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六四事件是香港社會重要的集體回憶。1990年,支聯會首次舉辦六四燭光晚會,有約15萬人參加。其後,燭光晚會的參加人數漸漸下降。在2000至2008年間,除了2004年的15周年晚會有8萬多人參與之外,其他年度的晚會參加人數都只在4至5萬左右。但自從2009年起,晚會參加人數就維持在15萬或以上。而今年是六四25周年,支聯會的維園燭光晚會就有18萬人參加,熱血公民在尖沙嘴舉行的集會也有數千人參與。
晚會參加人數的變化,顯示了時間並沒有冲淡一切。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對六四事件的記憶甚至有所強化。
新聞建構動員集體記憶
新聞與集體回憶的關係,在過去10年被愈來愈多學者視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該研究範疇的權威之一、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傳播學院的Barbie Zelizer,今年就出版了一本編著Journalism and Memory(註1)。研究新聞與集體回憶關係的學者指出,雖然新聞報道的焦點通常是當下的事情,但歷史事件、人物和符號每天都在新聞文本中出現——有時是為當下的事件提供背景,有時是借用過去的事情來與當下的事件作類比或對照,有時就是為了紀念過去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所以,新聞是任何社會中有關政治和公共事務的集體回憶的重要建構者。記者不只書寫歷史的第一稿(the first draft of history),他們每天都重複書寫歷史,甚至有時會修訂歷史。
除了建構集體記憶,新聞媒體也有動員集體記憶的功能。回到香港的案例,香港社會之所以能長期延續着紀念六四的傳統,有效的記憶動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當然,近年香港社會對六四事件關注度的強化,是由很多條件造成的。首先,六四不像二次大戰那一類「已成過去」的歷史事件。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六四尚未平反,中國大陸尚未民主化,也就代表着六四事件並未得到解決,相關的集體記憶就不會那麼容易「過時」。第二,中央政府和香港社會之間在普選及其他政治議題上的矛盾,再加上社會上泛起的「中港衝突」,使得民意在身分認同和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等問題上有所轉向。社會有更大的意欲向中央政府的權威表達違抗的態度(defiance),而紀念六四則成為了表達這態度的其中一種最重要的方式。
第三,「薪火相傳」的成功也是六四晚會參加人數增加的基礎。筆者與陳韜文教授3年前進行過一輪晚會參與者的深入訪談,發現年輕參加者通過由家庭、傳媒和學校所組成的傳播網,對六四事件產生認知。青年人不一定很清楚六四事件的一些細節,但這反而使得他們對六四事件的理解更加精要化(essentialized),亦使得他們對六四事件中誰對誰錯的道德判斷,甚至比有親身經歷過六四的上一輩還要表達得清晰和直截了當(註2)。
不過,任何集體行動都有其動員過程,而六四晚會涉及的,可以說是一個記憶動員的過程。記憶需要動員,是因為人們不可能時時刻刻想起腦海裏所有的記憶。在日常用語中,忘記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意思,是記憶在腦海中徹底消失,就算在被人問及相關事情時,也回答不上來。第二種意思則是「醒唔起」,即一個人未能在特定的和有需要的時刻記起應該要記起的東西。例如一個人說他忘記了一位家人的生日,很可能並不是指他徹底忘記了家人的生日是哪一天,而是指他在家人生日的那一天並沒有想起來。
香港人常說對六四是「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經歷過六四的香港人大概不會徹底忘掉六四是什麼事情,但是在特定的日子和時刻想起六四卻不是那麼必然的。筆者前一陣子跟一位國內朋友聊起六四期間大陸一些地方的氣氛,她說自己在北京,原本沒有想起六四,反而是在經過天安門廣場時感受氣氛跟平時有點不一樣,戒備似乎特別森嚴的時候,才突然想起快6月4日了。
媒體關注六四 設定議題
在香港,完全「醒唔起」或到六四前一兩天才想起來的機會較小,是因為每年支聯會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會進行記憶動員,由4月初的清明節獻花和復活傳訊,到後期的放風箏、長跑等,再到六四前一星期的大遊行,支聯會有一系列較常規化的活動作動員的基礎。泛民議員在立法會提平反六四動議,也是指定動作之一。同時,社會上不同組織也會舉辦如座談會和展覽等相關活動。種種行動,除了有其本身意義外,對市民都起了提醒作用。
