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野簷﹕良民證回來了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7日 06:35
2014年06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在國外吵架,有個一劍封喉的利器:歧視。但在中國,大家對這玩意不太感冒,被歧視了還不覺得。


比如江蘇睢寧縣自2010年開始推行大衆信用信息分值,大至違法亂紀,小至拖欠卡數、水電費,都會在這個信用體系中顯示出來。個人信用資訊基本分值為1000分,如獲國家級表彰加100分,見義勇為加10分,不贍養老人減50分、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減30分……


江蘇睢寧公民信用值定待遇

這樣,睢寧114萬居民每年根據分數被劃為A、B、C、D共4個信用等級,所受待遇因此不同,如A級,在入學、就業、低保(綜援)、社會救助等方面優先照顧,入黨、提幹、參軍優先考慮,個人創業、辦企業優先給予扶持;而D級,就都沒戲了。


有網友說:「難道這就是失傳已久的良民證?」雖是調侃,但極敏銳:與民相對的是官,睢寧縣大衆信用徵信系統的最大毛病是——官方操作。


官方操作的問題就是歧視,把為官的需要加在貌似公正的規則裏。比如條款規定:「圍堵衝擊黨政機關、企業、工地、纏訪、鬧訪」扣50分,「利用網絡、短訊誣告他人」扣100分。


按等級以福利獎懲 僭越法律

網絡誹謗,尤其是網上「誹謗」官府,這是新生事物,法律法規的適用尚在爭論中,之前每每警察抓了人,迫於輿論壓力又匆匆放了。這下好了,睢寧有「家法」了,堵住這個空白點了,說拿下就拿下!


無論政府初衷是什麽,都沒有資格給民衆劃分等級,將一些公共服務作為徵信系統的獎懲手段更為不妥,政府無權超越法律,損害公民的合法權利。建立和操作大衆信用徵信系統,必須是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必須吸收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必須受到制衡,這樣才會有公信力。


睢寧的故事之所以堅持至今4年多,是因為有「強人」王天琦。作為縣委書記,王深諳中國國情,對此笑稱:「中國所有的第三方機構,都是掛靠在政府名下。」在睢寧,政府直接出面,豈不爽快?!王承認自己本可以做得「再藝術一些」,「但我畢竟剛開始幹,你不能因為我不藝術,就全盤否定我做的這件事」。


縣委書記:做法可再藝術一些

王天琦的「藝術」是指,第三方操辦也好,走法律程序也好,但最根本的還是他的一支筆。然而,當今法制社會不相信一支筆。對公民來說,法無禁止即自由;對政府來說,法無授權不得為。誰授權王書記的一支筆?誰同意睢寧的「良民」就可以在入學、就業、提幹等方面得到照顧?政府的公權是大衆給的,憑什麽政府就可以徵信大衆?大衆還想徵信政府呢,王書記本人應該是A級還是D級?


那麼,睢寧的這套大衆信用管理體系,是誰授權的?據說,是縣委開了個會就通過了。當然,還可以「更藝術些」,比如上人大走個程序。但退一步說,即使走了睢寧縣人大的法律程序,也不能違反《憲法》,也不能自己就判定誰是「網絡誹謗者」。


睢寧真的有自己的辦法:制訂方案由縣紀委牽頭,20多人的起草小組來自縣法制辦和公檢法,「我們從一開始就是個法律文件,為這個打官司,沒有人打得過我們」。這何止是強人,王書記認為法律只是「藝術」,而他自己就是法律。


北京市郊再現大喇叭廣播

睢寧的故事是有大背景的,教育、維穩、管控的勢頭正在內地展開。在一些北京市郊區農村,過去年代的大喇叭又恢復了。


這些架在村裏的大喇叭每天播出3次,早上7時、中午11時半、晚上6點。廣播有新聞,也有宣傳,比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個人的責任」,「要時刻記得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等等。中間也零星插播一些歌曲和沒有鹹淡的說辭,全看播音員自己的愛好,如要採取正確的走路方式,既不要外八字,也不要內八字。


廣播確實有些噪音。但農民是馴良的,他們不會反抗什麽。最多向領導提些意見,成功地把廣播音量降了下來,並第一次廣播時間從每天早上6時推遲到了7時。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