣發展。
原規劃只有渡輪接駁
控方昨傳召前政府工程師甘燦堯作供,他於92至96年任職運輸署港口及機場發展科,專責機場核心計劃,其職級等同助理署長。他接受盤問時供稱,當年逢周三開會匯報進度,「許仕仁係我大老闆」。
甘的職責之一是與新地代表會面,討論馬灣發展項目。他憶述馬灣原本只靠街渡對外連接,政府規劃馬灣發展後,安排渡輪接載居民與遊客,但新地申請興建支路連接青馬大橋。自93年起,新地一方與署方磋商,當年新地項目管理部經理黃植榮等不時與署方開會,亦曾去信當時的運輸司楊啟彥及鮑文。新地要求以公共巴士代替渡輪,作為馬灣對外唯一公共交通工具。
新地擬開4條市區巴士線
署方參考新地提供的交通顧問報告,繼而內部研究馬灣陸路交通對青馬大橋交通流量等影響。署方亦要求新地預測馬灣主題公園落成後的客流量變化。甘說,知悉新地曾提出開設4條往市區巴士線,計劃每小時開33班車。
車路屬公屬私曾有爭議
甘續稱,署方研究後堅持馬灣主要以渡輪應付人流,道路只作輔助。甘解釋,青馬大橋限制時速100公里,巴士從支路切出有安全考慮;而大橋即使沒打風,風速亦可達每小時40至60公里,屆時巴士不能行駛大橋上層;若沒有渡輪服務,馬灣即成「孤島」。
甘接受盤問時承認,署方與新地有一些分歧,如署方認為支路屬私家路,應由新地負責興建及維修,但新地則認為支路屬公家路。此外,雙方亦對海陸交通應付客量比例有爭議。
代表郭炳江(62歲)的御用大律師Clare Montgomery引述署方一些機密備忘,指新地94年曾提出海陸交通各應付一半客量,但署方否決「五五分」,於95年1月決定有條件接納新地申請興建支路,讓陸路交通負擔兩成半客流,餘下七成半則由渡輪負擔。新地則支付高架路及巴士站等配套成本,並確保高架道路準時完工,不會拖延大橋進度。
【案件編號:HCCC98/13】
明報記者 何偉畧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