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智傑﹕沉默大多數 微妙的平衡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1日 06:35
2014年06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沉默大多數,是政治傳播的一個迷思。迷思,在於這東西究竟存不存在,有何社會作用,實乃莫衷一是,難以考究。然而,正因為沉默大多數的政治影響讓人難以捉摸,反倒使這片「神秘勢力」成為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


此詞彙源於德國社會學家紐曼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大意是人們要「跟大隊」才有安全感,標奇立異則有恐懼感。故此,當公共論述被某些意見主導,人們便以為那些是「主流」、「多數」意見而跟隨。即使有反對意見,亦未必敢公開逆「主流」而行。故此,政治往往是少數精英及利益集團的角力,大部分人都是沉默的觀眾。


當然,這理論有不少疑問:輿論往往百花齊放,哪些意見才是「主流」?人們真的不敢反對所謂的「多數意見」?在網絡世界中,不同意見往往自成一角,人人也可標奇立異,還有所謂的「主流」嗎?

縱然未能盡善,但沉默大多數的概念,引伸出不少值得正視的政治考量。其中最微妙的,是民意的變幻莫測——究竟「大多數人」在想什麼?如何才可繞過政黨、利益集團、社運組織,甚至傳媒,直接爭取「大多數人」的支持?「大多數人」的想法會有何變化?


這種對「大多數人」的揣測,成了一種微妙的政治平衡。任何當權者——哪怕是專政獨裁政權——都要「防民之口」,或多或少懼怕民心思變。民意的政治威力,正是源自「大多數人在想什麼」的神秘面紗,有時會使當權者心中無底。即使是民意調查所顯示的意見分佈,也可能是鏡花水月——誰人會知一旦發生重大事件,又或推出政策、經輿論消化後,這些民意調查的意見分佈會有何變化?民意調查就如一台攝影機,可捕捉一時的民眾意見分佈,但民情及輿論將如何發酵,攝影機則未必能幫上忙。說到底,這要靠政治觸覺的判斷。


「大多數人」開始躁動

當權者如何計算「大多數人」的想法,成為某種微妙的政治平衡。是故從事社會運動或爭取權益的組織,無論民意調查的結果如何,也要於公共論述「大聲啲」,把自己的聲音塑造成「主流民意」,以撼動當局。而政治領導有沒有把握爭取「大多數人」支持,則是當局面對社會運動衝擊時會否退讓的重要因素。


雖然「大多數人」不易捉摸,但還是有些「非科學」方法可以試試。當身邊一些平時不關心政治的朋友忽然談政治,當平日品味生活的作家多了評論政治,大約便是「大多數人」開始躁動的時候。所以,我覺得國務院新聞辦的白皮書,和反對新界東北發展示威演變成衝擊立法會這兩件事,使香港「大多數人」心生躁動,並正改變他們的一些政治態度。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

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