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萬科(2022)昨在香港掛牌,股價首天表現不俗,也令港人可直接投資這間原只在內地上市的龍頭發展商。萬科在香港上市,擬買入這家公司股票的香港人,也應多花工夫研究內地樓市最新情况;去年獲《華爾街日報》選為香港最佳分析師的星展唯高達證券研究部主管吳淑燕認為,內地樓市確已出現心理拐點,但隨着內地政府開始放寬樓市調控,加上主要城市的實質存貨量並不太高,她個人對內地樓市是slightly positive(審慎樂觀)。
早前國家統計局公布,多個內地城市包括上海的樓價在5月份出現按年下跌。對此,吳淑燕承認內地樓市已出現了心理拐點﹕「原打算買樓的人,因預期樓價會再跌,所以延後了置業的決定,一些人只願向發展商支付2萬至3萬元人民幣的訂金,如樓價續跌便可能不會完成交易,令到有關樓盤的發展商難以入帳。」
內房爆煲 說法太誇張
不過,吳淑燕指若認為內地樓市會出現極嚴重的供過於求,又或瀕臨爆煲,卻是誇張的說法。「一線城市的新盤存貨量,所需要的消化期確是由5至6個月,增至約8個月,但並不嚴重,更可說是仍存在供求不平衡的情况。」
至於二線和三線城市的存貨量,吳指不少分析過於粗糙,尤其是指三線城市一定是嚴重供過於求,只是主觀的印象而已。「其實一些三線城市的存貨量數字和銷售表現,較二線城市更好,好像天津的存貨量約要30個月消化期,杭州要18個月,成都也要10個多月,但甘肅的蘭州,存貨量只足夠8個月消化期,呼和浩特,也只要11個月。」
不少三線城市 非供過於求
吳又指出,「看看主力三線城市的內房商碧桂園(2007),銷售成績極好,便反映不是所有三線城市的樓市都不濟,根據星展的統計,10個有數據的二線城市,存貨量13至14個月便可消化。另外,全國今年以來的樓宇銷售,平均按年下跌7%,有數據的較大城市跌幅則為18%,由此推論,沒有數據的細城市,平均銷量的跌幅便肯定小於7%……一些人常以鄂爾多斯的鬼城來描術中國樓市,但來來去去便只得這個城市是真正的鬼城。」
她認為,與其以城市計算銷情和存貨量,不如以區域作計算單位更合適,如東北區確是有供過於求現象,但如華南區仍是需求強烈,除了東莞供應過多,其他如廣州、深圳和佛山,供應仍是不足。
經濟因素影響內房 甚於政策
吳又指出,「很多人將內地樓市不景歸咎於政府打壓政策造成,其實不然,如2008年及2011年樓市受壓,都是和經濟增長放緩有關。」她承認,內地經濟增長確難再如以前可維持GDP動輒按年升10%以上,但總理李克強已表態可保7.5%增長率,且內地房產可影響經濟增長的組成一成以上,政府斷不會令內地樓市失控下跌。
「近月內房商已減少動工,投地也不積極,如情况持續,會影響建造業等就業市場,遲一些就連家俬等行業亦會受到影響。當然,本屆政府也會堅持打貪,但最近一些地方政府主動放鬆打壓樓市政策,已不見中央政府立時出來叫停,便可知整個政府已知要將樓市穩定下來……我個人來說,對中國經濟和樓市,都是slightly positive。」
撰文﹕陸振球
攝影﹕陳淑安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