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蘇鑰機﹕法國《世界報》 興衰的故事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6日 06:35
2014年06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5月初,法國《世界報》(Le Monde)有7名總編輯因不滿上面的總監(director)將推行新的方針政策,因而集體請辭。當時筆者正要和一群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參加由香港新聞教育基金主辦的訪歐學習之旅,其中行程包括訪問《世界報》,而該報負責接待我們的人正是其中一位總編輯。之後峰廻路轉,該名總監自覺未獲下屬信任而主動辭職,7名總編輯反而復職,我們也得以在5月中按計劃參訪該報。


高層人事變動,與該報的獨特組織結構有關。《世界報》現時有3名投資大股東,他們合共擁有51%的股權,該報其餘工作人員則只佔約20%。新聞工作者可自行報名爭取出任總監一職,投資者在眾多參選人中提名一位,然後交由全體新聞人員投票,候選人要獲最少六成人支持才能通過作實,任期6年。投資者及記者均可提出罷免總監,這個由民選制度產生的總監,要同時得到上面老闆和下面員工的認可,實在不是易事,設計原則可取但運作複雜,可說只是個妥協方案。


這個人事制度的出現和演變,和該報近年的經營情况有密切關係。《世界報》的故事要從1990年代開始說起。它創立於1944年,是法國重要的全國性報紙,前總統戴高樂曾稱它是「國家的良心」,以提供分析和評論而著名。該報以前一直由員工佔多數股份,最高層管理者由所有員工選出,以保證其運作的獨立性和符合民主精神。在1990年代,當時的領導者有野心打造媒體王國,大力收購其他報紙及企業,但擴張過度而種下日後的財政危機。


由盛而衰 商人注資

《世界報》在2000年期間,每日銷量穩守在40萬份,是全國性日報中最高的。自2001年起它開始走下坡,銷量逐年下降,2006年只有35萬份,2010年跌至32萬份,現時更不足30萬份。它在2001年起同時面臨虧損,到了2008年廣告收入下跌了一半。


2002年初,《世界報》全面改版,希望吸引更多新的及年輕的讀者,措施包括減少文字、增加圖片、加大字體、刊出更多體育及文化消息等。2004年底,該報宣布在原有750名員工中裁走100人,當中包括35名編採人員。2008年4月,新聞部員工決定進行有史以來的第二次罷工,因為管理層要裁員近100人,公司也出售了一些資產,其中有雜誌、書局及出版社。


2010年,3名商人注資1億歐元拯救《世界報》,他們共佔51%股權,成為主要股東。員工的總股份則由52%降至約20%。當時有傳媒學者認為:「現實和資本主義終於追上了法國的報業」,他並形容《世界報》是「最後的恐龍」,員工不能要辦報但不理盈虧。《世界報》的變化,被認為是「新聞工作者獨立性的死亡」,但也有評論指新聞工作者本身是問題而不是答案。現時它只有300名印刷報員工及80名網上版員工,去年網站稍有盈餘但印刷報仍虧本,總體收支暫時打平。2014年2月,管理層計劃把印刷和網上報進一步合併,推出新的印刷模式和平板電腦版本,當中涉及把50名員工由印刷版調到網上版。於是出現7名總編輯不滿做法而辭職,該名先前下台的總監在一年多前上任時,竟獲得80%的支持率,之後推行改革,卻未得到同事的認同,工作關係變得惡劣,最終要被迫下台。


《世界報》出現危機的原因很多,表面的主因是免費新聞的興起(包括兩份新的免費報及免費新聞網站),而較深層的社會原因計有:法國人的閱報率一向不高、近年巴黎的售報亭日漸減少、郵遞服務成本上漲、跨省新火車不再有空間運送報紙、報紙發行網絡被工會及政府控制(運費高而且有工業行動)。


加上該報在中午後才發行,零售價達10多歐元,市民購買意欲低。《世界報》以精英階層為對象,設計沉悶及多字,未能照顧普羅大眾的需求。其員工心態傲慢,自覺報紙的品牌不會倒下,運作沒有財政紀律,慣於依靠政府津貼(佔一成的收入),不積極採取數碼科技策略,不作相應的投資,網站運作不夠效率,加上薪酬福利太好(每周工作35小時,每年假期可達12周),沒有危機感和動力。


給香港同業的啟示

《世界報》經過多番瘦身裁員和開源節流,加上找到大老闆注資滅赤,可說暫時能止血療傷,但前景仍不明朗。其故事可以給香港的同業有一些啟示。在心態和認知上,業者要能看清社會發展的大勢,了解市民的需要,主動擁抱新科技帶來的好處和迎接相關的挑戰,特別是流動和互動通訊的洪流。記者要加強競爭能力,懂得多媒體和同時多工種運作。在營運策略上,報紙和網站要融合管理運作,加强互補性,統一處理消息來源並以不同平台發送。新聞機構要注重社交媒體和策展,結合文字、影音及圖表內容,訂立適當的網上收費/免費模式,加強訂閱收入來源,嘗試多種經營,及面向國際以拓展外地受眾。


回到《世界報》的人事組織架構,這可說是歐洲大陸的民主模式,在法國和德國等地的一些媒體都可見到,其存在涉及這些國家的歷史傳統,運作方式有其優點也有其問題,其他地方的傳媒機構可參考但不易借用。要有編採的獨立自主,在制度上的代價可能是財政上的不確定性及欠缺市場效率。有外界投資者的話,如何妥善處理老闆與員工的關係,及如何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