而傳媒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一個揚聲器,通過報道相關的活動或者為社會人士提供輿論平台,擴大了由支聯會和其他社會組織而來的聲音。同時,個別媒體也可能直接擔當動員者的角色,透過主動策劃系列性的報道,重新敘述過去的事件。當然,出於新聞價值判斷也好,出於政治取向也好,不是所有媒體都積極報道六四紀念的消息,但只要有一兩個具影響力的新聞機構願意關注六四,對社會就已經起了一定程度的議題設定。而當議題被設定下來,其他持份者或公眾人物也可能主動地或被動地就議題作出回應,公共空間中便出現一種談論六四的氣氛。當一些重要的公眾人物就六四問題發表極不恰當的言論,或政府部門作出具爭議性的行動時,更會引發大篇幅的新聞報道,間接為記憶動員「加油」。
另外,談論今天香港社會的集體行動動員,都不能忽視市民如何透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分享動員資訊。但網絡動員並不一定取代新聞媒體的角色,因為網絡動員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由新聞媒體的報道促進的,如市民在facebook分享媒體的報道、評論,或專欄文章,或更根本的,一些市民可能是被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提醒」之後,才開始在網絡討論或發放有關六四的信息。
總而言之,香港的六四紀念活動應該可以成為集體回憶研究的一個重要案例。香港社會對六四事件的念念不忘,其中一個原因是年復一年的記憶動員,而新聞媒體雖然不是記憶動員最主要的發起者,但它在過程中卻起着關鍵的作用。
註:
1. Zelizer, Barbie and Keren Tenenboim-Weinblatt(eds.)(2014). Journalism and Memory. New York: Palgrave McMillan.
2. Lee, Francis L. F. and Joseph Man Chan(2013). 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about Tiananmen in Hong Kong: How young rally participants learn about and understand 4 Jun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2, issue 84), 966-983.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
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晚會參加人數的變化,顯示了時間並沒有冲淡一切。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對六四事件的記憶甚至有所強化。
新聞建構動員集體記憶
新聞與集體回憶的關係,在過去10年被愈來愈多學者視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該研究範疇的權威之一、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傳播學院的Barbie Zelizer,今年就出版了一本編著Journalism and Memory(註1)。研究新聞與集體回憶關係的學者指出,雖然新聞報道的焦點通常是當下的事情,但歷史事件、人物和符號每天都在新聞文本中出現——有時是為當下的事件提供背景,有時是借用過去的事情來與當下的事件作類比或對照,有時就是為了紀念過去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所以,新聞是任何社會中有關政治和公共事務的集體回憶的重要建構者。記者不只書寫歷史的第一稿(the first draft of history),他們每天都重複書寫歷史,甚至有時會修訂歷史。
除了建構集體記憶,新聞媒體也有動員集體記憶的功能。回到香港的案例,香港社會之所以能長期延續着紀念六四的傳統,有效的記憶動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當然,近年香港社會對六四事件關注度的強化,是由很多條件造成的。首先,六四不像二次大戰那一類「已成過去」的歷史事件。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六四尚未平反,中國大陸尚未民主化,也就代表着六四事件並未得到解決,相關的集體記憶就不會那麼容易「過時」。第二,中央政府和香港社會之間在普選及其他政治議題上的矛盾,再加上社會上泛起的「中港衝突」,使得民意在身分認同和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等問題上有所轉向。社會有更大的意欲向中央政府的權威表達違抗的態度(defiance),而紀念六四則成為了表達這態度的其中一種最重要的方式。
