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有媒體報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籌劃新一輪公務員薪酬改革,基本目標方向已經確定24個字:調整工資結構,擴展晉升空間,建立比較機制,實施配套改革。此次公務員薪酬改革要做的,主要是降低津貼、提高基本工資比例;同時打破公務員晉升機制,將收入與級別脫鈎。
即便各類解讀傳遞「改革不等於加薪」的信息,筆者的第一感覺仍然是:公務員即將加薪。竊以為,與筆者持同樣理解的人佔相當部分,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相對理性的是,如今公務員的收入水準的確不算高,尤其在不考慮灰色收入和隱性福利的情况下。况且政府體系中,晉升難度大,很多基層公務員辛苦一輩子,退休時才勉強混上個主任科員。
低級公務員被誤會領高薪
當然,至於公務員工資究竟該有多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綜合來看,借鑑海外經驗,並考慮公務員工作強度及其相對較小的失業風險,公務員工資水準應該略低於當地相同工作年限企業職員。
如今各地實際水準參差不齊,加上灰色收入和隱性福利的存在,令民眾對於公務員實際收入存在較大誤解。曾有一位科級朋友吐槽說,多次被人問是否年薪百萬,弄得他欲哭無淚。因其年薪僅10萬元人民幣,基本無其他收入來源。
從此角度看,提高薪酬,杜絕灰色收入,將隱性福利顯性化,是公務員薪酬體系改革的當務之急。不過肯定有人不願意,簡而言之,就是公務員隊伍中的「官員」,而非基層的「辦事人員」。
自古以來,公務員隊伍中就存在「官」、「吏」兩類人。參見《水滸傳》中負責生辰綱一案的何濤,身為八品,但去石碣村辦案前便被知府在臉上刺了半個印,完不成任務就刺上另半個,直接發配。在「刑不上大夫」的觀念下,受此屈辱的人只能是吏,而不會是官。
貪官犧牲小吏息民憤
在過去,區別官和吏的重要標準是有沒有功名。如今,學校的文憑並無大作用,區別兩者主要看其是否有制定或執行政策的能力。
也正因為擁有了這兩項或其中一項權力,「官」才是真正能夠實現權力尋租的那部分人。與官僚、低效等問題相比,這些尋租引發的貪腐恰恰是老百姓最痛恨的。換言之就是,老百姓真正痛恨的官,但為堵悠悠之口,官就犧牲吏的利益,以公務員不加薪來平息民眾憤怒,而他們自己依然可享尋租之利。
可見,公務員薪酬改革的核心問題不是工資漲跌,而是在於整個官吏體系能否受到有效的監督,灰色收入和隱性福利能否暴露到陽光下,能否盡量減少官員尋租的空間,否則一切不過是枉然。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