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家電商轉攻醫療器械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7日 06:35
2014年06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傳統製造業毛利愈來愈低,令廠商不得不轉戰高增值產品作為出路。其中,醫療設備市場就特別被看好。


有港商就成功由小家電轉戰醫療器械市場,最近還與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大學的醫療專家合作,研發出一種可以代替「打石膏」的嶄新外支架,應用於上肢出現閉合性骨折的傷者。預料這產品的需求將相當龐大!


全球每年2800萬宗上肢骨折

生產力促進局副總裁(科技發展)潘永生表示,隨着人口老化,因為意外或骨質疏鬆而引致的骨折個案亦隨之上升。


根據美國的調查,每年每255人就會發生一宗上肢骨折個案。若以此推算,全球每年有超過2800萬宗上肢骨折個案;單是內地,每年就有大約550萬宗;香港每年亦有大約2.6萬宗。


骨折個案當中,最常見的是閉合性骨折,即是斷骨不外露,亦非粉碎性骨折。這種骨折通常毋須做手術,但就要「打石膏」大約3個月,再做一段時間的物理治療,才可以康復。


「打石膏」斷骨癒合不理想

然而,打石膏這種傳統治療方案雖然費用低廉,但卻有多個缺點。


首先,就是骨折的部位初時可能有些水腫。待水腫消退之後,石膏模和骨折處肌肉之間便會出現空隙。這樣便往往要剪開原有的石膏模,重新再打一次石膏。否則,就有可能出現斷骨癒合不理想的情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伍振民基金教授(骨科生物工程)呂維加表示,十個打石膏的骨折病人當中,往往有幾個要打第2次,有些甚至要打第3次。


潘永生指出,除此之外,由於石膏模是固定的,在「打石膏」期間,傷者的肘部不能活動長達3個月,會令其肘關節僵硬,從而令傷後物理治療的時間拖長。


而且,「打石膏」需要按病人來度身訂做,要由醫生或專業石膏師進行,通常都不可以在傷者的受傷現場安裝。


有見及此,生產力促進局和永勝醫療製品有限公司合作,伙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伍振民基金教授(骨科生物工程)呂維加,在「創新及科技基金」的資助下,成功研發出一種稱為「多氣墊式骨折外支架」的技術方案。


支架內藏氣囊 隨時調校壓力

簡單來說,「多氣墊式骨折外支架」包括兩部分,分別是內部的多氣墊式氣囊,以及外部的硬性支架。其使用方法是,先裝上前者,再裝上後者。


前者採用軟質功能性泡沫材料製造,配合多小格式氣囊結構,既可以提供支撐及保護作用,亦可以向骨折處提供平均及可以調校的接觸壓力,靈活性極高。


因此,在治療期間,醫生和護士可以按傷者的水腫消退或者肌肉萎縮情况,來調校氣囊的壓力,保持在骨折處的肌肉表面施加適當而平均的壓力,而不會出現空隙,以確保斷骨癒合情况理想。


經過簡單的訓練,醫護人員只需3至5分鐘,便可以為傷者完成安裝及穿戴過程。因此,甚至可以在傷者骨折受傷的現場,由救護員替他即場安裝。


裝卸僅幾分鐘 清潔衞生無煩惱

眾所周知,「打石膏」的其中一大缺點是,骨折傷者無法清洗傷處,痕癢問題會相當難受。這種嶄新的支架就可望解決這項煩惱。


呂維加表示,經過簡單的訓練,傷者家屬應該亦可以自行為病人穿戴和拆卸支架。因此,清洗傷處應不成問題。


不過,他們建議,在最初兩星期,穿戴和拆卸支架應由醫護人員進行。過了最關鍵的兩星期之後,傷者家屬才可自行處理。


呂維加又透露,早前已在深圳一家三甲級的公立醫院找了30名上肢骨折病人測試這種支架。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的康復程度和速度,完全不遜於另外30名使用「打石膏」治療方式的上肢骨折病人。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陳淑安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