第三,「薪火相傳」的成功也是六四晚會參加人數增加的基礎。筆者與陳韜文教授3年前進行過一輪晚會參與者的深入訪談,發現年輕參加者通過由家庭、傳媒和學校所組成的傳播網,對六四事件產生認知。青年人不一定很清楚六四事件的一些細節,但這反而使得他們對六四事件的理解更加精要化(essentialized),亦使得他們對六四事件中誰對誰錯的道德判斷,甚至比有親身經歷過六四的上一輩還要表達得清晰和直截了當(註2)。
不過,任何集體行動都有其動員過程,而六四晚會涉及的,可以說是一個記憶動員的過程。記憶需要動員,是因為人們不可能時時刻刻想起腦海裏所有的記憶。在日常用語中,忘記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意思,是記憶在腦海中徹底消失,就算在被人問及相關事情時,也回答不上來。第二種意思則是「醒唔起」,即一個人未能在特定的和有需要的時刻記起應該要記起的東西。例如一個人說他忘記了一位家人的生日,很可能並不是指他徹底忘記了家人的生日是哪一天,而是指他在家人生日的那一天並沒有想起來。
香港人常說對六四是「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經歷過六四的香港人大概不會徹底忘掉六四是什麼事情,但是在特定的日子和時刻想起六四卻不是那麼必然的。筆者前一陣子跟一位國內朋友聊起六四期間大陸一些地方的氣氛,她說自己在北京,原本沒有想起六四,反而是在經過天安門廣場時感受氣氛跟平時有點不一樣,戒備似乎特別森嚴的時候,才突然想起快6月4日了。
媒體關注六四 設定議題
在香港,完全「醒唔起」或到六四前一兩天才想起來的機會較小,是因為每年支聯會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會進行記憶動員,由4月初的清明節獻花和復活傳訊,到後期的放風箏、長跑等,再到六四前一星期的大遊行,支聯會有一系列較常規化的活動作動員的基礎。泛民議員在立法會提平反六四動議,也是指定動作之一。同時,社會上不同組織也會舉辦如座談會和展覽等相關活動。種種行動,除了有其本身意義外,對市民都起了提醒作用。
而傳媒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一個揚聲器,通過報道相關的活動或者為社會人士提供輿論平台,擴大了由支聯會和其他社會組織而來的聲音。同時,個別媒體也可能直接擔當動員者的角色,透過主動策劃系列性的報道,重新敘述過去的事件。當然,出於新聞價值判斷也好,出於政治取向也好,不是所有媒體都積極報道六四紀念的消息,但只要有一兩個具影響力的新聞機構願意關注六四,對社會就已經起了一定程度的議題設定。而當議題被設定下來,其他持份者或公眾人物也可能主動地或被動地就議題作出回應,公共空間中便出現一種談論六四的氣氛。當一些重要的公眾人物就六四問題發表極不恰當的言論,或政府部門作出具爭議性的行動時,更會引發大篇幅的新聞報道,間接為記憶動員「加油」。
另外,談論今天香港社會的集體行動動員,都不能忽視市民如何透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分享動員資訊。但網絡動員並不一定取代新聞媒體的角色,因為網絡動員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由新聞媒體的報道促進的,如市民在facebook分享媒體的報道、評論,或專欄文章,或更根本的,一些市民可能是被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提醒」之後,才開始在網絡討論或發放有關六四的信息。
總而言之,香港的六四紀念活動應該可以成為集體回憶研究的一個重要案例。香港社會對六四事件的念念不忘,其中一個原因是年復一年的記憶動員,而新聞媒體雖然不是記憶動員最主要的發起者,但它在過程中卻起着關鍵的作用。
註:
1. Zelizer, Barbie and Keren Tenenboim-Weinblatt(eds.)(2014). Journalism and Memory. New York: Palgrave McMillan.
2. Lee, Francis L. F. and Joseph Man Chan(2013). 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about Tiananmen in Hong Kong: How young rally participants learn about and understand 4 Jun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2, issue 84), 966-983.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
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